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能够不为什么而爱你的人,只有父母。父母是我们最亲近和最值得信赖的人,但有时,我们也会看到下面这些令人心碎的事情:
-豆瓣小组“父母皆祸害”组员最多的时候高达12万
-上海17岁高中生因为在校与同学起冲突,被妈妈批评几句之后,毅然跳桥自杀
-无数孩子与父母决裂、离家出走
就像我们在现实中常常看到的一样,亲子冲突几乎无可避免地存在于每一个家庭中,小到吃喝拉撒睡,大到孩子的交友、择业和婚姻,亲子冲突随时都可能引发家庭战争。亲子冲突是困扰着无数父母的首要育儿难题,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苦心?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赢得孩子的信赖和尊重,而不让他们逐渐远离我们?
在《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里,作者带我们了解造成亲子之间冲突的原因是什么,提出一种父母与孩子双方都认可的方式来解决亲子之间的冲突,帮助父母调整自己以避免被孩子“开除”。书中记录了大量父母与孩子解决冲突的实例,为父母们提供了非凡的借鉴意义。
《P.E.T父母效能训练》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他曾任加州心理学会会长、美国白宫儿童顾问等职。托马斯·戈登博士被誉为“沟通之父”,连续三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他将用于改善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方法与实践集结成了 《P.E.T父母效能训练》一书。这本备受推崇的家教经典,经过几十年的使用验证与推广,备受赞誉,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再版数量超过500万本。
下面就围绕不可避免的冲突、亲子冲突由何而来、积极的冲突解决法这三个方面展开。
一、不可避免的冲突尽管我们总是极力避免,但我们心中又清楚地知道:在所有人际关系当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不会存在完全相同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有全然不同的个性与喜好,我们的想法千差万别,任何两个人或两群人生活在一起就必然会有冲突。
父母都不希望与孩子起冲突,但我们知道,较少冲突的家庭并不比经常起冲突的家庭关系更紧密。父母没有意识到,冲突对孩子具有有益的一面:冲突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有机会面对冲突的孩子,才有机会学会如何应对冲突,懂得如何处理冲突的孩子,更信赖自己的能力,也更信赖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二、冲突由何而来1、 需求冲突
度过了疲惫的工作日,周末的早晨你想睡个懒觉,但是精力旺盛的孩子们早早地起床打开了电视,卡通片的吵闹声把你的睡眠打断,烦躁和怒气在你心里积聚,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疲惫的父母渴望得到休息,孩子们希望得到娱乐时间,在这个情景中没有谁对谁错,父母和孩子都想要满足自己的需求,因而这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需求起了冲突。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在家庭当中得到舒适、温暖和安慰,由于成年人往往与孩子有着不一样的需要,就导致了亲子之间冲突不断。
2、 价值观冲突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莫罗阿在《论父母与子女》中谈到:
“凡是在父母与子女之间造成悲惨的误解的,常因为成年人要在青年人身上获得只有成年人才有的反响与情操。
做父母的看到青年人第一次接触了实际生活而发生困难时,回想到他们自己当时所犯的错误,想要保护他们的所爱者,天真地把他们的经验传授给儿女,这往往是危险的举动,因为经验差不多是不能传授的。”
莫罗阿提到的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价值观的冲突。我们常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父母们不希望孩子走弯路、吃苦头,急切地劝告孩子,但这些老生常谈,对于我们是充满意义、回想和形象的。但对于我们的儿女,却是空洞的、可厌的。
除了上一代的“经验之谈”,孩子们的风格偏好、生活哲学也很容易引发冲突。最常见的是孩子们的发型和服饰。
父母:“披头散发像什么样子,还是把头发全扎起来最好看。”
父母:“好好的衣服不穿,偏要穿些破这里破那里的。”
对当今的许多孩子来说,特殊的发型和服饰对他们具有特殊的意义。就和孩子选择的其他物品一样,是他们的个性、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信仰的一种表现,孩子需要这种“自我象征”。如果父母企图破坏孩子这种需求,或是夺走他十分珍视的东西,必将遇到顽强的抵抗。
三、积极的冲突解决方法1、“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法
《父母效能训练》告诉我们:“大多数父母把育儿中的整个教养问题,看作严格或宽容、强硬或柔和、独裁或纵容的问题。因为他们深陷于这种非此即彼的教养方法,从而把他们与孩子的关系视为一种权力斗争、一场意志的竞赛、一次分出胜负的战斗。”
在需求冲突之中,父母往往采取一种“非输即赢”的方式:强迫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让孩子“输”,父母“赢”;或者向孩子妥协,让孩子“赢”,父母“输”。
强迫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剥夺了孩子合作的机会,往往招来孩子的抱怨和抵抗。孩子只能照着父母的意思去做,而失去了为他人考虑、修正自身行为的机会。
另外,有许多父母将自己获得舒适、休息和娱乐的需求让步给孩子的需要,对孩子过于宽松,直到孩子的行为变得令自己再也无法忍受,继而转向严厉、强硬的管教方式。而这种摇摆不定,更激化了亲子之间的矛盾。
显然,当需求冲突发生时,采用“非输即赢”的方式势必会损害父母或孩子的需求。那么,亲子间的需求冲突该如何解决呢?
