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关注“大果小果妈妈”,每天分享育儿干货内容,解决爸妈育儿烦恼,让爸妈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文 | 大果小果妈妈
一位妈妈这样抱怨自己的孩子:
我家孩子6岁,很像一个"小魔王",经常任性、无理取闹。
比如说:
有次他爸在接电话,我就叫他把电视声音关小一点,说了一遍没反应;
我又叫了一次,说电视声音太大,会影响到爸爸的,还是没反应;
我耐着性子再叫了一次,还给我顶嘴,说现在是看电视时间,是他的支配时间,气得我直接把电视给关了。
结果,又哭又闹。
有次,带他去超市,我提前就跟他立好了规矩,说"今天出来只买衣服,不买玩具",他满口答应好。
结果,到了超市,抱着一个小汽车,说要买,我跟他说家里有一个一样的了,不要买了,这小子硬是说不一样,抱着不撒手。
我抢过来,放货架上,跟他说等会回家看看是不是一样的,看了你就知道是一样的了。
结果,耍赖不肯走了。
像这种状况,相信很多孩子身上都会有,前一刻说好的规矩,也答应得好好的,后一秒就反悔不遵守了,真的是很让人头疼的一件事。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家长怎么样制定规矩,才能让孩子乖乖遵守,不反悔?
一、为什么孩子会对"规矩",出尔反尔?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是孩子健忘?
当然不是,而是孩子没有发自内心的认同,有抵触情绪,以及任性固执的消极性格。
1、内心不认同,应付性的答应
说好了不买玩具,一进商店就抱着玩具嚷着要买;说好了只看20分钟,到点了赖着还要看;定好了写作业的时间,总要拖到很晚,哭着说做不完……
跟孩子定的规矩,总是被孩子轻易推翻,归根到底,就是孩子对规矩有抵触情绪,并没有从心里认同并执行。
家长,只是"立"了个形式,却没有"立"好行为。
想起我的一个朋友,她给孩子立规矩,就是"立形式"的典型。
她先是跟孩子说一通,比如,你必须几点睡觉,几点写完作业……巴拉巴拉说一堆,最后来一句,妈妈都是为你好。
然后,就把自己想到的这些"规矩",打印出来,贴在墙上,让孩子每天都看一看。
结果呢,孩子并没有按照"规矩"行事,她很生气地问孩子:"是不是你答应的,答应的你就得做到啊。"
孩子说还不是你当时念叨得烦死了,我才随口答应的。
你看,这就是孩子的迂回策略,应付性的答应,只不过是为了逃避眼前这一关,等眼前这一关过了,就又回到原形了。
所以,只有让孩子从心里接受所立的规矩,孩子才能更好的去执行。
2、任性固执的消极性格
心理学家表示:任性固执的消极性格,它较少受遗传的影响,主要与家庭教育有关。
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说:"知道用什么方法,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
主要表现为:
幼儿时期,家长溺爱、娇纵、对孩子百依百顺,无限制的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没有一定的行为规矩,孩子就形成任性个性;
家长的要求与儿童正在形成的独立性或主动性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也会助长任性和执拗,比如,认为孩子好动是活泼,不加约束,孩子好动可能就延展到破坏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角色效应",即如果一直把孩子当宠儿养,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就是个宠儿,想怎样就怎样。
从而,养成任性随意,我行我素,不听管教的性格。
所以,父母要给孩子制定一些简单的、明确的规矩,包括待人接物礼貌、作息时间等等,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行为。
二、怎么立规矩,孩子才会听?前面我们提到,任性不是天生的,是父母放纵的结果。
孩子不守规矩,除了父母的纵容溺爱之外,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家长不懂怎么样去立规矩,没有明白,怎么样立规矩,孩子才会听,才能听得明白。
我们具体来说说,该怎么办?
