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剧《小欢喜》热播,最多的评论是:太真实、太扎心了!
“你不要叫我妈,我不是你妈!”
“学习学习不行,打架打架门清!”
“我为什么要生你,我吃饱了撑的。我就不该生你!”
这些话,是海清饰演的董文洁对着高三的孩子方一凡说的。
18岁的方一凡,贪玩,调皮,不思进取,有个耳提面命天天逼着自己学习的妈妈,成绩却越来越差,妈妈的训斥基本上都是左耳进右耳出。
这不就是真实的生活吗?
跟董文洁一样,许多家长以为打骂孩子就能让孩子服从,但在孩子身上的结果却是:越吼越不听话,越打越叛逆。
心理学上有个超限效应:当一个人接受的刺激过多、过强、过长时,内心就会滋生不耐烦、逆反的情绪。
通俗点来说,孩子被吼的次数多了之后,就会习惯这些刺激,看似在听你吼,其实注意力早已神游天外,根本不在乎你在吼什么。
更有甚者,时间一长,如若孩子发现你除了吼并没有其它动作,胆子就会大起来,敢跟你对着干,兵来将挡,水来土淹。
这一点,我们从季胜利父子的相处模式也能看出一二:季胜利愿意跟季杨杨好好沟通时,季杨杨表现得非常听话懂事;一旦季胜利用家长的权威向季杨杨施压时,季杨杨就直接跟他翻脸走人。
当我们埋怨孩子不好管教时,是否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为什么不能跟孩子好好说话呢?
2
知乎上有个问题:你小时候最不能释怀的事情是什么?
网友春牧在回答中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十岁那年,和爸爸一起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为表哥迎亲,晚上没有地方睡,他强撑着做游戏、东跑西逛打发时间,实在撑不住的时候去找爸爸,发现爸爸已经找地方睡觉去了。他觉得委屈,就哭了起来。
他想给妈妈打个电话求安慰,结果妈妈劈头盖脸地一顿吼。
妈妈觉得他不应该在亲戚面前哭,凶巴巴地说:“我的脸都让你丢尽了!”
这句话,成了永久扎在他心上的一根刺。
在最无助的时候,被自己最依赖的亲人嫌弃,该是多么的绝望。
另一位姑娘则说,每次家长会回来妈妈都训她,废物、猪脑子、丢人现眼这样的词层出不穷。
从小她就惧怕妈妈,认为妈妈不爱她,有事也不跟妈妈交流。
最让人心疼的是,姑娘长大后一直很孤僻。她觉得,连妈妈都不爱的人不配被别人爱,也不会爱别人。朋友很少,不会梳理人际关系。
许多家长都认为孩子不听话吼就行了。可这样处理,孩子是不闹了,但也为将来埋下了祸根。
儿时被破坏的安全感,花上一辈子的时间都不一定能找回来,因此才有了那句名言: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3
武志红曾收到过一位家长的求助信:
“孩子小时候不听话一吼就老实了。读高中后,孩子脾气变得急躁、焦虑,成绩也不行,在学校跟老师对着干,在家跟父母对着吼。现在该拿孩子怎么办?”
语言暴力的伤害,都不是当下立见的。虽然看不见伤痕,但破坏力会随着时间的增长变得越来越严重。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将来变成什么样,全都在父母的言语之中。想收获一个通情达理的孩子,好好跟孩子说话是第一步。
你说什么样的话,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长期受到父母语言攻击的孩子,轻者自卑敏感,喜怒无常;重者会滋生怨恨,想逃离家庭,甚至轻贱自己的性命。
曾被网友广泛关注的“杀鱼弟”,就是因为被父母凶了几句,一时冲动喝下了百草枯。
与其说他是被几句话激怒的,不如说他是被长期的语言暴力压垮的。
而对于父母来说,吼过了就爽了吗?
并不是。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明明知道吼孩子不好,却一直控制不住自己。那是因为,不管是语言暴力,还是行为暴力,都是会让人上瘾的。吼孩子吼成习惯了,就越来越难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
最终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家长的脾气越来越差,孩子的心理阴影也越来越大。
4
胡适回忆母亲时说: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
而母亲在他眼里,却是极有威严的,有时做错了事,看到妈妈的眼光就会感到羞愧。
父母重视孩子的人格,孩子才会有健全的人格;孩子在父母那里得到了尊重,才能学会尊重。
大部分中国家长,都比较内敛,羞于对孩子说爱。孩子唯一判断自己是否被爱的方式,就是通过父母的言行。
如果你不善于表达,至少得学会好好说话。
孩子犯错的时候,多点耐心和教导,少点指责和怒骂;孩子无助的时候,多点关心和鼓励,少点训斥和打击。
几米说:“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意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永远,永远,都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否定的,甚至是被他最爱的人嫌弃的。
没有不能沟通的孩子,只有不用心沟通的父母。
好好说话,好好爱那个视你为天的孩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