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忽视,父母根本没意识到,美国心理专家提示要关注感受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文|David妈咪育儿经{原创}

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60%的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里,一项调查显示其中1040万孩子的年龄在6岁以下,每周孩子与父亲共处的时间是25分钟。这项调查之前的1970年,白宫儿童会议就针对这一现象整理成一份《给总统的报告》提交给政府相关部门。

这份报告里谈到了美国的家庭和孩子们之间情感的困境,美国社会正弥漫着一股“家长普遍忽略孩子”的风气,年轻一代人将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呼吁父母亲近孩子,把孩子带回家庭。

这份报告翔实地反映了当时美国家庭关系的现状,美国各界人士为此忧心忡忡。

有人说艺术家是时代的先知者,他们有着犀利的视角和洞悉事物的敏锐,艺术作品是反映当下社会的真实写照。

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埃莉莎·巴托尼就是其中的一员,她根据自己祖父的亲身经历编写了一个有关父亲和孩子的故事。

有一天,她把这写好的故事拿给美国著名画家特德·卢因,于是就有了这本荣获凯迪克大奖银奖的作品《点灯人佩佩》。

凯迪克大奖是为了纪念十九世纪英国绘本画家伦道夫~凯迪克而设立的。凯迪克大奖是美国最具权威的绘本奖,被誉为图画书中的“奥斯卡”奖。

作家埃莉莎·巴托尼和画家特德·卢因用真实的故事和写实的画风赋予了《点灯人佩佩》超越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传奇色彩。

希望在忧郁的眼神里跳动

翻开封面是整版的亮黄色,黑夜里最温暖的颜色,让人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在很久远的年代,人们还没有电,美国街区的路灯还需要人来把它点亮。漆黑一片的夜里,少年拿着长长的点灯棒,眼睛注视着路灯的灯芯小心翼翼地把它点亮。街区里已经没有人,只有他和路灯。

路灯被点亮的一瞬,从灯芯里扩散出一圈圈黄色的烟雾,在夜幕的映衬下仿佛一团烟火。

少年佩佩就是在夜晚点灯的人,他和家人住在纽约意大利移民区的廉价公寓里。她的母亲去世了,父亲生病他要工作来帮忙养活他的姐妹们。

佩佩一家,父亲坐在窗前的位置桌上的油灯仅能照亮桌面和靠近墙壁的位置。

家中的每一个人都表情凝重,房间里弥漫着紧张的味道。佩佩目光坚定注视着前方,佩佩站在离父亲最远的位置双手插进了裤兜。

我和小宝一起看这本书的时候,小宝翻开第一页就问了一个问题:“画面中只有父亲和佩佩的脸能看清楚,其他人都很模糊,佩佩还是离父亲最远的孩子,这是为什么呢?

孩子和我的疑惑是那么相同,佩佩和父亲之间会发生什么呢?

生病不是吝啬父爱的理由

佩佩找到肉铺老板,他穿着白衬衫和黑色的西服用恳切地神情看着肉店老板。肉店老板微闭着眼睛,两只手握在身前,:“对不起,佩佩,生意一直不景气。”

从肉铺出来佩佩去了小酒馆“我可以洗酒杯”他对酒保说。“也许等你再长大点吧,佩佩。”酒保看着他说。

刚才在肉店只看到了佩佩的侧面,画家这个角度是为了看清佩佩的身高,前来应聘的男人在他后面排着队长长地队伍,佩佩刚好露出的,照在他的脸上透出白皙的皮肤,大致猜测佩佩10岁左右。

在佩佩身后有很多中年男人都在等待这个职位。画家是在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经济大萧条的时期,就业机会少得可怜。

一天,佩佩在街上碰见点亮路灯的人呢,“我从酒保那里听说你在找工作,佩佩”点灯人说,“我要回意大利去接我的妻子,我不在的时候,你愿不愿意来点灯,帮我保住这份工作?”

哦,当然,谢谢你!”

他一路跑回家想急切地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爸爸,我找到工作了,佩佩喊道,“从明天开始,我就要去点路灯了!”

父亲一动不动地坐着,一言不发,脸像石头一样。

“难道,我来美国是为了让我的儿子去点路灯吗?”说完他走了出去,砰的一声关上了门。

佩佩地下了头。

佩佩的背影身子微微向前倾,父亲瞪圆了眼睛怒视着双手放在膝盖上头向前伸。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道:黑衫黑裤的老妇人把我要的二十几枝粉色的玫瑰花从桶里取出,交给小孙儿,转身去找钱。

小孙儿大概只有5岁,清亮的眼睛,透红的脸颊,他很慎重,很欢喜地结果花束,抽出一根草绳绑花。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绳又长,小小的人儿又偏偏想打个蝴蝶结,手指绕来绕去,这个结还是打不起来。“死婴哪,这么憨慢!卡紧,郎客在等哪!”老祖母粗声骂起来,还推了他一把。

