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害怕会“去世”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女孩儿晴晴已经快6岁了,前不久,晴晴的奶奶去世了。奶奶刚去世的时候,晴晴并没有什么感受,可是,一个多月以后,晴晴开始问爸爸妈妈:“我为什么看不到奶奶了呢?”妈妈告诉晴晴:“奶奶去世了。”晴晴问:“什么是去世了?”妈妈只好告诉晴晴:“就是奶奶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所以,我们就看不到奶奶了。”晴晴还是继续问:“那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去世呢?”妈妈觉得应该“诚实”地回答孩子,于是就告诉孩子:“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去世的。”为了不让孩子再问下去,妈妈故意找了个话题,把晴晴暂时从“去世”这个问题上引开了。

可是,晴晴自从听了妈妈的解释以后,变得很胆小,本来已经习惯了自己睡觉的孩子,每天一定要拉着爸爸妈妈陪着。而且,孩子经常会哭着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会不会去世呢?爸爸妈妈要是去世了,我见不到你们怎么办?”有时候还会哭着说:“我会不会去世啊?我害怕去世,我要是自己去另一个世界,会想爸爸妈妈的。”

爸妈这下可担心了,因为孩子问的这个问题他们根本解释不了。他们也非常担心,孩子的这种情绪会不会影响她的心理健康,孩子会不会得恐惧症或是焦虑症?


专家解释:不要超过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孩子在幼儿期可能会向父母询问:“我会不会死?”“人为什么会死?”等等问题。这是幼儿的一种好奇心,其中也包括了他们对未知事情的一种担心。建议家长们给孩子一个相对准确但是又温和的答案。

对于五六岁的孩子,要想解释生死问题,确实非常难,家长们不要讲得太“专业”,因为这些专业的语言,孩子不能理解,也有可能让孩子“胡思乱想”。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在孩子的认知中,物质是“不灭”的。也就是说,一个东西不见了,孩子会认为它被藏起来了,或是搬到另外的地方去了。

对于身边的人也是一样,孩子认为,一个人不见了,可能是躲起来了,过几天还会再出现。所以,当家里有人去世,或是孩子从其他媒介听到“死亡”这个词,问父母时,父母可以解释为“他去了另一个世界”。但是,不要直接告诉孩子:“他不会再回来了”。因为这个说法超过了五六岁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换一种方式说死亡


如果孩子一定要追问有关生死的问题,家长们可以给孩子讲:有一棵大树,每年春天,大树生出了新树叶,新树叶很有活力,到了夏天,它们长大了,给人们带来阴凉。到了秋天,树叶就变老了,慢慢地,它们被风吹落了,就像生命结束。

但是,它们不是从此就看不到了,而且融入了泥土,为明年新树叶的出生尽力,明年春天新树叶就又长出来,生生不息的传承就是生命。用这样的一个故事,会让孩子知道,死亡并不可怕,而且,死亡了并不是从此就再也见不到了,而是能以新生命的方式再出现。

这样的解释更适合于五六岁的孩子,不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造成对死亡的恐惧。这也符合这个阶段孩子心理上“物质不灭”的认知特点。再高深的知识要到孩子长大以后再去和孩子探讨。

还要提醒家长的是,向孩子解释死亡的时候,应尽量避免使用恐怖、悲观的语句和神情,最好用温和的语调、简单的词语引导孩子。因为有时孩子并不是被“死亡”吓着了,而是被成年人对“死亡”的反应吓着了。

如果家里有亲人去世,在比较小的孩子面前,成人要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切不可悲痛欲绝,甚至歇斯底里,以免使孩子觉得死是可怕的。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