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怂”有原因,帮胆小性格撕掉“怂标签”,重塑真我很关键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2
"

文/豆宝奶奶(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孩子幼童到儿童的3-7岁,是人生的重要时期

3-7岁是孩子对这个世界构建安全感的时期,而且在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认知能力,语言表现力,技能掌握度、情绪管理能力的成型会决定孩子的未来人格。

3-7岁年龄段孩子教育主要来源于家庭和学校,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与领路人,家长与幼师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情绪情感以及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孩子性格胆小的话,那么一定是在这个时间节点形成的。

孩子好奇心迸发的同时兼具着怯懦,“怂孩子”的标签由此而来

一起上班的小七,每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原来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太胆小。

小七说自己的孩子都已经上大班了,可还是那么的胆小,买回新玩具,想玩但是又害怕的很,带孩子出去转转更是见什么怕什么。

▲情景:就说前几天,带他去公园玩滑梯,看着别的小朋友一个接一个,他想去玩又不敢上去,当妈的看着都难受。

好不容易把孩子抱上去了,他又不敢往下滑,吓得哭起来。惹得周围人议论纷纷,我在旁边站着也觉得脸红,可是孩子就是天性胆小,也怪不得谁。

▲事件分析:孩子初次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周围有一群不认识的人,短暂时间的害怕与胆小是正常表现,但是在一段时间的熟悉之后,孩子要学会克服恐惧,选择主动地适应环境。

▲结论:第一次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孩子在心里都有一种恐惧感,这是人的天性所致。过一段时间之后,大部分孩子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找到新的朋友并且喜欢上幼儿园,但仍有极少数的孩子不能适应环境,克服恐惧,所以平时沉默寡言,形单影只,孩子只会越来越胆小。

孩子胆小的原因是多元化的,多层次,多方面的

1: 心理阴影+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事件:正逢寒冬腊月,季节性感冒肆虐。自家孩子体弱,喝什么预防药都挡不住孩子患感冒,发烧,想着是带豆豆去诊所吊瓶药,能快点康复。

豆豆也知道要打针了,死活赖在床上不起,哭着闹着和我说“妈妈,疼不去”承诺给她买一套最新的玩具,豆豆撅着小嘴跟我走了,到了诊所,还没进门,看见戴口罩护士孩子就吓哭了。

这其实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在起作用,也就是“巴普洛夫效应”。

“巴普洛夫效应”指的是:原来不能引起某一反应的刺激,通过一个学习或训练的过程,让无关联的刺激与反应彼此建立联系,即在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反应之间的联系。

▲原因分析: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孩子在尝试接触新事物的过程中受到了伤害或者是感到恐惧,在心里已经有阴影了,再一次接触类似的事物或者面临类似场景,孩子的反映还是害怕,长时间孩子不能消除内心的恐惧感,就会导致孩子性格上的胆小。

2: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造成孩子胆小

①“狼爸虎妈”式的专制式教育,孩子性格终有缺陷

▲情景:狼爸萧百佑,他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他奉行的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如果孩子的成绩、品行达不到他的要求,就会打孩子一顿平日里严格规范孩子的行为制定规则。

在狼爸萧百佑像皇帝一样专制的严厉教育之下,三个孩子都考入北京大学。同样通过惩罚教育,让孩子取得成就的还有“虎妈”蔡美儿。

▲结论:父母从小的错误的教育方式,依靠惩罚教育帮助孩子达到成才的目的,这种教育方式极大的削减了孩子的好奇心,阻碍孩子们认知新事物的热情,影响孩子们天马行空思维的同时,接受惩罚教育的孩子性格不再是天真活泼,无所畏惧,而会变得畏畏缩缩,胆小如鼠。

②“捧在手心怕化”的溺爱式教育

▲情景:幼儿园小班有一个非常的胆小的小女孩,刚来上幼儿园时,每天都是哭着走进幼儿园的,手里还一直抱这一个洋娃娃,无论怎么安慰.都没用。平时也不和其他小朋友做游戏、交流,只会坐在角落里玩自己的洋娃娃。

而且这个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不会自己吃饭,不会用餐具,只能让老师喂,自己的生理问题也不会解决,有几次还小便在身上。

后来从她的家长中才得知孩子经常是奶奶的带的,奶奶十分溺爱。一切事情都是她包办的。孩子和奶奶平时一直呆在家里,所以孩子才会变成这样。越来越胆小.很难融入集体生活中。

▲结论:现在多数家庭都是“421”家庭,全家的人都围着一个“孩宝”转,对于孩子的要求,自然是极尽所能的满足。

甚至有些爷爷奶奶对孩子的起居生活都要包办到底,孩子吃饭是“饭来张口”、穿衣服是“衣来伸手”,上厕所也要陪着上,不放孩子出去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怕孩子受委屈。

