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9岁的女孩,在离家很近的一个机构里上兴趣班。一开始挺好的,可是两周过后,女孩突然嚷嚷着不想去上了。
小女孩告诉爸爸说:自己看到了鬼。很害怕,不敢一个人去上课了。
爸爸耐下性子问女儿:这个鬼长什么样?女孩说:黑乎乎的,看不清楚,只看了一下就消失了。
第二天,做爸爸的专门在女儿兴趣班上课的那个时间段请了假,在女儿上下学的路上,保持一定距离,跟在她身后守护她。
终于在两天后,他看到一个中年男子跟踪自己的女儿,并果断报了警,抓住了那个跟踪狂。
这个爸爸最了不起的地方在哪里呢?
他没有在“孩子说谎没说谎”这个事上较劲,没有急着去教育孩子、矫正孩子或评判孩子,而是努力蹲下来,等一等,看一看,孩子心中到底在经历什么。
他坚持听完了孩子的话,并且试着去弄清楚孩子的真正处境。
他确信,就算孩子说的话可能造假,但是“不想去”的心情却一定是真的。
有太多父母做不到耐心倾听。我们太着急去教育孩子了。
每个孩子遇到的困难当然会不同。
那个困难和约束到底是什么,做父母的蹲下来,停止评判和教育孩子的企图,只是倾听,往往很快就能从孩子那里得到答案。
要如何才能够走出这样糟糕的亲子沟通的困境?
第一,沟通之时,减少对错的评判和说教。说教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做父母的居高临下地评判孩子,并传递出“这样是错的、那样才是对的”讯息,随时预备为孩子提供一个标准答案。
一旦这个对错、好坏的标准答案抛出来了,我们跟孩子的沟通通道,往往就断了。
孩子一直是在发展、在变化的。他们今天如此,不代表明天如此。何必急着去评判、去教导呢?
教导和评判的多了,孩子也就怕了。他们怕在我们面前显得“不够正确”。他们慢慢就会变得退缩,而不敢表达和思考。甚至当他们真正遇到困难,也会不能及时求助。
所以,下一次,当孩子开口跟你说话,无论他们的说法多么令你意外、反感,或者违背你们的意愿,只要不存在可能危害他人的情形,请不要急着做判断或者生气。
不如轻轻地说:哦,你是这样认为的/你是这样的感受。然后再去问一句:为什么呢?我很愿意听一听。
第二,从感受层面去倾听孩子。说教和倾听,当然是有很大区别的。
说教带有很多价值观上的灌输。倾听则是在感受层面去跟孩子有链接、有交流,是以尊重和信任的态度,不加评判地去看见孩子内心的感受到底是什么,并且承认孩子的感受。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才能真正跟孩子进行有效的对话。
总之,所有的父母都需要知道一点,我们平日里跟孩子说话,去告诉孩子“把作业做了、把房间收拾好……”,或者教导孩子“你应该这样、不能那样”,所有这些其实不叫真正的互动和交流。
只有孩子们可以放心地去描述自己感受到了什么,经历到了什么,这样才是真正的交流和互动,这样的孩子才是真正被看见的孩子。
孩子自己被看见了,也才有能力去看见他人,理解他人,听见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并作出恰当的回应。
传说中的高情商的小孩儿,就是这样养出来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