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不少爸妈都在转一篇文章,说:宝宝穿的鞋不能超过 3 双,衣服不能超过 5 套,玩具不能超过 5 件……
文章说:给宝宝的选择越多,不仅不会让宝宝更快乐,反而对宝宝不好,选择太多会分散专注力,会更挑剔……
听上去很有道理,但真的是这样吗?
这样算的话,我儿子只能有两套夏装,两套春秋装,一套冬装的配额。如果今天下雨,他连个买雨衣的资格都没有。
哦,当然,他还最好别尿裤子!要不然连换洗都成问题。
要说好处,唯一的好处就是,给家长省钱。
撇开数量限制,物质丰富对孩子的影响不好,这种说法靠谱么?
来,我们听叶壮老师是怎么分析的。
用数字来育儿?
听着有理实则无意义
有的父母会担心,物质过于丰富对娃不好,所以一看就这类文章就觉得倍儿有道理。
但这育儿的过程中,最不靠谱的建议和所谓的育儿方法就是这种:听着有几分道理,甚至有些照着做的冲动,但仔细一想,几乎没什么意义。
没错,确实有心理学家说过「更多选择让人表现更差」,那个心理学家叫巴里·施瓦茨(BarrySchwartz),在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当社会心理学教授,TED 讲台的常客,他那本《选择的悖论》的译者,是我的一个好朋友。
但巴里的研究成果,并不能直接延伸为我们穷养孩子限制成长资源的理由,孩子能力的发展重点,并不在物质的数量本身。
就拿玩具举例,给一个孩子买五十个小火车确实欠妥,但并不意味着给这个孩子只买五个全是小火车的玩具就是最优解。
物质越丰富的孩子
专注力越低?
很多家长都担心:物质越丰富是不是孩子的注意力越容易分散?家里玩具少的孩子,玩玩具时的专注力会比玩具多的孩子更高?
先来看一个研究。
马尼托巴大学的两名研究人员拿大白鼠做了一个相关研究。
他们培养出了两个大白鼠的「部落」,其中一个极其聪明,另一个智力水平则很差。随后,他们选择了三个在资源数量与资源种类方面程度不同的环境,来饲养两个部落的新生大白鼠。
两个部落的大白鼠后代被分散到三种环境里。
在丰富环境的中,愚蠢的和聪明的,最后都变得一样聪明了;
在贫乏的环境中,聪明的和愚蠢的,最后都变得一样愚蠢了;
只有在普通的环境当中,聪明大白鼠和愚蠢大白鼠之间才显现出智能的差异。
连大白鼠都如此,何况是学习力 MAX 的孩子。
再打个比方:孩子画画时,你给他 20 根彩笔,他画的未必比用 5 根彩笔画的更认真专注。
但如果你给他 5 根彩笔,5 根毛笔,5 根铅笔,5 根蜡笔,他就有可能会比只有 5 根彩笔的孩子,拥有更多奇思妙想的发挥空间与专注表现了。
所以,真正能培养孩子专注力、情绪管控甚至智能发展的环境,是一个「内容优质且丰富」的环境,数量丰富是一个条件,内容优质多样化,是另一个条件。
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接触到的事物具有数量、类型和质量的良好平衡。
物质越丰富的孩子
越不懂得珍惜?
除了上面说到的专注力,家长们普遍还有一个担虑,怕「富养」的结果是,孩子得到太容易,孩子变的更挑剔。
的确,在更多的选择面前,孩子肯定会变的「挑剔」起来。但是,「挑剔」并不是一件坏事。
家长们之所以认为「挑剔」可能是个问题,是因为孩子「挑剔」的状态会让家长不爽:
我都给你买了,你怎么还挑来挑去的!
这个跟那个有啥不一样的,为啥非要那个?
又要买?家里有一个了,你怎么还要!
这种不爽在大多数情况下怨不得孩子,其实是家长的同理心不足,或者事先跟孩子沟通不够——你是一个特怕臭的人,但今天朋友来你家做客,带了一颗榴莲当伴手礼,你不开心,你会觉得自己挑剔吗?
作为成年人,我们可能会给自己开解:「算了算了,怎么着也是一片心意。」然后笑脸相迎。
但孩子并没有这种技能,在他的年龄段,发展出了对于事物的好恶以及更深刻的自我认识,但他暂时还没有学会那些跟人打圆场的套路和技巧。
孩子「挑剔」并不意味着孩子糟糕,说明孩子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
「啥都行」,「都可以」,「随便」,「我不管」,「爱咋咋地」——如果孩子总是听到家长们说这些话,这才是真正值得警惕的事情。
我们不应该轻易给孩子扣上「挑剔」的帽子,而应该更多的去事先交流、征询意见、交换看法,提供给他几个可行的备选项——最重要的,尊重一个已经成为独立个体的他。
为人父母没有绝对的 KPI,不要用数字来限制自己给孩子的关爱,「五套」、「五个」和「三双」肯定不是关爱的最大值。
给孩子最好的关爱来自科学的教养方法,以及真切的尊重。
所以,请别囫囵吞下「穷养」或者「富养」的种种指标,怎么给孩子提供一个平衡且优质的成长环境,才是最重要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