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在餐厅吃饭,邻桌两个小孩跑来跑去的追逐嬉戏,大人一会儿呵斥一声:“别跑了”,一会儿又说:“快回来吃饭”……话音刚落,只听见“啪”的一声,其中那个小一点的孩子碰掉了桌子上的一只高脚杯,哇哇大哭起来。
这时,妈妈把孩子拉回座位,看孩子没受伤,就开启了苦口婆心的讲道理模式:“跟你说了别瞎跑、别瞎跑,就是不听,看,闯祸了吧,多危险啊,这要是一盆热汤,你会被烫伤的。刚吃完饭就跑,当心会得阑尾炎的。这杯子很贵的,一会儿还得陪人家钱。你这样跑来跑去,也会影响别人吃饭的……”
这位妈妈的口才真是棒,噼里啪啦的一通大道理讲了不下5分钟,细细听来说得都对,但据我观察,那个孩子早已经东看看、西摸摸的走神了,压根就没把妈妈话听进去。真的很想过去告诉这位妈妈:
别白费口舌了
你这样跟孩子讲道理根本没用!
当我知道孩子的大脑发育特点后
就再也不和他讲道理了!
有一天跟朋友去逛超市,朋友家孩子看上一辆玩具小汽车,软磨硬泡想要买,朋友为了说服孩子不能买开始十分有耐心的讲起了道理:“宝贝乖,咱家已经有很多玩具小汽车了,这两跟它们差不多,咱们就不买了……”
一大通话说完,孩子先开始不耐烦了,吭吭唧唧就要哭,朋友还是继续吧啦吧啦自顾自的给孩子讲道理。问题来了,孩子不但没有被说服,反倒哭得更严重了,外带撒泼打滚,一副不给买就不走了的架势。
1
和孩子讲道理无异于“对牛弹琴”
他根本就听不懂
为什么说别试图跟一个小孩子讲道理?那是因为如果你了解孩子大脑结构和大脑发育的进展就会明白,孩子根本听不懂,也听不进去!
3岁前孩子的大脑发育
还没有达到能听进“道理”的程度
跟小孩子讲道理无异于“对牛弹琴”
(请原谅我的话糙理不糙)
哈佛大学医学博士Daniel教授,通过大量的临床实验发现,自我控制与大脑结构之间存在着普遍规律。你可以试着将大脑结构想象成一所复式房子,有楼上和楼下两层。
“楼下大脑”是情绪脑,掌控强烈的情绪释放,比如愤怒、恐惧等情绪。
“楼上大脑”是理智脑,负责控制情绪和身体,理智思考,做处决策等。
想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进行理性的思考,必须依赖“楼上大脑”的调节。但遗憾的是,孩子的大脑发育特点却是:先发育“楼下大脑(情绪脑)”,后发育“楼上大脑(理智脑)”。
“楼下大脑”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发育得相当充分了,而“楼上大脑”通常要到二十五六岁才能发育完全。
所以说,跟一个理智脑还没发育完全的孩子长篇大论的讲道理,他能听懂才怪!
2
情绪掌控理智
和愤怒时的孩子讲道理
无异于“火上浇油”
这一点可能大家都深有体会,想一想,当你和老公吵得不可开交的,愤怒至极的时候,如果有个人出来跟你讲道理,分析孰是孰非,想必任谁也是听不进去的,恨不得给讲道理的人一巴掌呢。别说是孩子了,就算是我们自己也是一样的。
在西格尔《全脑教育法》一书中提到: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当情绪泛滥不可收拾时,罪魁祸首是我们的右脑和下层大脑(情绪脑)出现了问题。
这就意味着:有时候,孩子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冲动,爱发脾气,那是因为他们的“楼上大脑(理智脑)”还没有发育成熟。
这个时候和孩子讲道理,简直就是和自己过不去,当孩子正被愤怒、恐惧、悲伤等情绪控制时,情绪脑占主导,理智脑几乎被关闭,根本听不进去任何道理和全解,反而可能更加愤怒。
聊了这么多孩子大脑结构和发育的事可能有点晦涩难懂,其实说人话就是:
第一, 别试图能用一个成年人的道理去说服孩子,不可能的事;
第二, 在孩子愤怒的时候讲道理,他不仅听不进去,反而可能更加愤怒和暴躁。
可能有的妈妈就更糊涂了
既然不能讲道理
难道要直接“动武”吗?
