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音乐,你被孩子淘汰了吗?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1
"

我先说一个现象。


从一个孩子四五岁开始,父母就会开始考虑让他们学一种乐器。学钢琴、小提琴的比较多,其他乐器也有一些。许多父母是不懂音乐的,这个不懂的程度是,不仅不会演奏乐器,不懂乐理知识,也听不懂音乐,对音乐没有过任何认真的关注。

在孩子开始学乐器以后,认真的父母会陪着孩子上课,努力学会五线谱的基础知识,回家以后监督练习。


很偶然的,在老师或朋友的推荐下,买了著名乐团或演奏家的音乐会票。听音乐会的过程中,孩子如坐针毡,父母绞尽脑汁也没太听懂,全程努力安慰躁动的孩子。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考的级也越来越高,能够自觉的练习,家长也逐渐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习。而孩子的练习曲听起来很难,协奏曲越来越长,孩子感兴趣的音乐家、音乐作品逐渐增多。家长已经听不懂孩子在练什么,孩子喜欢的音乐是什么意思,孩子说的音乐家是谁……


家长的目的达到了,孩子热爱音乐、热爱艺术,有了自己的特长。但是,你依然是那个刷着抖音音乐的家长,你们在音乐的领域里,再也没有共同语言了。你被孩子淘汰了!

音乐不是玩耍 而是一种文化

从现在大量的音乐培训需求来看,大家对音乐素质培养是很重视的,也知道它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我们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深,又总是用一种功利的心态去看待艺术和文化。

所以,音乐学习往往变成了考级学习。其实音乐和文学、数学、美术一样,是一种基础文化。许多孩子学乐器多年,练习了数万个小时,却说不上来几个音乐家的名字,分不清楚古典音乐的时期,许多著名的乐章都没听过,除了自己所学的乐器,对其他音乐了解甚少。

这就像我们在学校里学英语,学了许多年,背了很多单词,做了很多完形填空。但是依然不会说英语,不会读英文书。

我所知道的,真正能理解古典音乐的人,在学乐器的人当中所占的比例很少。这种现象很好解释,有文凭不等于有文化,考了级不等于懂音乐。

孩子不爱练习 因为家长也不爱音乐

我这个话说的有点狠了,有点绝对,但是绝大多数是这样的。我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从哪来?不会凭空而来的!

兴趣从老师那来吗?只有一部分。乐器课每周一节,老师需要尽量知道演奏技巧,而不是音乐赏析。所以,大部分的热爱来自于家庭的影响,来自于同学、朋友。

一个孩子每天面对着练习曲、乐理,枯燥的反复。家里除了他的练习平时甚至不会有古典音乐的声音,家长刷着神曲,指望孩子有高雅的音乐欣赏水平是不可能的。

我们总在强调言传身教的力量,遇到音乐,父母们两手一摊,我不懂音乐,所以你要靠自己。父母们可以不懂怎么演奏乐器,但是不应该没有欣赏能力。讲个最简单的道理,孩子每天弹钢琴练小汤、练车尔尼,很多家长除了知道这是乐谱,都不会想要了解车尔尼到底是谁……

孩子练到贝多芬,练到肖邦,练到李斯特,练到拉赫马尼诺夫,家长们还在听理查·克莱德曼。所以,很多孩子练得越来越好,家长越来越“跟不上”,不是技巧跟不上,是觉得曲子越来越难听懂。

我们很多人都有小时候背着家长偷偷看闲书的经历,学习的时间没有好好学习,拿到一本金庸躲在被窝里也要看。长大以后有了很多时间看闲书,反倒没人看了。我们学的文学知识还在初中阶段,雨果写过《悲惨世界》,托尔斯泰写过《战争与和平》,这都是语文书上背下来的注解,但是没有几个人读过这些名著,更没有人去读诗歌、文言文了。

经过了12年语文课的学习+考试,也没有太多人具备文学素养。倘若父母爱读书,就很容易养成阅读的习惯了,什么考试都不用,自然而然会阅读。

音乐也一样,父母如果时不时放几首古典音乐,孩子学会了也有成就感。

小时候我背诵《岳阳楼记》,我爸不用看书,倒背如流,我很想超过他,很快就背下来了。

我妈喜欢《查尔达什舞曲》,我偷偷的打印了乐谱,偷偷练习,虽然水平还不够,但是很希望老师能加快进度教我。

和孩子共同成长 可以改变整个家庭

如果认定孩子应该培养音乐素养,有自己的爱好,是为了将来他有更幸福的生活,为什么不和他共同进步,从现在开始就把音乐文化加入家庭的氛围当中?

其实很简单。在家里时不时放几首古典音乐,爸爸妈妈读几本关于音乐小常识的书,音乐家的小故事不仅可以讲给孩子听,还可以丰富自己的认知。

莫扎特是哪个国家的音乐家?

巴赫为什么伟大?

贝多芬一共写过几首交响曲?

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为什么优秀?

浪漫主义的音乐是什么风格?

这些简单的知识积累,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整个家庭的氛围和品位。如果家长有一些音乐常识,就会知道即使是世界顶级的乐团来演出一票难求,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听不懂马勒的音乐,这样的音乐会不必浪费钱。

如果父母亲能够多认识几种乐器,就不用所有的小孩都弹钢琴、拉小提琴。为什么许多学有所成的人,不愿意给爸妈和亲戚朋友演奏?

因为,音乐是一种文化,不是杂耍。只有给懂的人演奏,才是享受。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告知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