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病了?别急着吃药:一个孩子的不幸往往从身体呼救被误解开始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1
"

据《重庆商报》报道,重庆小矮人联谊会联合西南医院等医学专家在随机抽取40名小学生,测量他们的身高,结果显示其中7人偏矮小。

通过调查这7名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现他们的家庭关系都不甚健康。

专家分析道:

“由于家庭破裂或不和睦,失去父爱母爱等社会心理因素的刺激,下丘脑分泌生长激素释放因子会减少,导致个子矮小。”

孩子的心理不适,往往先通过外在身体反应发出求救信号,那么,常见的信号有哪些呢?

A.H.布拉夫曼的《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正是一本关于如何识别这些信号的教科书,通过剖析24个临床案例,教我们从孩子的躯体症状入手,由外及内,由表入里,与孩子的内心对话,读懂孩子内在的不适和苦恼。从孩子的大便失禁看到父母激烈争吵给他带来的担心,从孩子的缠人和呕吐看到他想引起大人关注的欲望…...从而缓解为人父母的焦虑和恐惧,对症下药,做好养育孩子这项生命工程。

作者布拉夫曼是一位医学博士,英国国家健康中心心理咨询师,50多年来一直从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擅长以孩子的外在身体不适剖析内在情感。

01 久治不愈的“身体不适”,试试用爱疗伤。

我们时常会看到儿童医院中的熙攘人群、中医推拿所中的人头攒动,甚至新闻报道有的家长为了“医治”孩子的尿床,竟然定时逼迫孩子服药。但遗憾的是,虽然家长们多方求医问药,但孩子的便秘、尿床、呕吐、厌食等顽固“病症”也没有被治愈。

孩子的身体症状是内在情感冲突的外在表现,因为孩子年幼,自控和自疗能力不足,没有办法解决自己的恐惧和焦虑,于是只能通过身体症状表现和传导出来,宣泄情绪的同时,期待可以幸运地寻求到帮助。

作为父母,如果能意识到孩子是用身体症状来向我们求助,那么,无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还是在自己的认知维度中,都是一种幸运,但遗憾的是,很多父母看到孩子身体上的不适,其关爱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生理层面,爱得越深,越深信自己的孩子一定是得了某种严重的生理疾病。

面对孩子“久治不愈”的顽固“病症”,或许家长不对孩子厉声训斥、陪伴孩子的时候放下手机、父母之间的和声细语,甚至父母正确的饮食和作息习惯就可以迎刃而解。

孩子如此,大人亦然。想一想,面对曾经百吃不厌的鳗鱼,会不会在无意中看过一张它腐烂的照片后,再见它就呕吐呢?面对曾经喜欢的同事,会不会在听说了她对自己的偏见后,再一起聊天就会头晕呢?面对曾经迷恋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会不会在知道儿时的玩伴溺水身亡后,再碰一下海水就痉挛呢?想解决问题,不在于如何费心思去烹饪更美味的鳗鱼、挖掘更八卦的聊天话题、找寻更湛蓝的海水,而在于内心深处的照片、传言和溺水的玩伴。

02.苦口婆心的“言传”没效果,试试用“身教”来影响。

为人父母,爱子心切,望子成龙,愿意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统统苦口婆心地分享给自己的孩子,哪怕是最隐秘的部分也毫无保留,希望孩子能从中汲取点滴,尽量避免遗憾和过失。但有的时候,家长却忽视了孟子所言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孩子是在学你做的,而不是学你说的。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中讲了一对父母在教导孩子过程中所表露出的自相矛盾。一方面,父母觉得不能让孩子认为这个世界的规则就是投降和服从,于是告诉他要学会自我保护,正当维护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又教导孩子要温和,即使遭遇不礼貌对待,也不能侵犯别的人权利。导致2岁大的孩子对父母的真实期望感到困惑,所以见人就咬,以此来表露幼小心灵中的冲突。

教导孩子,最佳的状态是润物细无声,从孩子的外在表象理解其内心的感受,不是一味地讲道理说期望,父母的行为影响有时候比耳提面命更有效。对于这个咬人的孩子,如果看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有了意见分歧时,可以心平气和地沟通,而非争吵摔打;看到全家被凌晨还在k歌的邻居吵醒时,父母和气但也坚决地请邻居调低音量,而非大打出手,孩子就会随着心智的成长,纠正自己咬人的行为,学会在不侵犯别人的前提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孩子如此,大人亦然。想一想,是不是有时候我们明明看到了书店墙壁上挂起的警示条幅,上书“看过的书请放回原处”,但却懒得逐一寻找架码,只是象征性地找一个位置放好;但当看到管理员推着一车被翻乱的书有条不紊地把每一本细心地摆回原处,还并不刻意地抚平书角,并用袖口擦拭上面的灰尘……我们会不声不响地送书回家。

03.社会不认可,试试家长先肯定。

1642年,在苏格兰东海岸的一个乡村里,降生了一个只有三磅重的男婴。因为早产,他又瘦又小,呼吸困难,被评价为“活不了多久”。3岁时因为说话笨拙,动作迟缓,被评价为“智力低下”。上小学时因为把1加2回答成2,不被老师看好,被评价为“呆子”。

男孩儿一度觉得自己的确智力有问题,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但在外婆的鼓励和肯定下,他变得善于观察,并找到了自己的世界,乐在其中。中学时就动手制作了小风车和小水车,长大后又被一只改变人类命运的苹果砸中......对,他就是牛顿。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会听到很多评价孩子的标准,3岁时比较谁家的孩子不尿床了,4岁时比较谁家的孩子可以熟读唐诗若干首,8岁时比较谁家的孩子期末考试得了双百分,12岁时比较谁家的孩子钢琴过了十级,25岁时比较谁家的孩子嫁入了豪门衣食无忧,35岁时比较谁家的孩子事业有成给父母买了栋别墅……

为人父母,我们首先必须做到的是,自己要远离那些世俗的攀比和评价,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诚然,任何评价标准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但唯一可以评判自己孩子对错的标尺,是家长的理性认知和孩子的自我认同。

孩子如此,大人亦然。想一想,是不是我们有时候也会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别人对你的评价和你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有时甚至是天壤之别甚至背道而驰,于是挫折感由然而升。真正能治愈我们的,不是去和外界理论或自己默默委屈,而是用自我肯定来督促自己不断成长,用持续的成长来进一步肯定自己。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让我们通过孩子的外在身体症状对话孩子的内心,用爱意用行动用鼓励来第一时间回应孩子的求助信号,同时,也正视自己的情绪,突破自我认知,和孩子一起成长。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