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印度电影《起跑线》一上映,就戳到了很多中国家长的痛点,引发无数家长共鸣和热烈讨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此看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仅仅是中国家长的观点,更是全世界家长的普遍想法。
加之最近在网络大火的《海淀家长对不起,顺义妈妈的生活才叫做“不配有梦想”》,更加引发了家长对孩子教育规划的思考。
“海淀妈妈”在清北教育高地竞争,每周带孩子奔波于各种培训班,不由感叹人生不易,生活残酷;
“顺义妈妈”们大多本科以上学历,有十分强大的人脉网络、更加自由的财富支配能力,对孩子的培养也有着更高的眼光和期待。
她们培养孩子的目标不是清北,而是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英美名校,他们的竞争对手是全球的精英孩子。所以,她们对孩子的教育丝毫不敢放松!
众所周知,“海淀妈妈”以及“顺义妈妈”是中国精英妈妈典型代表,明明是拥有社会资源最多的一群人,在孩子教育面前却如履薄冰,殚精竭虑。
无论社会报道如何呼吁“拒绝教育焦虑”,但现实生活中,为了孩子的教育,全世界的妈妈都很拼!
01纽约精英妈妈有多拼?
颜值与智商双双在线的耶鲁人类学博士薇妮斯蒂.马丁,也难逃美国上东区的育儿战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的故事为素材出了一本书《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在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教育之战中,美国“上东区”,也没有办法逃脱这种育儿焦虑。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东区堪称美国纽约的中心,是超级富人区,高档餐厅以及奢侈品店随处可见。当然,最好的教育资源也聚集在此。
为了给孩子提供更优越的教育环境,马丁与丈夫准备带着孩子搬到上东区。而他们远远低估了上东区教育竞争的残酷性。
在上东区买学区房并不是有钱就可以买到的,除了要找品位较高的中介,还需要通过小区居委会的面试才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这面试过程也是非常复杂,需要提交各种申请表,内容也事无巨细,甚至还要填写夫妻双方的信用卡卡号,大学时的GPA,以及两人毕业的学校……
教育竞争从进入幼儿园之前已经开始了。在上东区,不到2岁的孩子就要开始接受教育,不是去画廊看画展就是歌剧院听音乐剧,从小就接受浓厚的文化熏陶。
孩子3岁的时候,就要开始准备幼儿园考试事宜。为了能顺利入学,家长会为孩子请家教。到了4岁,不会游戏的孩子得请游戏顾问。
上东区的妈妈们认为,“如果进不了最好的幼儿园,那孩子就上不了哈佛”。
托儿所放学后,除了法文课,中文课,小小学习家课,烹饪课,另外还有高尔夫课,网球课和声乐课。这就是上东区孩子的日常。这些孩子平日出入有司机、保姆陪同,还会搭乘直升机去度假。
马丁一家自从搬到了上东区起,生活从未轻松过,为了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实现阶层转变,她还必须排除万难买到一只爱马仕的铂金包。因为,在上东区你穿戴的每件东西都是在告诉别人你属于哪个阶层。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物色公寓、购买学区房、给孩子申请私立校开始,马丁打响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其紧张激烈程度绝不亚于竞选总统。
马丁惊讶地发现:上东区的精英妈妈与普通妈妈们一样,都存在着种种焦虑,生活在恐惧和欲望交织之中。
她们大多30多岁,拥有名牌大学的高学历,丈夫也多是富有、有权势之人,其中许多人经营对冲基金或私人股权基金。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上,这些妈妈也非常地焦虑,都有一张提醒单,提醒着妈妈们“永远要提前准备,很早、很早以前就要开始准备。”
她们能深刻意识到:在当她开始拥有孩子、成为母亲的同时,接下来的所有事情都将环环相扣。因而在很多妈妈们看来,托儿所会影响孩子们以后上哪所大学。
如果说育儿是一场战争,在孩子还很幼小的时候,战斗就已经打响。那么,该做的事情应该在什么时候做呢?
上东区的答案是:在你以为该开始的时候,再提前一些时间准备就对了。
02阶层分明的英国,一开口就输掉了英国是一个阶级分明的国家,精英阶层对孩子的教育也非常拼!