1、父母与孩子要有眼神交流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当你看着孩子眼睛说话的时候,孩子通常是无法撒谎的,而且,可以有效引起孩子的重视,让孩子把话听进去。
尤其是,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尤为重要。
如果,你只是隔着墙叫孩子一声,然后跟他说,他接下来要怎样怎样,孩子多半会口头答应,但会不会自觉执行呢,这就很难说了,毕竟自觉性高的孩子,少之又少。
关于怎样引起孩子重视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具体三步走。
第一步,叫孩子的名字(吸引注意力)第二步:走到孩子跟前,或让孩子走到你跟前(蹲下跟孩子面对面说)第三步:孩子抗拒,你可以强调:"看着妈妈的眼睛,听妈妈说。"只有让孩子引起重视了,孩子才会严肃对待这件事。
2、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给明确的指令
要想让孩子能准确理解,父母就必须给与明确的行动指令。
比如,孩子把玩具放了一地,你说"把你的房间收拾一下",孩子可能听不明白,你跟他说,把玩具收好,他就能听懂了。
给孩子指令的时候,注意三点。
2.1) 说话时要有尊重的态度,口气要坚定
要以尊重的态度、坚定的口吻直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不要采用询问的方式,不然容易被拒绝。
2.2)进行非语言交流时,要严肃、沉稳
非语言交流包括:手势、姿势、表情、语速语气、音量等等。越小的孩子对语言理解和反应能力越有限,父母越需要用非语言来交流。
心理学家埃德·特洛尼克,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静止脸实验"。
当妈妈带着笑容与孩子互动时,孩子很开心;当妈妈忽然面部表情静止时,孩子开始想办法吸引妈妈的注意,但发现妈妈始终面无表情时,孩子开始崩溃大哭。
这个实验,就是告诉我们——通过非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情绪,连婴儿都能看懂,有时候还比语言更有力量。
2.3)不要和孩子争执不休
告诉孩子该怎么做,孩子想讨价还价时,父母不必向孩子解释过多,只需要给孩子一个简明扼要的理由即可,不要重复规矩内容。
3、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结果
当父母告诉孩子怎样做以后(一次只说一件事),只需静静看孩子大概15秒,目的是给孩子施压,促使孩子主动行动。
如果,孩子还没开始按要求做,或者一直撅着嘴巴说"不",父母不要说话,继续看着孩子就行。
切记大吼大叫,更不要挖苦、逼迫孩子,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4、让孩子体验任性的后果
孩子不听,任性,在不伤害孩子身心健康的情况下,让孩子体验任性的后果。
比如,孩子不肯吃饭,引导没用,那就随他,等他感到饿的时候,也不要迁就说可以吃零食,就等到下一餐再给孩子吃。
然后跟孩子说:"你不按时吃饭,所以只能等这一餐吃了。"
5、采用"负强化"的方法
心理学家斯金纳曾以白鼠做研究,提出了强化理论——正强化和负强化。
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采取"负强化"的方法。
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即减少或取消厌恶刺激来增加某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
当孩子任性不守规矩的时候,父母如果大声训斥、恐吓,甚至打骂,只能让孩子暂时屈服或更加抵触,从而产生"正强化"效果。
如果,以不予理睬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任性。
例如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滚,父母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打骂的方法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
当孩子闹够了,父母可以说我知道你不开心,但现在不闹了就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孩子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
这就是"负强化"做法。
有句话说:没有爱的规则,很难令孩子信服。
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偶尔一次违反,必须强调改过来了就是好孩子,给孩子鼓励而不是责罚。
我们要的不是孩子某一次的屈从,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同,认同规则及其背后的深意。
唯有这样的认同,才能让孩子真正自律,让规则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更多好文:
1)跪着的父母,教不出站着的孩子
2)孩子说“妈妈,我想玩手机”,你的回答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3)为何孩子胆小敏感、遇事退缩?培养孩子自信,心理学家的6点建议
"我是糖果妈,一直从事教育行业,正面管教践行者,专注分享育儿知识及干货文,解决爸妈育儿烦恼,让爸妈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个赞,或转发哦。你们的鼓励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