《父母效能训练》中为我们展示了“输”和“赢”之外的第三法——“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方法:
“父母与孩子之间面临一个需求冲突的情况。父母请孩子一起来寻找某种能令双方接受的解决方案。他们会仔细地评价这些方案,并最终找到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最终解决方案。在选定解决方案后,不需要再去说服谁接受,因为双方都已经接受了它,也不需要使用任何权力来迫使对方服从。”
“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法的有效之处在于:
① 父母向孩子发出了合作的“邀请”。比起给孩子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让孩子照我们说的去做,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让孩子感觉“参与其中”。孩子更愿意去执行自己做出的决定,父母的“合作邀请”激发了孩子解决问题的内在驱动力。
② 父母不再使用权威,孩子也就不必再费尽心机对抗父母。父母真诚地对待孩子,孩子便更能真诚地对待父母,学会考虑父母的感受,更愿意按照父母希望的方向去改变自己的行为。
③ 少了敌意,多了爱。当父母告诉孩子,“现在,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彼此都能够接受的方案来解决困扰我们的问题,你愿意和我一起试试看吗?”时,父母和孩子就是站在一条统一的战线上,成为并肩作战的战友,共同面对为困扰着双方的问题。父母和孩子满怀温情地感激彼此,感谢对方愿意考虑自己的需求和尊重自己的权利,彼此产生浓浓的爱和亲情。
2、价值观冲突的解决法
有一个深深困扰父母的疑问:孩子为什么非得反抗父母呢?
托马斯·戈登给出的回答是:“孩子并非反抗成年人——他们反抗的是成年人想要夺走他们自由的企图。他们反抗的是成年人按照自己的形象改变他们或塑造他们的努力,反抗的是成年人的唠叨,反抗的是成年人强迫他们按照自己的是非观念行动。”
强硬的灌输势必会造成冲突,《父母效能训练》展示了更为有效的方法:
① 用“身教”代替“言传”
当孩子日渐长大,他们会发现:有时候大人的行为会打破他所说的话。如果父母希望向孩子传授自己的价值观,那么父母首先应该是这些价值观最坚定的执行者,而不是告诉孩子“按我说的做,不要按我做的做”。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说:“孩子缺乏其他的模仿对象,自然会把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全盘接受下来。如果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会吧这样的生活视为理所当然。而如果父母的生活混乱不堪,一塌糊涂,孩子也会照单全收。”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们会相信他们亲眼所见的,而不是耳朵听到的。
② 向孩子分享而不是“推销”
就像莫罗阿说的:“经验的唯一价值,因为它是痛苦的结果,为了痛苦,经验在肉体上留下了痕迹,由此,把思想也转变了。”孩子与父母成长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思想思潮之中,缺乏共同的“背景”,孩子对于成年人的“经验教训”很难感同身受。
父母可以试着向孩子传授价值观,但不要过分地“推销“。要大方地分享,而不要说教。要充满信息地提出它们,而不要强迫孩子接受。父母要允许孩子选择接受与否,毕竟任何箴言都需要经过生活的检验,而孩子们有属于自己的路要走。
③ 接受有些事情无法改变
就好比“你可以把一匹马领到水边,但你不能强迫它喝水”,接受孩子的价值观与我们的不同,父母不可接纳的行为就会减少。父母所能做的,是接受孩子拥有自己原本的个性和面貌,始终做一个言行一致的榜样,一个高效能的生活顾问,并与孩子建立一种“疗愈性”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与孩子一同成长。
我们“邀请”孩子共同解决问题,就是在教孩子与他人、与世界相处的方法;我们认可孩子的价值观,就是教孩子接纳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父母效能训练》不单单帮助父母解决亲子冲突,更告诉父母,孩子不是“属于”我们,孩子之于我们就像诗人纪伯伦在论述子女教育中所说的: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孩子并非父母“生命的延续”,当我们不再试图塑造我们“理想中的孩子”,而是最大限度地给予孩子做自己的自由,孩子就能最大限度地成为一个自我负责的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