当然不是
这就需要妈妈们用一些小技巧了
↓↓↓
既然讲道理没用,又不能动手
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
1
第一时间说出孩子的感受
比上来就讲道理更好用
亮亮和表妹在家里一起玩玩具,玩着玩着,妹妹不小心弄坏了亮亮的玩具。亮亮看到玩具坏了,生气地出手推了妹妹一把,妹妹大哭起来。妈妈听见哭声,赶紧跑了过来。妹妹看见姑妈来了,指着亮亮边哭边说:“哥哥打我”,然后哭地更厉害了。
妈妈安抚完妹妹,又开始跟亮亮讲道理,并要求他跟妹妹道歉:“妹妹比你小,你是哥哥,应该让着妹妹。妹妹又是客人,不常来家里一次,你怎么还把她弄哭了”。
亮亮生气的说:“是她先把我的玩具弄坏了,她是坏人。”
妈妈说:“玩具坏了,妈妈可以再给你买一个。你快跟妹妹道个歉,说你不应该打人。”
亮亮更气了:“我不道歉,是她先弄坏我的玩具”。
妈妈又说:“都说了我再给你买一个玩具,你先跟妹妹道歉”。
亮亮彻底愤怒了,开始大吼大叫起来:“我就是不道歉,不道歉,你们都是坏人”。
妈妈也生气了:“你要是不道歉,我也不给你买新的,你就玩这个坏的吧。”
亮亮气鼓鼓的摔门进了自己的房间……
亮亮妈妈虽然是好心劝诫,但她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她根本没有读懂孩子的情绪背后的真实原因。
亮亮愤怒的是什么?是妹妹弄坏了他的玩具,而妈妈根本没有站在自己这一边;或者这个玩具对他来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特殊意义的,即便妈妈答应给买个新的,也根本无法替代这个玩具。
而妈妈呢?一上来不问原因说的一大通道理,句句都是指向亮亮的不对“不让着妹妹、不肯道歉”,却忽略了对亮亮的情绪安抚。妈妈是自己最爱、最亲近的人,都不能理解自己,自然越说越生气了。
但如果妈妈能够先把自己的情绪和亮亮调到同一个“频道”,试着说出孩子当下的感受:“妈妈知道,这个玩具是你最喜欢的,被妹妹打坏了,你很伤心,还有点生气,对不对?”
