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9件事医生不会详细告诉你,掌握这些,家长不慌乱,宝宝少受罪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1
"

孩子生病在所难免,带孩子去医院做检查时,常常有排队2小时,问诊5分钟的现象。医生很忙,病人很多,常常应接不暇。

那么在这短短的五分钟里,如何把孩子的病情阐述的正确、客观就变得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医生才能对孩子的病有比较确切的认识,从而给于有效的治疗。

有一位妈妈在论坛里发帖吐槽医生,原文如下:宝宝感冒了,我带他去医院看病。我告诉医生宝宝感冒了,可医生却不看宝宝,一个劲拉着我问。

医生问:“宝宝是什么时候开始感冒的?”

我答:“这个我不知道,我今天刚出差回家。”

医生问:“宝宝的鼻涕是什么样的?浓的还是清的?”

我答:“宝宝之前有鼻涕,但现在没了,我记不太清楚是浓的还是清的了。”

医生问:“宝宝最近睡眠如何?精神状态怎么样?”

我被问急了,忍不住怼他:“刚才已经说了,我刚出差回家!你自己看宝宝不就知道了吗?看病不是要望闻问切的吗?”

之后,医生只是抬头随意看了看宝宝,竟然对我说:“看宝宝状态还好,要不你带回家再观察几天?”

一听这话,我气不打一处来:我带宝宝来医院,等了这么久,医生问我问个不停,都不怎么看孩子就把我打发了?真是无语~!

大家说说看,带宝宝看病都是这样吗?医生只问家长不看宝宝?!

对于这件事,很多妈妈纷纷回帖称,带宝宝看病基本上都是这样,医生问了自己很多问题,却很少看宝宝的情况。

这里我们要为医生说两句公道话:宝宝感冒,医生重点问家长却不怎么看宝宝,这是正确的!首先,宝宝年龄小,不会说话或者不能用语言清楚表达病情;其次,宝宝在医生面前表现出来的状态有可能不是真实状态,比如有的宝宝在家一副病怏怏的样子,到了外面就来精神了。在此也提醒大家,带宝宝去看病的家长,最好是一直照顾宝宝的那一位!

孩子生病,家长切忌慌乱。今天我们要说的这9件事,就是帮助家长在孩子生病之时,对孩子的病情自己能有一定的把握,从而冷静、客观地进行处理。

一. 观念要转变

孩子生病某种意义上讲是好事,比如发烧,是因为身体受到了病菌的侵害,免疫机能抵抗产生的体温升高,如果孩子受到侵害却不发烧,那才是有问题。

孩子之前不怎么生病,结果一上幼儿园就老生病是怎么回事?那是因为之前保护的太好了,没有机会受到病菌的侵害,免疫力也就没有得到提升,一旦上幼儿园会反复的生病。

孩子从母体出生是不带任何病菌的,生病是必然现象,一定要通过生病免疫力才会提升,长大后才会不容易生病。

二. 如何判断孩子生病是否严重?

吃喝是否正常,精神状态好不好,睡眠状况,便尿情况。

哇哇大哭的孩子往往不严重,而不哭不闹、看起来很“乖”的孩子,往往更严重,因为ta已经没力气哭闹了,精神状态好坏,是衡量孩子病情是否严重的一个标准。

三. 看诊时,家长需要做的那些事

1. 不要描述说,我的孩子老不吃饭,我的孩子老感冒,这些都是虚词,医生无法判断。要说体温多少度,这是量化;拉肚子几天,要说具体的天数,不要说经常腹泻。

2. 客观叙述,而不是自己下判断,“我觉得孩子怎么怎么样”,并不一定准确,要让医生来做判断。

3. 准确叙述发病时间及孩子的主要症状,就是一眼就看到的症状。

4. 准确描述疾病变化趋势,先发烧后咳嗽,和先咳嗽后发烧,医生的判断会不同,治疗也不同。比如说,如果先发烧,然后咳嗽了,其实病情是在好转,而不是加重了。

5.孩子的过敏史,以及家庭中其他人有没有类似的疾病,比如感冒、过敏等,都可以作为给医生判断病情的依据。

6.去看医生最好带上宝宝吃过的药,之前吃什么药有效果,现在还可以继续吃,而不是又重新开新药,让孩子当试验品。同时详细告诉医生,孩子没吃药是什么反应,吃完药后是什么反应。

