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爱?请收下这三点养育小贴士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文字 | 小利木

编辑 | 小利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里·哈洛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把刚出生不久的恒河猴与其母亲隔离,再用一个铁丝做的假猴子母亲和一个绒布做的假猴子母亲来陪伴它,其中“铁丝妈妈“装有奶瓶,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绒布妈妈”却没有,但是摸起来舒适柔软。

最后的结果在当时出人意料,所有参与实验的小恒河猴,都只愿意和“绒布妈妈”在一起,几乎所有时间里,小猴都会挂在“绒布妈妈”身上,只有在饥饿难耐时,才会跑到“铁丝妈妈”那里吃奶,然后迅速回到“绒布妈妈”的怀抱。


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代母实验”,加上一系列的“繁殖实验”“摇摆实验”等,哈洛提出了以下经典的论断:

爱源于接触,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母爱最重要的元素。母爱的本质是什么?触摸,耍、运动。


父母对于孩子的养育,不仅仅是“吃饱穿暖不生病”,而是要在互动中多给孩子接触性关怀,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照护人的存在,他的心智才会健康发展。虽然哈洛提出这个观点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但是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很多照护人还并没有理解孩子接触的需求背后是对爱的需求。



湖畔魔豆·养育未来项目在宁陕建设的“养育中心”,为当地0-3岁孩子及家长提供亲子互动的空间。




在养育中心,许多照护人一开始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既然来到养育中心,有养育师引导宝宝,他们还有必要再做什么吗?宝宝不参与互动,是养育师的问题吧?


殊不知,养育中心提供的课程只是引导“接触性关怀”的一部分,照护人对自身角色的关注、对孩子的影响是比“绒布妈妈”提供的温暖舒适更为孩子所迫切需求的,并且不局限于养育中心这个场景。

而有些养育师的苦恼时刻也正来源于此——

她正唱着歌谣,用手势努力引导着大家一起动起来。周围,大多宝宝由爸爸妈妈牵着,正兴奋地扭来扭去。但是,仍然会有两三个照护人低头玩着手机,怀里的宝宝用手扒拉着屏幕,一个劲盯着,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和课堂完全无关的世界里。

“照护人既不愿意参与进来,也没有给宝宝做很好的示范。”一位养育师叹了口气。

有的照护人可能会觉得不解:既然来到养育中心,有养育师引导宝宝,他们还有必要再做什么吗?在养育中心做到亲子互动,是不是就够了?


01

养育中心,是照护人的学校


把孩子带到养育中心,并不是一种托管。某种程度上,进入养育中心的宝宝能否充分享受在养育中心度过的时间,取决于照护人的参与程度。

照护人要意识到自己身上多样化的角色,他们是孩子的监护者,也是活动中的玩伴、促进者与解释者。

若照护人只关注孩子玩耍中的安全,而不在其探索过程中给予恰当的鼓励与参与,无论是养育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课程,还是孩子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其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举个小例子,宝宝在养育中心的海洋池里玩耍时,养育师一般都会让照护人在一旁和孩子形成互动,而不是远远在一边看着。摸一摸,什么手感?掂一掂,什么重量?是什么形状?照护人还可以为宝宝指定一种颜色,鼓励宝宝把特定颜色的海洋球挑出来,并按颜色摆放。

如此一来,宝宝的视觉、听觉、触觉、语言都得到了全面的刺激,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认知。这远比宝宝在海洋球里自己进行探索更有意义。



对于照护人来说,养育中心是为他们提供支持的一所“学校”,也是提供照护人了解孩子发展特点、性格爱好的绝佳场所。


孩子更喜欢色彩丰富的东西还是能发出响声的东西?

他们更喜欢自己堆积木还是和同伴一起过家家?

......

记下这些有利于进一步有针对性的激发孩子的潜能。

如果照护人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感到奇怪,也可以及时请教养育师,获得更好的解答。

02

照护人的情绪时刻影响着宝宝


值得注意的是,照护人的情绪在孩子的早期发展阶段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在宝宝学会说话之前,他们与照护人之间的互动主要通过拥抱、眼神交流、微笑、发声和手势来完成。这一点,不仅仅在养育中心发生。

愉快氛围下的互动可以为两者建立起情感纽带,提升宝宝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并初步建立依恋关系和语言体系。这甚至能够促进幼儿大脑中的神经连接。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也曾在书中提到:“当母亲(主要照顾者)怀着一种愉悦的心情来为婴儿喂奶、换尿布,即使是干普通的家务活时,婴儿都能够感应到母亲发自内心的愉悦,从而变得鲜活,他们的成长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可以看出,照护人的积极情绪会为孩子提供了表达良好情绪的榜样。



因此,当照护人与孩子一起上课或者进行其他亲子互动时,保持愉悦积极的状态会让孩子也投以快乐的状态以作回应,同时提升探索周围环境的兴致;若是照护人没有展现出对互动的兴趣,孩子就不能获得较高的安全感,从而也无法专注投入到相应的活动中。


03

回应性照护与孩子的未来


养育中心的课程提供的只是具体场景中的科学方法,而家长的重要性渗透在宝宝探索外部世界、进行社交互动的每一个细节中。

不论是对自身多种角色的留心,还是和孩子互动时的情绪表达,都是宝宝在早期发展过程中需要从家长身上获得的“回应性照护”。 回应性照护是指对孩子的动作、声音、手势和口头请求等的观察与回应。

即使是在宝宝不会说话时,他们也在试着与人沟通了。微笑、触摸、轻声低语都会让宝宝对你做出反应。



婴儿和幼龄儿童是完全依赖他们的照护人来识别和回应自我需求的。这些需求不仅是为了获得营养和安全感,也是为了获得社会参与感,发展认知刺激,调节和抚慰情绪。

照护人对宝宝行为敏感,并能积极回应、愉快互动,有助于形成稳固的情感关系,并且高效率地创造出早期学习的机会。

而这一阶段的经历,将对健康、学习和生产力,以及社会和情感福祉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将会持续整个童年时期,并延续到青春期和成人阶段。



不仅如此,通过与照护人建立亲密关系,进而培养出来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加强培养同情心和自控能力,国外早期发展的项目揭示出,这能减少犯罪和暴力的发生。因此,在儿童早期阶段培养的能力不仅能延续一个人的一生,也会影响下一代的发展。





综合上文,魔力豆为你提取了三点#养育小贴士#,无论你身边有没有“养育中心”,都可以照着做哦——

(1)照护人在陪伴孩子进行各种互动的过程中,可以明确自己多样化的角色,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回应、鼓励和参与,适时用肢体、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来支持和拓展正在进行的活动,而不只是坐在一旁进行看护。

(2)照护人要用自己的积极情绪带动孩子的探索兴趣。进行亲子互动时,富有情绪、语调夸张的回应也会让孩子建立起积极的情绪表达。

(3)回应性照护对儿童早期发展至关重要,其影响会延续孩子的一生甚至下一代的成长。

参考资料:

亲子互动中1-3岁儿童主动行为与母亲回应方式的关联研究,乔环环.游戏促发展,托尼·林德.养育照护框架中文版,悦享新知翻译版.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