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早期对于爱的理论如何影响了我们之后对爱的看法?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可见,内在的爱之理论影响了我们对其他成人的期待,并且似乎影响了我们对待自己孩子的方式。在一个研究中,心理学家访谈了即将迎来第一个孩子的人们,让这些准爸爸、准妈妈讲讲自己童年的故事,特别是描述爱的体验。

待孩子降生之后,心理学家在观察这些被试如何处理与孩子的分离。结果发现,这些新爸爸、新妈妈当初敘述的童年往事可以直接预测他们对待孩子的行为。(再一次验证了我们最坏的担忧:在内心深处,我真的就像我妈妈。)

这些研究揭示了一些十分有趣的现象从中可以发现,与知识的具体内容相比我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同样很重要。正如我们所预期的,实验中那些侃侃而谈父母多么爱自己的准爸爸、准妈妈们,更容易养育出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但同时些倾诉自己的童年多么糟糕的成人,对自己的过去也会形成深刻的、反思性的.专注解決问题的看法;而有些人只能获得零碎而混淆的印象。

有的人虽然声称自己与父母关系并不好,但却会以一种有思考、有组织的方式来叙述这段经历。他们能够连贯地讲述早期经验如何塑造现在的自己。这种连贯的因果关系图的好处在于让人能够接纳各种反事实,想象世界可能在哪些方面会有所不同。而这也正是这些成人们所做的:他们理解自己的父母如何养育自己,并设想自己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方式。

令人振奋的是,这类人更有可能与自己的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而另一类人軍然表面上肯定父母很爱自己,但却记不清任何具体的情况,说不出任何细节。这类父母就不太可能养育出安全型的孩子。

当然,最明显、最重要也是最难的问题就在于,童年早期对于爱的理论如何影响了我们之后对爱的看法?婴儿时对母亲的特定而隐性看法与成年后对广义的爱的清晰认知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有许多追踪研究记录了被试从童年到成年近20年有的甚至30或40年的经历,其中大部分研究结果都表明,童年与成年后的依恋风格之间存在着极强的相关性。

​但也有例外,有许多人在婴幼儿时期属于焦虑型或回避型依恋关系,但成年后却成为了安全型的、充满爱意的父母;有的人刚开始时属于安全型,之后却演变成了不安全型。就像此前曾提及的那些家长,他们深思熟虑地解释了自己不幸福的童年,但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就尽量避免重蹈自己父母的覆辙。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