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孩子刚出生抱着亲不到 10 秒,突然发现孩子脑袋顶上两个旋儿,立马惊叫变天。
因为当地有句老话说,脑袋上两个旋儿的孩子,脾气倔、不好养。
这以后,孩子从小到大不喝奶粉、不肯睡觉、耍赖撒泼闹脾气各种问题,她都能归结于脑袋上的旋儿。
每次跟我们聊天,她总是抱怨自己命不好,生了个“难养的孩子”。
而因为妈妈给孩子贴上的这个标签,孩子越长大就越调皮,闯祸惹麻烦接连不断,也真的越来越“难养”。
这位妈妈一定想不到,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是被自己一次又一次用“难养”的标签贴出来的。
从来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当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他总会有机会向你证明他有多调皮;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他也会用尽力气来证明自己听话。
今年最燃的国产动画《哪吒》,讲的就是这样一个被所有人认定的“坏孩子”的故事。
电影里的哪吒,不再是根正苗红的灵珠子投胎,他从一开始就被所有人贴上了既定的标签——是一颗会带来灾难的“魔丸”,一个天生的“坏孩子”。
因为这个标签,哪怕他出来随便走走,想跟小朋友踢个毽子,大家都冲他喊“妖怪”;哪怕明明帮助了村民,大家都还是认为,他是在打人毁物、兴妖作孽;哪怕明明是他从怪物那里救出了小女孩,也被大家认定是罪魁祸首。
“你们说我是妖怪,那我就做妖怪给你们看看”,因为众人的偏见,哪吒开始变的越来越顽劣不堪、玩世不恭。
幸运的是,他有从始至终都站在背后无条件支持他、接纳他的父母。
为了村民能对哪吒好一点,作为母亲的殷夫人拼了命地去斩杀妖怪。为了儿子多一些快乐,作为父亲的李靖甘愿抛下所有的尊严,去给乡亲父老磕头,求得他们来参加儿子的生辰宴。
在父母一次一次“别在意别人的看法,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的鼓励下,哪吒终于挣脱了“魔丸”标签带给他的恶念,喊出那句让无数人感动落泪的“别人的看法都是狗屁,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这是爹教我的道理!”
父母怎么看待自己的孩子,就会收获一个怎样的孩子。
就像我身边一个从小被父母念叨天生体弱、没运动细胞的女孩,小学开始体育就没及格过:因为掷垒球急哭过,跑 800 米从没跑到终点,大学唯一要重修的学分还是体育。
对这个结果,她无奈中也带着一点认命:我从小到大就接受了这件事,我就是没有运动细胞,我就是做不到。
可有了孩子后她发现,孩子玩滑板车一摔跤,外婆就念叨:“他骑不好的,这些事情没天分”,孩子就真的不爱骑了。
她想带着孩子玩传球,外婆又会说:他怎么接得住,这方面他笨得很!
不仅要说孩子不行,外婆还要追根溯源:你看你小时候就一直体育不好,宝宝也没什么运动天分,这些事情他都不行的。
这一次她没有再理睬这样的“标签”,而是一次又一次鼓励孩子:再试一次,你可以的!
果然,孩子做到了。
看着孩子踩着滑板车欢快飞驰的身影,她特别感慨:就算我没有运动细胞,跑 800 米是不需要技巧只需要练习的。如果小时候有一个人可以告诉我,这件事努力一下就能做到该多好!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说:“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在一段关系中,力量比较强势的一方,对另一方做出某种认定的时候,另一方就会做出一些行为来强化这种认定,这就是诅咒一般的“标签效应”。
对孩子来说,最可怕的不是被别人怎么定义,而是他认定自己就是这样,只配过被定义的人生。
在《哪吒》这部电影中,申公豹的一句话特别让人感慨:人心中的成见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
在发现师兄才是师傅选定的接班人时,他的愤怒和嫉妒爆发了,一秒黑化的申公豹,其实,是一个从没得到肯定和鼓励的可怜人。
如果师傅能告诉他:出身如何是你不能选择的,但是怎么做是你可以选择的——故事的走向,会不会改变呢?
这也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怎样才能让孩子摆脱标签,生出对抗偏见的勇气?
在哪吒这部电影中,李靖夫妇心中从来没有给孩子贴上过“魔丸”这个标签,而是陪着他一起打败困难,用爱和接纳让哪吒知道:别人怎么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自己说了算!
哪吒这才有了勇气,挣脱评价束缚;有了力量,逆转看似已经被安排好的命运。
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否也像李靖夫妇那样做好了准备,让孩子自由的成长为一个完整的、鲜活的、独一无二的自己?
成就一个孩子,其实并没有那么艰难。
孩子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理解和鼓励。
甚至,只是在偏见面前,父母能和他站在一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