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小孩子就像是一个个还未长大的雏鹰,成长途中一直跌跌撞撞,难免会犯很多错误,这个时候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非常大的影响。
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很多家长只有批评,甚至没错也要“强行”批评,有多少孩子是被批评长大的。但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如果不是太大的事情,其实比起批评,沉默并且给予正确的教导反而更重要,这种沉默并不是不管不顾,而是正向教导。
沉默让“野蛮生长”的娃不再嘶吼
艾艾的侄子果果今年5岁了,此前在一众家长的呵护下一直娇生惯养着,属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典型。在这个大家庭里,他曾是唯一的小孩儿,因而备受宠爱,凡事大家都让着他。他爱吃的东西别人几乎都不动筷子,全都留给果果吃,他想看动画片,全家人就得陪着他看,哪怕是大年夜也不例外。
一直在这种众星捧月的氛围中长大的果果将这一切都看作理所应当,直到艾艾的女儿小茉诞生。小茉来到奶奶家,果果被禁止大声喧哗,如果他说话声音大了点就会遭到家长的呵斥。
等到小茉再大一点的时候,奶奶开始给宝宝喂些水果之类的,这让果果感到自己“不受宠”了。最让果果难以忍受的是,怕妹妹小小年纪看电视有损视力,果果连电视都不让看了。
感到被冷落的果果开始奋起反击,他把遥控器藏了起来,即使妹妹睡觉了大人也休想看电视;越是不让他大声说话,他反而会声嘶力竭地喊叫,而且喊的都是毫无意义的语气词;从前他不爱吃的水果现在也要求和妹妹分享,和之前完全判若两人。果果一系列的举动引发了家庭的不满,就连爸爸妈妈也指责他不懂事,尽添乱,越大越后退。艾艾发现,大人对他的制止越激烈,侄子“玩”得越起劲,完全是和大人对着干。
然而艾艾细心观察发现,其实果果是很爱妹妹的,他有时候会趴在妹妹身边看上很久,脸上都是笑容,尽管会和妹妹抢水果,但仍然会私下问姑姑妹妹有没有吃饱。
内心是个小暖男,不过是家庭成员结构的变化让他一时难以适应,想通过各种过激的行为引起大家注意,和妹妹“争宠”罢了。看透了这点,艾艾主张家人“顺其自然”,沉默相对,看娃能咋样。
果果再把遥控器藏起来后,没有人再去刻意寻找,也没有人会去问他,大家都自觉地不再看电视。果果感到无趣,反而自己拿出了遥控器,问大家“就没有什么想看的吗”。果果在家大声吼叫的时候,艾艾就把妹妹带到一个小屋子里反锁上门,本着“惹不起还躲不起”的原则早早离开,果果的吼叫神功无人反应,自己也觉得累了。
元宵节吃汤圆的时候,果果故意把刚吃进去的汤圆一点一点吐出来,拉的很长,要在以往肯定会有一堆人批评他,现在大家视而不见,艾艾还小声地在侄子耳边说:“如果你不想让我感到恶心,吐到你的碗里,就不要这样做。”果果马上停止了捣蛋行为。
当侄子不再“野蛮生长”后,艾艾还找机会和果果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艾艾告诉果果,即使有了妹妹,大家也一如既往地爱他,妹妹也很爱哥哥,她需要哥哥的保护才能茁壮成长。果果小时候也是在这种“小心翼翼”的呵护下才长大的。果果的心结终于打开了。
当大人和5岁的孩子较劲时,孩子反而越管越不服,越管越往反方向去,因为他的表演有了舞台,他更乐于去表现自我,激化矛盾。而当大人开始对他的行为视而不见,以沉默来应对时,孩子感到自己不是大家眼中的焦点,自己就先败下阵来。
孩子无理取闹的两面性,需全面了解
小孩子或野蛮生长,或无理取闹,其实都是有其根源的,并不会无缘无故地向家长发难。就像果果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以往大家族中以他为核心的相处模式被打破了,所以他才通过各种捣乱或搞怪的行为引起大家的注意。孩子无理取闹也有他的两面性,家长需了解。
①一方面,孩子的种种举动是他表达诉求的表现,他感到自身权益被侵犯了,想引起关注。这是孩子非常聪明的一种表现,他不会通过直接的方式来表达,而是以这种迂回的方式来表达反抗。
要知道,过于懂事的娃也未必拥有灿烂的人生,规规矩矩的孩子和过于懂事是两个概念,如果家长完全压制和打击,会让孩子丧失自我思考的主动性,并降低自信,变成缺爱的孩子。
②另一方面,即使孩子的行为事出有因,家长也要守好底线,有规矩,沉默并不是任其野蛮生长,而是给孩子一个冷静期,然后再因势利导,各个击破,以“无为而治”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
骄纵要不得,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更要不得。家长在沉默过后最好也要配合以解释,让孩子能“输”的心服口服。
用正向导向代替对孩子的批评,才是最好的办法在《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开篇,有这么一段话:
“当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这段话用在育儿领域同样适用,批评肯定不是教育孩子的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而且家长会发现长期使用这种教育手段效果并不理想,孩子的叛逆心会在家长一次次的批评中激发出来,排挤、歧视和打压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的生长更加“野蛮”。
相反,如果我们能沉默下来,冷静相对,孩子就会承担自己“作妖”带来的后果,当他感到不适时也会自然停止野蛮行径,这个时候再和孩子讲道理才能听得进去。
1、 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不合理的断然拒绝
家长也要读懂孩子的内心感受,如果是孩子的合理需求,那父母不妨就满足孩子,不要让孩子因缺失感而变得不可理喻。
如果是孩子的不合理需求,那家长也不能因为孩子胡闹就随口答应和满足他的条件,而是要讲好底线教育,不让娃越雷池一步。当孩子发现他的行为并没威胁到家长,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时,自己就先气馁了。
2、 有时候孩子自行裁定,比家长强势介入要有利
一味沉默不是负责任的家长,一味强势介入孩子的世界也不是好的家长,有的时候家长适当的放手,反而能让孩子变成一个自主性强,动手能力强的人。
比如因为争抢玩具两个小伙伴反目成仇,这时候家长介入硬性要求分享以及批评可能会引起孩子的不满,甚至更加敌视对方。家长这时候保持沉默,观察事态,却能发现两个孩子自行解决了问题,又和好如初了。
3、 比起唠叨和说教,从制度上改变更有效果
所谓“制度”其实就是支持孩子胡闹的一些条件,比如幼儿园的孩子不守课堂纪律,老师可能就会把他安排在离老师非常近的地方,而且是第一排独座,让他失去在上课时和其他小朋友互动的机会。
再比如像果果那样,姑姑带着孩子离开,不做他的热心观众,孩子自然也失去了“表演”的欲望。相较于唠叨和说教,这样改变会更有效。
我是糖果妈妈,是一名高级育婴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帮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烦恼与困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