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习惯影响孩子一生,越早培养越好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经常看到一句话: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是在自然习惯的指引下进行的。好习惯受益于人,坏习惯损害于人。

家长都知道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好习惯的养成,无形中就会影响孩子的其他方面,是受益终生的。

今天来说说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

1.

脑科学研究发现,0~6岁是孩子右脑高速发展的时期,且又是先于左脑发展的。

所以给孩子讲故事越早越好。

有的妈妈在怀孕的时候就大声朗读故事了,宝宝在肚子中还会跟妈妈互动。到孩子出生后,妈妈再次讲这个故事时,孩子会觉得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育儿专家叶壮在他的书中讲了这么个有趣故事:

他有一位女性朋友,做电台节目主持人,她在怀孕期间一直坚持上班,而她家先生很忙,导致她家孩子在肚子里,听到最多的人声,就是妈妈和男搭档一起做节目的实况。孩子出生后,跟亲爸不怎么熟,跟亲妈的男搭档倒一点也不认生。

伊利诺大学的阅读研究中心,曾对200多名阅读能力较强的儿童做过研究。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他们的父母在他们还很小的时候,就培养他们阅读习惯了。


我家孩子在一岁左右,开始朗读故事给她听了。幼儿对小动物最感兴趣了。只要我讲关于小动物的故事,孩子就兴奋。

我记得有一个故事是“小狐狸拔牙”。她对这个故事非常着迷,每天她自己翻书找到这个故事,让我讲给她听。

虽然她还不太会说话,虽然故事被我讲了几十遍,她也听了几十遍,只要她不厌烦,你就要耐心地读下去。

在这些有趣的故事中,孩子认识了很多小动物,认知也得到了提高。

2.

我给孩子读故事并不是一字一字地读。而是把自己带入故事中,一个人扮演着两三个角色,声情并茂地讲给孩子听。孩子无形中学会了很多词语,学会了如何有感情地说话。

孩子三岁时,在小区里玩,发出了一声感慨:“春天真美呀!”旁边的一位家长说,这孩子说话怎么这么有感情呀。是不是你们家长平时就这样跟她说话的呀。

藏在故事中的教育是无形的,无形的反而比有形的更有力量。



在读故事前,我会跟孩子说:“认真听哦!读完故事后我会提问的。”孩子喜欢听你讲故事,当然会认真听,能回答出你的问题。

提的问题最好不要问书中的情节,而是立足培养孩子的思考力为出发点,如:这个事情你有什么看法,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能说说吗?

当然这种方法并不适合所有的小孩。有的孩子不喜欢回答,家长就不要强迫了。

3.

家长要有讲故事的能力,在看到一幅图后,家长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它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对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绝对有帮助的。

你的脑洞有多大,将来你孩子的脑洞就有多大。

我看到一幅图后,能跳出图画,编出故事的本领,就是被我家的孩子给硬生生地逼出来的。



稍微大些的时候,让孩子在绘本故事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讲给家长听。

有一次,孩子不高兴了,她说:我生气了,我伤心了,我难受了,我悲伤了。我听后感到诧异,她竟然一连说了几个近义词。后来才明白这都是我读了那么多本故事书的功劳。

4.

孩子大些了,阅读的内容应由故事型向通识型转变。刚开始,孩子可能对通识型读本不感兴趣,毕竟没有故事那么有吸引力,家长可不要放弃。

要抓住书中能激发孩子的兴趣点,比如孩子对恐龙有兴趣,能认识各种恐龙,家长可以跟孩子谈谈,哪些恐龙厉害。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很喜欢看动画片《小火车托马斯》,家长要顺势引导孩子通读火车系列的书,有本书叫《火车之书》,记载了从蒸汽机车到磁悬浮列车的演变过程,虽然没有故事情节,但孩子很有兴趣,能拓宽知识面。



给孩子读书,家长也能从书中获得乐趣。乐趣是最重要的。

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阅读要声情并茂,要有互动,脑洞要大,选优质的阅读内容。

阅读,影响孩子一生的习惯。以上几点做好了,孩子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养成了。

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专注力,对孩子将来的学习,会有很有益的影响。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