是什么让大人漠视孩子的感受,是什么让大人可以对孩子任意地指责。

我开始陷入沉思,在幽暗的水彩画中,找寻着。我试图寻找到画家给出的答案。

点亮每一盏路灯,却没有照亮父亲的心

佩佩每天黄昏拿着长长的灯棍点亮一盏盏路灯,他心中想着家中的姐妹,想着街区的人们,他知道,要为点灯人抱住这份工作。

深夜佩佩回家,在窗口的父亲看见了他:“你以后也就在街上混了!”朝着他喊父亲在昏黄的灯光中,双手撑着窗台,阴沉着脸

佩佩在门廊一直坐到过了该睡觉的时间,等到没人听见的时候他才哭着去睡觉。

画家没有画佩佩,整幅图只有父亲子一个人,从他的表情的姿势也能看出是他和佩佩在单独对话。没有画佩佩正是佩佩抬头看爸爸的角度,一下子把读者引入到画面中,读者此时就是在用佩佩的眼睛看着他的父亲。

父亲见到佩佩回家就会转身离开:“我都不想看到你,你太让我丢脸了。”

佩佩垂下眼睛,匆忙地点灯,有时候他都会忘记那盏灯是为谁而点的了。

他自言自语:“这是一份愚蠢的工作,”他开始想象邻居们在背后嘲笑他。

佩佩不出公寓的门了,街区一片漆黑。

美国心理学专家对儿童子在学校和在家学习交友等各项活动做过一项细致的研究。通过儿童的表现,得出了一个结论,儿童自尊心的成长不取决于家庭的金钱的富有程度、孩子的身体强壮与否、而是孩子与父母关系亲密、家长能耐心听取孩子的意见并根据孩子的要求给他们以帮助,对孩子严格时通过鼓励的方式,而不是惩罚和斥责。

殷切的眼神和诚恳的许诺

“佩佩,别固执了,去点灯吧!”父亲恳求道

佩佩无法相信“可我不能去点灯,爸爸。我不想在街上混,我不想长大了当个乞丐。你把我带到美国是为了做更好的事情,我必须学习,也许我可以成为以名医生。”

这个时候画家又把读者拉到了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这对父子之间的交流。

桌子上摆着家中唯一一盏灯,父亲坐在椅子上身前倾眼睛殷切地看着佩佩,佩佩低着头手插着兜。

这是画家第二次画佩佩的手插在裤兜里,他是和父亲在一起就要保持这个姿势吗?

弗洛依德曾经说过:“任何人都无法保守内心的秘密,即使他的嘴巴保持沉默,她的指尖却喋喋不休,甚至她的每一个毛孔都会背叛他。”

在心理学上是这样解释双手插兜的姿势的:把手藏起来预示着自己的真实意意图为师更为合理的,防卫、谨慎、害怕、隐藏等几种复杂情绪的交织,总之不愿与对方直接表露自己的想法。

父亲的恶语,对佩佩来说是深受打击的,他不愿与父子发生冲突只好自己默默忍受。

看到父亲诚恳地和自己交流佩佩会去点灯吗?最小的妹妹还在街上没有回家呢。

认可与尊重是找回自尊心的捷径

佩佩拿起灯棍,在心里为小妹妹许愿。

街上的人都是背影只有佩佩一个人眼睛看着灯棍点亮一盏盏街灯。他在一盏路灯下找到了他的小妹妹,他把妹妹高高举起,妹妹双手握住灯棍点亮街灯。

妹妹从未露出这般清晰甜美的笑容,佩佩的双眼也从未像今晚这般明亮有神充满希望。

佩佩抱着熟睡的妹妹回到家,父亲第一次把手放在佩佩的肩膀“这是一份好工作,佩佩,点亮路灯你让我骄傲。”

佩佩晚上去点路灯,他把每一盏灯的小火苗都当作是对明天的期许。

《点灯人佩佩》是作者埃莉莎~巴尼托根据真实的故事撰写的,它反映了当时美国家庭关系的一个缩影,孩子缺少父爱和接纳,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现象。而这一现象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人们对教育的热忱是任何时代所不能及的。即便这样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仍有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得不到尊重和信任。

孩子的成长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并在陪伴中建立良好的关系,它就像奇妙的化学制剂在孩子的心里注入自信、勇敢的能量从而伴随一生。

人的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信、自爱、自重、自尊,并希望受到他人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儿童做了一件事情,受到关注和尊重们在集体地位中得到恢复,他的自尊心就会使他更加自爱,从而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英国心理学家麦独狐称之“自尊情操”,也是自重荷培养品德的基础。

#聪明孩子养成记#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