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家庭教育的诗和远方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31
"

上个礼拜,我在学校门口等孩子。当时是孩子们参加一场考试,很多家长都带着自家老二在门口等,我看到了特别赏心悦目的一家人。

最开始是爸爸带着三四岁的小女孩,爸爸一直在跟孩子说话、陪孩子玩,从头到尾,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手机放在裤子口袋里,中间只拿出来大约十秒钟,用微信语音请同事帮他订火车票。后来妈妈来了,妈妈先是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接替爸爸,开始陪孩子说话和玩儿。那对爸爸妈妈都是微笑着回应孩子,小女孩也一直笑着,笑得特别开心,玩得活泼、自然,一派天真,但是没有一点吵闹和不耐烦。

离这家人一米远,另一位妈妈坐在台阶上低头玩手机,她两三岁的小女儿也坐在台阶,怯怯地、呆呆地,没有一点表情。还有不少大点的孩子们,有的坐在地上玩手机,有的跑来跑去,爬高爬低、吵吵闹闹。妈妈们要么是玩手机,要么是三五成群大声聊天。无一例外,注意力全都不在孩子身上,只在孩子吵到大人聊天时,呵斥孩子两句。最让人吃惊的是,等到参加考试的孩子出来,有一位妈妈只用一句话,就和她十二三岁的大女儿吵了起来。

回到家,我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为什么好几十个家庭里,只有一对父母和他们的孩子看起来那么自然、有活力、好看、舒服?为什么在绝大多数父母和孩子身上,看不到这样的美感?

我自己是个超级奶爸,孩子上学,一直主要是我负责接送,我大孩子上高一了,接送孩子这十多年,我大概在学校门口待过超过5000个小时。因为研究育儿和家庭教育,我养成了一点职业病,喜欢在家长和孩子们聚集的所有场合,观察父母和孩子们的表现和互动。我有十几个育儿群,我每天都会在群里回答父母们的各种提问,也会通过提问和讨论观察父母们的状态。

无论现场观察还是网上观察,我的发现都是:

这种美感,极其稀缺——父母自己、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和互动,父母的状态、孩子的状态,在相当多家庭、在大部分时候,都是“不美”的。

这种“不美”有三个表现:

第一个表现是,亲子之间的关系,不在一种舒服的状态。

要么是父母对孩子并不关注,彼此非常淡漠、疏离,要么是父母过度关注,彼此关系紧张,更普遍的是又疏离又紧张。

一些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时,基本上是心不在焉,但对孩子的所有所谓“问题”,又总在提心吊胆,一遍担心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边想方设法竞争纠正已经发现的问题。

大家的关注的,常常只有孩子的问题,而并不是孩子本身,用的办法,不是命令,就是制止、拒绝,还有呵斥、吼叫、打骂。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关系的紧张程度会发展到顶点,我遇到的青春期孩子父母的提问,绝大多数都是:我孩子特别叛逆怎么办。我觉得这种双方都不舒服的亲子关系,是没有美感可言的。

第二个表现是,父母和孩子,都没有温和稳定的好情绪。

父母们关心结果,胜过关心过程,培养孩子变成追求最佳回报的活动。孩子要多学才艺,要有好成绩,要上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高考考上好大学,未来要有好收入和好工作,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父母们可以说拼尽了全力,也逼着孩子拼尽全力。

代价是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变得充满焦虑、疲惫、沮丧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而处于各种压力、各种监督、各种强迫之下的孩子,要么烦躁不安、要么脾气暴躁,要么唯唯诺诺,要么心神不宁、总之都没有那么天真、自然、轻松、愉悦。让大家都没有好情绪的家庭教育过程,当然也并不美。

第三个表现,父母和孩子,都失去了有美感的日常生活。

孩子的生活,被各种学习填满,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互联网公司的996,其实很多孩子的生活,比996还紧张,除了睡觉和吃饭,都在被父母不停逼着学、学、学。而父母的生活,也被孩子的学习填满,晚上陪写作业,周末在各种课外班之间赶场。忙碌中,还常常夹杂着父母对孩子不专注、不认真、磨磨蹭蹭的唠叨。这样的日常生活,只能用紧张忙乱甚至杂乱形容,根本就谈不到美。

想到这儿,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

我和真心妈妈十几年来花了无数时间和精力,研读经典育儿书、研读和育儿与家庭教育有管的心理学、社会学著作,学习如何做更好的父母,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学习所得,爱孩子、陪伴孩子、关注孩子、每天认认真真地给孩子做饭、和孩子聊天,到底为的是什么?要实现的,是什么样的目标?

