文/笑雪
宝宝五六个月左右,基本上就要考虑添加辅食了。也可以说这是宝宝饮食的分水岭,由纯母乳(或混合喂养)过渡到添加食物。可是在此过程中,总有些做法是坑娃之举,如果你也这样以为的话,尽快改正吧。
一、长时间给宝宝吃糊状食物。
有人认为,糊状食物容易消化吸收,而且小宝宝出牙晚,所以甚至到一岁多还是吃的软糊状食物,稀粥、烂面条、剁碎的肉末等。可是,如果宝宝长期吃此类食物,会导致几个后果。
例如:口腔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与锻炼,会影响咀嚼能力和语言发展能力。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长大后他能够接受的食物种类。在这一点上,我深有体会。
我儿子三岁多就发现他很挑食,基本上添加辅食时没有吃过的东西长大后他都不吃,而且嚼不了肉,必须得像小时候那样剁碎了夹到馍里才吃得下。他小时候添加辅食时,就是没有随着咀嚼能力的提升,及时更换成颗粒状食物、条状食物等,而是天天吃糊状食物,牙齿的咀嚼功能都“退化”了,没有充分调动和锻炼口腔能力所致。
因此,在添加辅食的初期,宝宝咀嚼和消化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需要进食糊状食物。一般情况下,6个月左右吃糊状食物,7~9个月可变成泥糊状或颗粒状食物,10~12个月可添加块状、条状或者片状的食物,充分让宝宝锻炼口腔的综合运动功能。
二、“儿童专用”未必适合宝宝。
去超市看看,琳琅满目的商品目不暇接,很多厂家都打着“儿童”的噱头赚大人的钱,例如儿童酱油、儿童牛奶、儿童面条……价格也通常会比普通的物品贵许多。就像儿童酱油,其实国家还并没有制定相关标准,所以儿童酱油更多的是厂家的一种概念宣传、促销手段。有的厂家宣传儿童酱油不仅“低盐低钠”,还富含钙、铁、锌等营养成分,比普通酱油更营养更健康。可其实,这其中盐的含量并不低,很多儿童酱油中钠的含量跟普通酱油没多大区别。
此外还有各种各样口味的儿童牛奶、儿童饮料,不过是为了迎合孩子口味而添加了糖分和甜味剂,所谓长个子、变聪明,也是厂家的忽悠手段而已,最好的还是纯牛奶,添加剂越少越好。
三、宝宝先吃饭,大人后吃饭。
我想在多数家庭里,有了宝宝后应该很少坐在一起吃饭吧,多数情况下,是先把宝宝喂饱了,大人们再吃饭,不和宝宝一起用餐。可是,这样会让宝宝失去学习自主进餐的机会。孩子是最擅长模仿的,大人饶有兴致的大口大口吃饭,无形之中就给了宝宝积极进食的示范作用,有利于宝宝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四、哄着宝宝多吃。
关于孩子吃饭,有一件让我无法认同的事情,就是追着哄着劝着让宝宝多吃饭。我们孩子小时候,我就给婆婆强调过,他不好好吃饭就饿一顿,不允许追在屁股后面喂,不但会养成不好的吃饭习惯,还会不知不觉多喂,增加肠胃负担。
要知道,有时候只是大人以为孩子没吃饱罢了,所以追着哄着让,施加压力也要让孩子再吃点,时间长了只会起到负面的反作用,甚至让宝宝对吃饭这件事提不起兴趣,等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龄,别的孩子都能自主吃饭,你家孩子不喜欢吃饭,家长和老师都糟心。
五、过早加盐。
最近几年随着科学育儿观念的普及,年轻父母们已经知道1岁内宝宝辅食不用加盐,可总是架不住老人说不吃盐没力气,到底怎么做呢?
建议1岁内的宝宝饮食清淡,尽量保持食材原味,而且母乳、配方奶、辅食食材中本身已经含有一定量的钠,所以不需要额外添加;1岁后,可以稍微加一点盐,但是不能与成人相同,每天不超过1克即可。
中国营养学会《7个月~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2016年)指出:7个月~12月龄婴儿钠的适宜摄入量(AI)350毫克/天。市售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1克盐大约含有400毫克钠,也就是说7个月~12月龄儿童每天摄入盐不应超过1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