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恨弟弟!”二胎家庭手足矛盾不容忽视,父母需要学习处理方法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01 从两代人对手足之情的差异说起

在父母成长课上,正在讨论如何养育多子女。

有一个家长提到一件发生在18年的事件:14岁的姐姐因为弟弟发现自己深夜不睡觉玩手机,害怕弟弟向父母告状,而将弟弟杀死并埋尸。

在庭审时,这个姐姐在老师和邻居看来文静乖巧,从不惹事的女孩告诉大家,自己的父母平时对弟弟很偏心,只要自己和弟弟发生矛盾,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错,都会被父母指责。让这个姐姐非常不满的是,父母给弟弟买手机,却不给自己和妹妹买。

显然,这个姐姐因为父母的偏心,感受到深深的不公平、不被爱和重视。弟弟被杀,一定程度上说,是父母一手造成的。

课堂上的父母们感叹,一个14岁孩子,仅仅因为“看手机被发现,怕被告状,而杀害弟弟”的行为,让人不敢置信。因为自己这一辈,排行老大的照顾弟弟妹妹,被视为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一位家长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这件事情确实震惊了我。作为老大,我总是承担着很多的责任,小时候各种家务事都落在我头上。我们成年了,弟弟妹妹还是跟小时候一样依赖我。结婚、买房、孩子上学都要我来操心。连父母也认为,自己老了,我这个做老大的理所应当得承担。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这是应该的,从来没有想过还有别的选择或者应该有别的选择。但其实心底里一直感到很累,感觉身上背负着一个大家庭,我得拖着他们走,而他们趴在我背上,好像也心安理得。”

这两个成长于不同时代且身为老大的姐姐,对待手足的态度,让我们不禁思考,现在的父母应该怎样看待和更好地处理子女矛盾?

02 这一代的子女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

作为父母,我们的思想不能停留在自己的童年时代,现在的“孩子”已经不是那个时代的“孩子”。

父母第一个应该意识到的是:时代的变化,直接导致了孩子们观念的变化——我们的子女不再只是顺从、听话。

不像几十年前甚至更早时候,男主外女主内的男尊女卑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的成年人,尤其是妈妈,已经不再给孩子们树立“顺从和服从”的榜样了。

我记得小时候去一个比较偏远的亲戚家做客,女主人做好饭之后,就在厨房收拾。男人们坐在桌上吃饭喝酒,等他们吃完,女人才把剩饭剩菜端到厨房去吃。关键是,女人不会觉得委屈,而是认为这是一件非常符合情理的事情。那种文化下,很少有人质疑“爸爸说了算”的观念。

在那个时代,“顺从”的样本天天可见。除了妈妈顺从爸爸,孩子听从父母,还有职员屈从于自己不认同的上司,以免丢掉饭碗;学生、家长对老师都是恭恭敬敬,就连老师因为学生“笨”或者“不听话”体罚时,父母也会认为那是“管教”应该做的…….

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90后职员,可能会因为自己不认同上司的观念,为了“自我价值”而不辞而别;学生们会在课堂上质疑自己的老师;老师体罚孩子,那家长是完全不会同意的。

心理学家德雷克斯说:“当父亲失去对母亲的控制权时,父母双方也就失去了对孩子的控制权。”这句话的意思是,“榜样”对孩子们的影响很重要。

这并不是父母没有做好榜样,而是时代的趋势,没有人愿意继续扮演“卑下和顺从”的角色。

父母应该充分在意这一点,孩子们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的认知也会追随时代的发展趋势。

第二个父母需要注意的变化是,现在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培养责任感和上进心。

我们不再需要孩子像过去那样为家庭生计付出努力。相反,孩子们被以爱的名义给予的太多,而无需自己付出任何努力和投入,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由于从小时候那个匮乏的时代走来,很多现在的祖辈和父母都觉得:现在生活终于好起来了,不能再让我们的孩子“遭罪”了,因此,他们过多的包揽孩子该做的事情。这样的行为,让孩子过得更舒适,但同时也剥夺了孩子发展承担责任的机会。这样的成长,会培养出一个缺乏同理心,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而另一方面,由于父母们对子女的期望更高了,对孩子们的要求和控制会更加严厉。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基本上很难得到让自己感到很能干的锻炼机会,同时还经常因为达不到父母期望而遭受指责,甚至羞辱。

孩子们因此形成“我不好”的信念,既然做不好,不如破罐子破摔,干脆将精力放在反叛和逃避的行为上。

03 当下的父母如何对待家庭中的手足矛盾

孩子们不再盲目顺从,他们需要平等和尊重。

而这种平等和尊重,不仅是口头上的,更是发自内心的,是需要落实到行动层面的。

首先,当父母计划要生弟弟妹妹时,需要提前给哥哥姐姐做好心理建设工作。

很多父母认为多生一个孩子,是父母的事,和其他的孩子没有关系。

但是对孩子来说,这确实一个天大的事:这意味着有一个和他一样重要,甚至比他还重要的人,要和他分享对他来说最重要的父母之爱。

就像有人要抢夺你看重的东西,在你不知道对方是敌是友的时候,你不会轻易拱手相让,你会拼命保护,哪怕得不到宁愿破坏也不肯给别人。

在父母没有跟孩子解释清楚的时候,孩子会根据自己感受去判断——父母不再爱自己了,自己的领地被入侵。

当然这样的判读不是客观真实的,但是如果没有听到大人们的解释,他们只以自己的观察和体验为基础做判断。而这样的“错误判断”,会导致他们采用“错误行为”以维护自己的尊严。

