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一比能让孩子更优秀?关键要避开两个坑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4
"

​如果要找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最害怕的东西,那么肯定是非“别人家的孩子”莫属了。

不管你怎么努力,父母总会拿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会把你比下去,不管是成绩、性格,都压你一头。

之前在综艺节目《少年说》里,就算是全班、全年级、全联盟第一的学霸女孩,也被家长说:你体育总不好,看看别人家孩子……

拿孩子和别人比较,是父母们常见的教育手法,总之就是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激励他们上进。

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不少父母用错了这个方法,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

在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中,之前总考倒数第一的学渣方一凡,凭着自己的努力,好不容易考到了班级中游。

但妈妈董文洁还是不满意,她一直强调儿子的缺点,还说:就算考到了班里上游都不行,得跟全区的学生比!

这让母子俩在大庭广众之下吵了起来。

这样的比较,就像一把利剑,总是抹杀掉孩子的努力,伤害孩子的内心,对他们的成长毫无益处。

但其实,比较也不总是一件坏事,如果能掌握合适的方法和尺度,适当的比较也能化腐朽为生气,激励孩子前进。


父母错误的比较方式

有些父母在使用比较这个方法时,往往是随心所欲,走进了几个误区。

1. 只比弱点,不比强项

《小欢喜》里的方一凡,虽然成绩一直不怎么好,但他情感细腻,体贴入微,当朋友心情低落时,他能主动去安慰人家,这也是一种难得的品质。

但是,妈妈董文洁却从来不管这些,在她的眼里,只有学习这件事情,这也是方一凡所不擅长的。

当方一凡强调自己“智商可能比朋友,但情商高啊”的时候,妈妈却只用一句话“别的方面都没用”,就成功毁了了孩子的情绪,气得方一凡说“我不高考了!”

而且,总是这么比孩子的弱点,容易让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概念,是指一个人反复受到失败和惩罚,因此对现实产生无奈绝望的心理。

一旦产生这样的心理,孩子会觉得自己很没用,做什么都不行,不会得到成功,因此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的未来。

2. 只比结果,不比过程

在综艺节目《放学后》中,有个叫格格的小姑娘,一次她和小伙伴在游乐场和家里玩了一天。

当小伙伴离开后,妈妈就命令格格把玩具给收拾好,格格有些不情愿,妈妈就生气了:

你怎么这么不省心?为什么人家孩子那么自觉?人家父母可轻松多了……

格格的眼泪马上就掉下来了,她哭着说:在游乐场,是我在清他们玩具,在我家,也是我清他们玩具……

其实并不是格格因为懒才不愿意做事的,妈妈却忽略了她已经默默帮大家做了很多事了,还在那里说别人家孩子好,格格怎么会不伤心呢?

作比较的时候,如果只比结果,不管中间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就是一种片面的断章取义,这样就很容易让孩子受委屈,打击到孩子的积极性。


如何用比较来激励孩子

那么,家长该怎么比较,才能展现出它的正面作用,不伤害孩子的心理,又能激励孩子前进呢?

1. 比较,要从多个方面进行

有网友分享过自己的故事,他说,自己从小就反应慢,跟不上同学们学习的节奏,只能在班上“拖后腿”。

但妈妈比较了他和同学们的成绩后,却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

你知道吗?一个锅越大,那么水就越慢烧开;别人的锅小,所以很快就烧开了;而你的锅大,所以就慢一些,但你以后一定会比其他人要优秀!

这位妈妈不止是比较孩子的分数,还比较了孩子的特质,在比较中,妈妈发现了孩子长期的潜力。

妈妈的鼓励,给了孩子很大的信心,让孩子知道不能只看眼前,要一直努力,才能获得成功。最终,这位网友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验证了妈妈的话。

有人说过: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父母们也要比一比这些方面,给孩子自信,让这些长处成为孩子的驱动力。

2. 比较,先和昨天的自己比

之前有个新闻,说江苏有个爸爸,花了1000元买了一车的烟花爆竹,他要庆祝什么?孩子考试得了7分。

这也值得庆祝吗?有网友表示,要是自己考了7分,恐怕老爸会把自己绑在烟花上送上天吧。

但这位爸爸却是真心实意的,他说,孩子之前总是考零分,这次考了7分,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当然要庆祝一下。

在最近的采访中,这位爸爸告诉记者,孩子最近一次考试已经考了57分了,现在也特别认真去学习。

肯定有家长对于7分、57分的成绩都不满意,但如果一开始就要和100分的成绩比,孩子能看到的只有不可跨越的天埑,难以去突破它。

其实比较这件事,并不是一定要和第一名比,只要每天都能比过去的自己更优秀,这也是一种进步了,如果能这么一直进步下去,孩子也一定会变得优秀起来。

最后兜妈再提一句,孩子成长这件事,其实不记得,不少父母总是比来比去,患得患失,生怕孩子落后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就像开花,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花期,但只要父母用耐心和信心去浇灌,孩子们都能盛开。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