我想到的答案是:为了美。为了用和谐、平静、满足、安全的方式,成就自己的人生之美、孩子的人生之美、亲子朝夕相伴十八年的过程之美。

养育孩子是人生重要的任务,这个任务完成得好不好,关系到人生成就感。做胜任的好父母,让孩子能因为父母的养育和教育而拥有自己的美的人生,是父母的人生成就、人生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和谐有爱、充满幸福感和满足感的家庭中长大,长成有健全心智和健全人格的他自己,并由此开启自己未来有美感的人生,是孩子最初的人生之美。

养育和教育孩子的过程,实际上是父母寻求和实践自己的人生美学,并且帮助孩子开始寻求和实践自己的人生美学的过程。同时,也是父母和孩子互相成就的过程,父母对自己的人生满意、孩子也对自己的人生满意,双方才能各自获得人生的美感。

而且,最理想的境界是,这个过程本身也充满美感,有爱,有信任,有尊重,有理解,少冲突,父母和孩子都感觉和谐、平静、满足、安全,并从中体验喜悦和幸福,而不是压力、沮丧和疲惫,谁都不变得负能量爆棚,也不变得扭曲甚至病态。

这些年来,我写了五百多篇文章,其实都是为了帮助自己和我的读者实现这个目标。但是,我也不断收到读者的反驳,最典型的反驳是:

社会大环境就是如此,你让我怎能做到不焦虑、不疲惫、不沮丧,怎么能做到平心静气地去追求你说的这些?这不是“何不食肉糜”吗?!

我的观点可能和相当多父母不同,我不认为这是“社会的问题”,而认为这是个“社会学的问题”:

在相同的生活背景下,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选择,个体的发展,取决于自己的选择以及你为这种选择付出了多少努力。换句话说,在家庭的层面,家庭教育的难题,其实是父母育儿逻辑选择的难题和父母自我成长的难题。

有人选择和环境与日常生活苟且,让自己焦虑、疲惫和沮丧,让自己的人生、孩子的人生还有整个育儿和家庭教育过程,都毫无美感,有人追求家庭教育的更高境界,努力学习和成长,让自己和孩子都拥有美的生活、美的人生、并体验到整个过程之美。

所以我说,家庭教育是人生美学,美是家教的诗和远方。

那么,家庭教育的美感从何而来?我找到了三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让孩子自主。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当父母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所有物,想方设法地控制他们、塑造他们,希望他们去实现父母设定的目标时,育儿生活和亲子关系中必定充满了各种冲突、对抗、纠缠,父母和孩子会同时失去人生之美。

所以我的主张是,父母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和自己对等的人,用尊重、平等的方式,帮助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情感,成为一个真正的他自己,而不是父母的所有物和傀儡。

让孩子自主的原则,我在自己家里实践了十六年,我的体会是,做到这一点,孩子和父母,都会充分享受到更有美感的生活和成长,父母也有一个附带的收获,就是育儿生活会轻松自如,这也是人生美感的一部分。

第二个方法,与孩子合作。

请注意,我说的是“与孩子合作”而不是“让孩子合作”。很多父母关心的是如何让孩子“配合”父母的要求,换句话说,就是如何让孩子更听话。

但我认为,更有美感也更能帮助孩子发展他自己的方式是,父母减少强迫、把亲子关系中那个很大的“我”缩小,放低自己得姿态,考虑孩子的意愿,懂得作为一个平等的合作者与孩子协商,并且懂得做必要得妥协,让孩子在真正的亲子合作中成长,而不是在对父母单方面的配合中成长。

关于与孩子合作,我给父母们的建议是“五多五少”:多施爱,少失控;多支持,少控制;多满足,少拒绝;多赋能,少施压;多赞美,少差评。

多年实践下来,我自己的体会是,与孩子合作,你会收获一个有理性、有建设性的孩子,和一个更理性、更有建设性的自己,同时双方也享受到更和谐、更少冲突的亲子关系。

第三个方法,让孩子满足。

父母都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却常常不愿意真正满足孩子得需求,更多的父母关心的是有什么办法,让孩子总是能满足父母的需求,比如配合度更好、更爱学习、成绩更好等等等等。

我的主张刚好相反,我认为更有美感的方式,是父母总是关注和满足孩子的需求。比如他需要你陪伴时,你总是用心陪伴,他需要你倾听时,你总是用心倾听,他提什么要求,你能用同理心去理解,他的情绪,你会尊重和体察,让孩子从父母这里得到的充足得关注和爱意,更多的信任、更大的安全感,也让孩子相信,无论外面有多少风雨和挑战,父母和家,永远是他的港湾而不是战场。我相信,这样的孩子,才会有充足的能量,去应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我想,我今天提出的“美是家教的诗和远方”,其实并不是一个宏大的命题,而是基于父母和孩子的日常生活的命题;自主、合作和满足,也并不是难于实践的原则,而是家庭教育中的几个基本常识。

每对父母和每个孩子,都需要享受到更具美感的日常生活,并享受到由美好的日常集合而成的美好人生,而且我也相信,做到让孩子自主、与孩子合作、让孩子满足,每对父母也都能达到家庭教育的美好境界,享受岁月静好,并且知道未来可期。

有两句话送给你:远方不远,路在脚下。

作者简介:

真心爸妈(徐智明、高志宏):一对真实的爸爸妈妈,本科均毕业于北京大学,真心妈妈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育有两子,一个生于2002年,一个生于2006年。我们在这个专栏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亲身经验、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欢迎转发分享、评论、讨论、提问。(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真心爸妈已出版的育儿书: 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 ¥51 购买 育儿基本1: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 ¥39 购买

养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儿基本(1)》分享真心爸妈实现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情感的基本教养法则;《育儿基本(2)》,分享真心爸妈与孩子合作的理念和方法。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