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心”只会让孩子成了“老实人”,正确做法,该教“同理心”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1
"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我家孩子上小学高年级了,平时喜欢猫猫狗狗,照顾小动物,很有同情心,经常在路上见到了流浪猫便要我买吃的喂给它。他爸爸也是个老实善良的人,经常教导孩子要宽容大度,懂得忍让,凡事多为别人着想。耳濡目染的教育下的确让原本调皮的孩子变得乖巧了不少,但当我注意到孩子近些年来的变化后,不免开始怀疑这种教育方式,是否真的对孩子百利无一弊呢?

我们经常教孩子要有同情心,却忽略了孩子自己本身广阔的生长空间。我观察到孩子越长大越少话了,平时遇到问题也更少跟我们交流,都是我们事后才发现。在班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下降了,不敢独自在台上表演才艺。而且,孩子变得更加在意外界的眼光,甚至不懂得怎么去拒绝别人。

孩子变得内向,这些情况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我觉得,这跟家长对他的教育方法有很大的联系。像我们传统的家长会教他要有同情心,因为怀有同情心是自古以来公认的美德。直到我最近看到了同理心这个词,才恍然大悟。同情心和同理心之间虽只一字之差,却蕴含着格然不同的待人接物的思维。

在教育孩子方面,教导"同情心"只会让孩子成了"老实人",正确做法应该教孩子"同理心"。

孩子同情心泛滥会导致什么后果呢?同情心泛滥让孩子生出高高在上的优越感,阻碍结交朋友。

在看到一些落后国家的人们生活状况时,我们总是看到他们的贫穷、愚昧和无知,我们也教孩子同情他们的遭遇,珍惜现在自己的美好生活。却忽视了这些国家的普通百姓也热爱着生活,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生活的乐趣,他们的孩子也会在大街小巷做游戏。贫穷只是其中的一面,而同情心泛滥便会让孩子只看到别人最差的一个方面,忽视了其他的优点。同情心泛滥,有时候会变成一种病,这会让孩子和别人站在了不同的高度和位置上,无意中彰显出自己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但是,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是平等和互相尊重。试想,如果一个朋友发现你跟他在一起仅仅是因为同情,这对他是一个打击,因为这表明你们友情的建立不是因为人格上的相互吸引。

同情心泛滥会让孩子变成太容易相信别人、不懂得分辨是非的"老实人"。

过多的同情心会让孩子习惯性地怜悯别人,觉得帮助别人是自己的天职。于是在别人请求帮助时便会心软,难以拒绝。而现代社会,不管是大街小巷还是互联网上,都充斥着骗人的事件,稍不留神就会上了骗子的当。孩子同情心泛滥且缺乏识别人性的能力时,便不免遭到上当受骗,且被骗后孩子会陷入怀疑自己、怀疑世界的负面情绪中,难以自拔。所以,家长们在教导孩子要有同情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分辨是非,看透本质的带眼识人的能力,提高孩子的防范意识和防骗能力。

同情心和同理心有什么区别呢?什么是同理心?

同理心是一种沟通交流的方式,孩子具备同理心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和位置上,理解当事人的内心感受,且把自己理解到的准确传达给对方。同理心要求能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对方所感受,体谅和理解对方。同理心在不同场合、不同对象的运用时,又叫共感、同感、移情。

看到别人身上发生的事情,有同情心的人考虑的是:如果我是他/她,遇到这件事"我"会有什么感受;有同理心的人考虑的是:如果我是他/她 ,遇到这件事 "他/她"会有什么感受。同情心是站在自己的框框里考虑问题,而同理心是跳到别人的框框里考虑问题。

孩子没有同理心,表现出来是以自我为中心,平时在意的都是自己世界里的事,很少插手别人的事。所以当别人向自己诉说委屈和烦恼时,虽然很想能给予一些安慰,道理也都明白,可就是难以站在别人的角度感同身受。所以通常会说大道理或客观地给予建议,却不知道朋友此时只是想倾诉和发泄。

同理心有什么特质?

(1)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设想在对方所处的时间、环境、条件下,想对方所想,了解他人的难处和感受

(2)双向沟通:能够准确地接收到对方真正想说的东西,也能向别人畅快地表达内心感受

(3)合适处理: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去达成自己的目的,而不是强加给对方

同情心(Sympathy)和同理心(Empathy)有什么不同?

举个例子:

「同情心」

"我每天上下班都要耗费三四个小时的时间,真的好累!"

"没关系,至少你还能挣着钱,还有份工作。"

"我和我朋友的关系一点都不好了。"

"至少你还有朋友啊。"

「同理心」

我每天上下班都要耗费三四个小时的时间,真的好累!"

"三四个小时,真的好长!这么辛苦的路程,还能坚持这么久,你是怎么做到的?"

"我和我朋友的关系一点都不好了。"

"你和朋友闹矛盾了?你愿意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

"我今天被批评了,我好难过!"

同理心会触发人与人的连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情心会使人们关系疏离,感到心灰意冷。

怎么用同理心教导孩子成为更好的人教导孩子换位思考,训练理解能力

孩子首先要有换位思考,体谅他人的思维,通过观察别人的一举一动,能理解对方所表达的言语、行为和肢体。而这可以从父母自身做起,比如小孩子在商场看到了一个很漂亮的玩具,嚷嚷着要买的时候,久久不肯离去。这时,缺乏同理心的妈妈就只会关注到孩子简单的言语或行为刺激到自己,而说:"车车车,一天到晚就只知道买玩具,走,回家!"而有同理心的妈妈则会说:"宝贝,我听到你说想要玩具,妈妈知道了……"然后再解释为什么不能买这个玩具。简单重复对方的话语,即表明对方说的你关注到了,也表达了回应。在平时生活中,让孩子多与人交往,在交往中指出、沟通和教导孩子们怎么更好地理解别人,这是一个双方成长的过程,能让孩子从实战中获得更好的认知。

让孩子拥有完整的自我意识,保持好奇心

家长在平时教导孩子时,不能一味地满足他,也不能什么都管着。而是让孩子拥有一定的自由,并带着他独立思考自己的人生。一个拥有完整自我意识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知道自己的价值和优缺点在哪。拥有完整自我意识,是同理心发展的根基。懂得尊重自己,也就掌握了与别人交往的钥匙,能让孩子在交往中更深入地了解他人。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拥有想象的空间和探究精神。好奇心是人际关系的助推剂,能让人与人之间产生好感和了解的动力。保持好奇心,让孩子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挖掘问题,能够增强同理心。

发展孩子的同理心,并不是要变得圆滑和世故,而是找回那个最纯真、自信、有安全感的自己,也拥有让别人感到舒服的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充盈丰盛。同理心不等同于同情心,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应该教孩子同理心而不是同情心,同情心的泛滥容易使孩子变成"老实人",而这缺乏了有锋芒的善良和生活的趣味。而有了同理心能让孩子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体会别人的所思所想,同理心也能使孩子成为一个正直善良,乐于帮助他人的人。希望在孩子长大成人的路上,家长能与孩子一起进步!

我是炅妈育儿,也是3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