过分的家庭保护与溺爱使得孩子很怕生,胆子越来越小,怕与人接触,不愿意与人交往。

③糟糕的外界环境使孩子变得胆小

家庭的居住环境来看,据调查,在高层住宅中长大的儿童中有40%的孩子缺少户外活动,一直宅在家里很容易形成孤僻、胆小的性格。

从学习环境来看:中国近现代的教学,还是采用“大班式”多人授课,而且有经验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教师更多时候会地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成绩和日常表现上,间接的就会忽视学生的思想情绪。

再加上,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叛逆心理,还有童年时期没有很好的掌握与同伴交往的技巧,都会让孩子更加胆小,更加孤僻。

孩子胆小有明显的特征,家长要善于分辨怕黑:宝宝怕黑主要跟他想象能力的增长有关系,宝宝会把和黑暗有关的一些可怕的事物,和自己建立联系,使得自己产生恐惧的心理。怕生人:宝宝害怕陌生人就和害怕新玩具一样,第一次见除了父母以外的人,难免因为不熟悉而害怕。怕大声:宝宝对大的噪音产生不安的反应是很正常的越大胆子越小:太小的宝宝还不太懂得畏惧,随着宝宝对身边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会逐渐表现出害怕的现象依赖父母:孩子在世界上最信赖的人就是父母,所以孩子过度的依赖父母也是胆小的表现。胆小、怯弱的“怂标签”不撕掉,影响孩子一生

1:未来成长受挫

胆小的孩子在未来只能是一个“废人”,他们没有适应环境与独立生存的能力,也就不能成为一个正常生活的社会人。

因为胆小,没有过从小的锻炼,丧失了独立的能力,没有独立性孩子就缺乏独立精神,在未来社会中没有独立精神怎么能在社会立足。

2:性格缺陷

在性格成长方面,主要表现为“丧”,胆子的孩子心理阴暗面较多,是因为胆小而缺乏尝试,对于一件事想到的是退缩,毫无担当与责任意识,另一方面是缺乏自信,缺乏自信会让孩子感到自卑,不敢发表与他人不同的意见。

3:交际能力差,交际圈小

胆小孩子天生软弱,对周围敏感,没有主见,面对陌生的环境,束手无策,面对陌生的人也不敢搭话,周围没有人愿意和胆小鬼做朋友,因为交际能力差导致交际圈窄。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胆小怯懦的性格刻不容缓,撕掉“怂标签”重塑真我

1:改变自我认知,建立心理支撑

胆小的人本性并不害怕,只是因为没有正确的自我认知,总是错误的低估自己的能力,所以第一步就是要帮助孩子重新认识自己,撕掉孩子身上的“胆小”负性标签。

通过父母的称赞和认可,帮助孩子对行为的自我肯定,可以帮助孩子重新塑造性格,帮助孩子真正变得勇敢。

可以通过户外运动,比如夏令营或者参加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活动,帮助孩子找回独立的能力,建立独立精神。

2:优化环境,寻找亲人鼓励

孩子在某个害怕的事物面前,亲人的鼓励与陪伴,孩子都会变得勇敢一些。

甘地夫人有一个儿子叫拉吉夫。在一次手术前,医生安慰他说“手术不痛”,甘地夫人觉得医生这样说很不妥,因为没有手术不痛,即使用了麻醉药也会痛,所以她便对儿子说:“手术后几天伤口会非常疼,别人也不能替代你疼,但如果你因为疼而哭泣的话,会让伤口恢复得更慢……”因为听到母亲的话,拉吉夫在手术时和手术后非常坚强,也很少哭。母亲鼓励孩子直面勇敢,孩子也因此变得勇敢,这便是知名的“甘地夫人法则”。

3:自我安慰缓解恐惧

外界的帮助总是有限的,最重要的是孩子自己可以克服恐惧,从害怕中走出来。而自我疏导是一个非常棒的方法

举个例子:

曾经有一位6岁的小男孩,在上学时被高年级的孩子无辜殴打,可怜的孩子被打掉了两颗门牙,鼻梁也被打断,满脸都是鲜血。

孩子第一次挨打非常恐惧,见到父母时浑身颤抖,说再也不上学了。父母带他进行心理治疗,鼓励孩子把自己被殴打的经历画出来,小男孩一开始很抗拒,父母的不断鼓励让孩子终于拿起了笔,一边哭一边画。

在作画的过程中孩子的情绪慢慢平复,当他把殴打他的场景完全的画了出来之后,他还在旁边写了一些如何自保的建议。小男孩的妈妈说,孩子画完后自己内心的害怕已经得到释放,自己从恐怖的经历中走了出来。

孩子胆小要慢慢的引导,多方面照顾也能让孩子走出阴影。

"-

标签:

上一篇: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