所以,父母计划要弟弟妹妹时,应该提前让大孩子知道即将来到这个家庭中的新成员是什么人,他和大家的关系是什么,他刚出生的时候需要什么,他的到来会给大家带来哪些欢乐,都和孩子讲一讲。

在父母怀孕期间,让出生的孩子一起参与和胎儿的互动,比如摸摸胎动、给孩子取名字、准备婴儿用品等,从小培养手足之间的感情。

这样做,不仅能缓冲新生儿突然降临给孩子带来的不知所措,也能让大孩子对新生儿充满期待和好感。

第二,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和父母在一起的“特殊时光”,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对他们都是重视的。

虽然父母提前做了心理建设,但是当新成员正式加入家庭,父母对新生儿关爱有加的时候,当大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明显减少的时候,当父母无暇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要跟大孩子解释变化的时候,大孩子仍然会表现出抵触、敌意甚至报复行为。

这个时候,爸爸和妈妈一定要关注到大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不要认为孩子也应该和大人分担,应对新成员带来的混乱场面。

父母应该做的是,至少有一方能够花一些时间陪伴大孩子,让他感受到新成员来了,自己依然是“独一无二”的,仍然是被父母深爱着的。

有一个同学,她在儿子5岁的时候生了老二。在孩子出生的头三个月,因为妈妈对妹妹无微不至的照顾,哥哥不能理解和接受。他充满了愤怒,只要见到妹妹就要打。而爸爸因为长期出差在外,以至于妹妹出生的前几个月哥哥都要被奶奶带走,哪怕短暂回到妈妈身边的时候,也必须有大人时刻看着。

妈妈很是焦虑和困惑,一直认为是儿子孩子脾气太暴躁了,不知道该怎么治这个坏脾气。

后来,她了解孩子的心理,才理解了孩子。因为儿子还小,理性思考能力比较弱,不可能做到妈妈说的“妹妹刚出生,你应该和妈妈一起照顾她。”他更多的是需要得到情感上的满足,满足了之后,他才能考虑别人的需要,不去伤害妹妹。

我建议她和儿子之间,要有比较多的“特殊时光”。

于是老二半岁以后,只要儿子从幼儿园回家,她都让奶奶带妹妹外出散步,单独陪伴儿子。现在哥哥已经能和妹妹和谐相处,还经常在外面“保护”妹妹。

第三,父母要营造互相合作而非竞争的家庭氛围。

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家庭中,孩子们会有明显而独特,甚至截然相反的特点:比如这个孩子爱学习,那个孩子爱运动;这个孩子喜欢热闹,那个孩子喜欢安静;这个孩子能说会道,那个孩子不爱表达……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解释说:孩子基于对自己生活经历的理解,由此做出利于自己“生存”和“成长”的决定……孩子们会把自己和兄弟姐妹进行比较,而且会认定,如果自己的手足在某个方面做得很好,自己唯一的选择是以下四个选项之一:

在其他方面发展自己的能力;
努力做得比其他孩子好;
反叛或报复以获得关注;
觉得自己赢不了而放弃。

有不一样的特点,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如果是为了竞争超过自己的兄弟姐妹,就不一定是好事。父母要让孩子们之间合作,而不是竞争。

首先,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之间互相合作和支持的夫妻关系,是孩子学习合作的榜样。

其次,父母要看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并表达出对他们的欣赏,而不是进行比较。

如果一个孩子拿着他认为很好的画给你看的时候,你可以说:“哦,你画了一幅美丽的大自然景象,里面还有几个小朋友在嬉戏,我感觉他们很快乐。”接下来孩子可能会开心地给你介绍这幅画。

如果你说:“这个太阳不应该是黄色的,应该是橙色的,这几个人也画得太简单了,你看看你哥哥画的多好……”孩子可能会很沮丧地默默走开,以后不想再跟你分享了,而且兄弟之间就可能产生嫉妒和竞争。

父母的比较可能是想促进“较弱”孩子的进步,但是却会激发他对被比较孩子的厌恶,甚至对父母的怨恨。

相反,当孩子看到自己的特点被欣赏时,他想到的是,我如何强化“这个闪光点”,做得更好。而不是把心思花在超过哥哥,或者在某些方面“打击”哥哥上面。

第三,让孩子们参与家庭事务,都能有价值感。

让孩子们多参与家庭事务,并且注重合作式地参与,是让孩子们有价值感的重要途径。

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家庭中的一员,当他们能为家庭做出贡献的时候,他们会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

比如有妈妈说,我会让姐姐帮我给妹妹喂饭,很乐意帮妈妈分担,而妹妹也很喜欢姐姐喂。最后姐姐喂完,还主动帮妹妹整理餐桌,超乎妈妈的预期。

还有的妈妈说,当两兄弟都不愿意接受妈妈分派的收拾玩具任务时,妈妈让他们俩自己分工,怎样把他们的“游乐场所”收拾干净。结果两兄弟很好地商量,并互相监督,顺利的完成任务。

当每个人都能通过合理的渠道获得价值感,就没有必要再通过“错误行为”去获取了。

总之,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内心有平等而尊重孩子的观念,并付诸实践,孩子们一定能和谐相处。

-End-


“有料家庭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养育知识和服务

本文为有料家庭教育(ID:youliaojiating)原创,欢迎转发和分享!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 往期精选

学龄前,怎样的教育才更合适

父母应对压力的方式,对父母的影响,远大于压力本身

这条心理学规律,决定了孩子会越变越好,还是越变越差

父母无意间给孩子贴的“标签”,可能会困扰孩子一生

-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