这样说是为了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理解他的,是跟他站在一起的。
然后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妈妈理解你现在有点不开心,你觉得我们可以一起为它做点什么呢?试着一起修好它,或者我可以再给你买个新的玩具。”
接下来再跟孩子说:“妹妹小,是客人,推了妹妹也是不对的……”这些道理,孩子才有可能听进去。
对,没错,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共情”。当孩子发脾气时,一切说教都应放在和孩子充分共情的后面进行,才会有效果。否则要么就是适得其反,孩子越说越闹;要么就是被孩子屏蔽在外,根本听不进去家长的话。
2
能“动手”的事情
绝不多“逼逼”
这里说的动手当然不是动手打孩子。
一位妈妈说她7岁的女儿特别逆反,不让做什么就偏去做,她经常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却不听,惹得她常发脾气。她知道打骂孩子不对,但不知该怎么办。下面是这位妈妈和一个心理专家的对话。
她跟心理专家讲了孩子最不听话的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楼五层,没有电梯,走楼梯上下。最近女儿特别喜欢一条胳膊搭到楼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脚不用力地向下溜。妈妈不允许孩子这样做,说楼梯扶手平时没人擦,那样会把衣服弄脏磨坏。
但孩子屡说屡犯,妈妈终于失去耐心,大发脾气。后来孩子当着妈妈的面不敢再那样做了,却找各种机会偷偷地那样下楼,衣服袖子下面经常是脏脏的。
讲完这件事情后,妈妈用失望的口气加了一句:“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别的孩子懂事,我其实挺尊重她的,不知给她讲了多少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听。”
听完妈妈的讲述,心理专家对这位妈妈说:“你既然已经发现讲道理没用,至少说明在这件事上,讲道理是不对的,发现不对,就应该立即停止。”
妈妈一脸迷惑,情绪上略有抵触地问:“讲道理不对吗?那该怎么教育她呢? ”
心理专家说:“很简单,回家找两块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块,自上而下把楼梯扶手擦干净,既做了公益,又满足了孩子手脚并用下楼的乐趣,试一下,看看效果如何。”
妈妈一听,恍然大悟,回家就和孩子一起照做了。果然,这一擦,孩子终于知道楼梯扶手有多脏了,而且自从允许孩子“用胳膊下楼”后,孩子这样做了几次也觉得没那么有趣,反而渐渐就恢复正常了。
其实这个孩子屡教不改、故意惹妈妈生气,并非是因为这样下楼有多好玩,而是对妈妈过分控制的一种无声抗议,而且妈妈越是讲道理,孩子的逆反心就越大!
3
讲故事、做游戏
比讲道理的效果好100倍
法国电影《美丽人生》中有一个片段:
一家三口被纳粹抓到了集中营,父亲被关在一个地方,母亲和孩子被关在另外一个地方。突然的分离,让孩子感到焦虑和恐惧。父亲就跟儿子说:“我们做一个只有中午放风的时候才可以见面的游戏”。这样,孩子就认为是在做游戏,虽然后来父亲被杀害,但是并没有给孩子童年留下特别深的阴影。
真的被父亲这样机智、伟大、充满深切爱意的做法感动!
试想如果父亲当时给孩子讲一堆道理“我们被抓了、我们很危险、我们要保护好自己、我们只能每天中午见面……”孩子会怎样?还会像跟父亲做游戏一样轻松的度过那段可怕的时光吗?
显然,那样的话,只会加重孩子的恐惧和焦虑,并且如此糟糕的情绪很可能会给孩子留下一生的心理阴影。
很多时候,无论是孩子做错事、还是遇到挫折、或者你想给孩子立的规矩……给孩子讲再多的道理,都不如一个故事或一个游戏效果好。而且,所有你想给孩子传递的道理,都可以尝试着用讲故事的方法传递给孩子。
有一阵子,我儿子特别抗拒刷牙,每次要给他刷牙都像是在打仗,他要么是拖拖拉拉的动动这个、摸摸那个,就是不肯来卫生间,要么就是紧闭着嘴巴,完全不肯配合。
我也吼过过他、也用过连哄带骗的方法,但都不好使。一天,我突然发现一本特别有意思的绘本《牙齿大街的新鲜事》,带回家和他边看边讲。
大致意思就是:
我们的嘴里住着两个看起来古灵精怪的小东西,哈克和迪克,他们在牙齿上挖洞建房,梦想着修建豪华公寓。就在他们的梦想快要实现的时候,一把大刷子带着很多警察出现在牙齿大街上。更可怕的事情还在后面,一个巨大的钩子从天而降,伸向了哈克和迪克的家……
看完这本图画书之后,儿子突然灵机一动说:“我知道怎样做才能不让哈克和迪克在我的嘴里干坏事!我现在就刷牙去。”
有时就是这样,我们费尽心思、苦口婆心给孩子讲一大堆道理“不刷牙会得蛀牙、得了蛀牙就要去看牙医……”还不如一个有趣的绘本,或一集有意义的动画片对孩子的引导效果好。
生动、形象、有趣的故事,远比晦涩难懂的道理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