真正的精英阶层根本不是按照经济基础来划分的,他们真正在意的是你是否有显赫的家室以及纯正的英国口音。
哪怕是贝克汉姆一家,也得努力朝着贵族靠近,搬到皇家肯辛顿-切尔西区,同时修炼自己的口音,听起来posh一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早在100年前,教育的阶层已经有了明显的划分。当时穷人都在为生活奔波,只有贵族才能接受到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逐渐普及,为了区分平民教育和精英贵族教育,私立学校便大幅提高了学费。
英国的中学分为私立和公立,两者相差甚大。在私立学校里,孩子将会接受更严格的学业要求,艰苦的体能训练、开阔的思维能力,辩论方式、渊博的知识、强大的交友能力。
而英国私校的“精英”代表——伊顿公学、斯科特中学等其他私立中学,聚集了全英国7%的学生,却占据了牛津、剑桥每年录取的学生中的50%,其中他们将大部分将成为英国的首相、国会议员以及社会精英人士。
如英国首相和内阁成员,多数来自私立学校。卡梅伦首相的内阁成员有1/3来自伊顿。除了内阁成员,英国皇室成员的教育也是大大倾向于私立学校。
所以要想进入私立学校,孩子从小就要开始准备,经过残酷的筛选(包括对家庭条件的考察),才有可能进入顶级的私立中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把孩子送进顶级私立学校,家长们有多拼呢?
2017年,《独立报》曾经刊登的一篇文章报道称:至少1/4的英国家长为了孩子上学而搬家。
2017年《旗帜晚报》公布的数据显示,伦敦地区内被英国教育标准局(Ofsted)评选为“卓越/Outstanding”的小学,学区内房价比全区均价高出8万镑。
然而,顶尖私立学校的招生名额有限,除了出类拔萃的成绩、卓越不凡的素质、良好的家世,还要在出生时就得排队。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年4月,《泰晤士报》曾报道称,一家英国校外辅导机构推出了针对家长的每小时40英镑的私教服务,培训他们更好地辅导孩子完成作业。
为了孩子学习,英国家长也开始将孩子送去补习班或者请家教了。
据BBC报道,英国是在家教方面花费最多的国家之一,其校内科目私人家教的营收规模在2016年达到了20亿英镑。
或许有人认为马丁育儿之路以及英国的精英教育太夸张,甚至有点疯狂。其实和我国众多送孩子去补习班的家长一样,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操碎了心。
03天空之城,精英化稳固的社会有多可怕去年一部韩剧《天空之城》,隐射出韩国教育中令人震颤的一面:生活在“天空之城”的精英阶层为了孩子们的教育几乎付出一切,互相攀比、勾心斗角。
虽然电视剧有虚构夸张和剧情化的成分,但是真实的社会也平淡不到哪里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独有偶,在一本全面介绍韩国的图书《太极虎韩国》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群“江南妈妈”。
首尔的江南地区,韩国著名的富人区,各种收费颇高的课外补习学校也是遍地开花。典型的“江南妈妈”因强迫孩子们参加补习班到深夜而闻名,不管年龄大小都要上各种补习班。
在某种程度上韩国是一种非常精英化的社会,从三所顶尖名校毕业的学生,占据了社会精英的一大部分。
有人认为,这或许源于“韩国人总想向别人展现自己最完美的形象。”而教育作为“赢得面子”的重要方式,其品牌价值成为上流社会的敲门砖。
04 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应该怎么看为了孩子学习,每天都有各路老母亲、老父亲捶胸顿足逼孩子写作业的惨剧上演。还有上海家长为孩子升学交出18页的优秀简历。
孩子的竞争,从一出生就开始了。幼升小,小升初,高考……这些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满是刀光剑影,容不得半点马虎。
回归本质,教育以人为本。父母挥洒千金无非是为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学区房、“铂金包”、名牌学校的人以群分,实际上都是人类对美好追求的一种形式而已。无数父母对孩子在教育上的追求,更是一种对社会发展的焦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今社会,科技发展速度惊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医疗等高精尖行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未来谁在这些领域取得先机,无异于带领人类开展另一次工业革命。
社会的优秀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对优秀对美好的追求,也是促进人类社会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别人家的父母,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努力,为之而追求奋斗,我们还等什么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