四. 关于化验的那些认知误区

1. 化验检查都是辅助作用,真正做全方面诊断的是医生。

2. 化验往往不准确,比如发烧了马上验血,因为发烧没多久,身体还没有做出充分的反应,查血根本就查不出来什么。

3. 所有的化验都是体外化验,跟人体内差别很大,只能起很小的辅助作用,特别是测血钙、骨密度之类的,离开人体都不是原来的样本,完全测不出任何结果。

五. 血液检查的几个指标:

如果真的碰到要进行血液检查,那检查报告又要如何查看呢?

➤ 白细胞总数高,中性粒细胞高,C反应蛋白高:细菌感染

➤ 白细胞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高,C反应蛋白正常:病毒感染

➤ 淋巴细胞数量增多,而且单核细胞数量也增多:病毒感染

➤ 嗜酸性粒细胞过多:可能有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湿疹、寄生虫病等

➤ 嗜碱性粒细胞过多:可能患有结肠炎、变态反应性疾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疾病

➤ 血红蛋白减少:患有贫血

➤ 血小板减少:可能患有血小板减少症

查血Tips:

1. 做血常规一般采用末梢血(指尖血),采血前避免剧烈运动。

2. 出现发热等症状的24 小时后再行血液检查,这样才有参考价值。

3. 检查前千万不要服用抗生素类药物,以免影响血液检查的结果误导诊断。

4. 通过观察宝宝的一般状况和精神状况来判断疾病严重程度较为可靠。

5. 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还是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等,结合其他检查结果来决定。

六. 关于挂水

挂水、静脉注射=慢性自杀,央视的调查不是耸人听闻,因为人体内部本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现在给血管扎了个洞,并且还让药物随着血液运行到五脏六腑,给内脏都造成了很大的损伤。

挂水的药剂,说是无菌的,其实只是杀灭活菌,那些死掉病菌的尸体依然还在药瓶中,进入人体后,特别是让肾脏产生极大的负担,因为肾脏就是负责过滤的,长时间挂水会造成肾衰竭。

七. 回家静养

孩子生病到好的过程是一个曲线,需要一定的时间

父母要做的不是马上把症状压下去,没症状自己就安心了,其实很多时候疾病还在。比如发烧,不超过38.5摄氏度完全没有必要吃退烧药,打针,所有的退烧药都只是让体温退下来,并不能杀灭病菌,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反而对身体有损伤。

家长们认为的“最佳治疗”往往是希望“药到病除”,要知道疾病的本质是有一个过程,表面的症状消失了,往往不是真的恢复了健康,很多人都见不得孩子发烧、咳嗽,希望孩子马上就能好,这是不对的,适宜治疗才是更好的方法。

除了脑膜炎之类的发烧,其他都不会让孩子“烧坏脑子”,超过39摄氏度的退烧,只是为了防止孩子高烧惊厥。

八. 关于吃药

给孩子吃药,一定要看清楚说明,有哪些副作用,副作用写得越详细的药,越成熟越安全。

宁愿吃老的药也不要吃新药,因为新药往往还没得到充分临床数据,有什么副作用也不清楚。

全世界有80%的抗生素是在中国做实验的,所以请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当小白鼠。

九. 复诊

医生们初诊的出错率是很高的,因为不了解具体的情况,比如手足口病,初诊几乎无法判断,并不是医术高低的区别。

所以,不要一直给孩子换医生,一次没看好,就认为这医生不行,马上换医生看,如此下去,每次给孩子看的医生都是初诊,诊断准确率都是不高的。

复诊非常必要,因为有了初诊的经验,同一个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且第二次看同一个医生,其实医生自己也会很有压力,会更仔细给孩子看。

搜索微信号 13027279630 进“父母世界-学习积分群”,和2000妈妈一起在线打卡学习育儿知识还能得积分,换爆款礼物哦。

关注微信公众号【父母世界Parents】精选欧美顶级育儿杂志内容,每天育儿干货喂饱你。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