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父母代沟大?不,可能是你不懂得“同理共情”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1
"

正所谓“三岁一代沟”,很多人对于孩子慢慢长大这件事情,除了欣喜之外还是存在一定的担忧。之前和一些宝妈坐在一起聊天,大家也表示现在的孩子说什么自己也是非常不理解。特别是提到一些比较喜欢的明星,就更加让人苦恼。

在孩子的想法之中也是这样,怎么自己说的话爸爸妈妈都不懂了呢?自己说喜欢的歌手,谈谈喜欢的歌曲,爸妈还会讽刺几句:“你们现在听的什么口水歌?”

实际上,这确实是人在不同阶段思想的不同。加之父母本身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可避免的会像一个老师一样要求你的思想和行为必须朝着他们所想的方向发展。一旦出现偏差, 就会和孩子有代沟。

只是我们应该清楚,出现代沟并不是大人或者孩子单方面的原因。所谓的代沟就是指在交流沟通的时候对对方的话语云里雾里,这是双方共同形成的。

有相关的心理学家研究表示,在解决代沟这一件事情上,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而平等交流沟通的前提,就是懂得“同理共情”。

“同理共情”是什么意思?

现代心理学曾对“同理共情”做过这样的解释:

能够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它主要表现包括了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

其实我们可以从字面意思进行解释:所谓的“同”其实就是要求父母和孩子站在同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设身处地的思考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

所谓的“理”就是指应该理解孩子本身的情绪,而不是一味的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之后共同的去感受这件事情,从而寻找解决掉的办法,或者让孩子和父母关系更融洽。

很多父母就表示,说的容易在实际生活中实施起来却是非常难。实际上,方法就是这样,如果没有效果,可能是大家没有真正的做到懂得同理共情。

特别是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会以一副“我什么都知道”“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来搪塞孩子,渴望孩子从内心深处去认同父母的建议。

孩子也是处于不断学习的过程,经验也是慢慢积累的。在你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时候,孩子或许思考的是我想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个电影、喝个茶。

还有一部分家长总是喜欢说:“我是为你好”,为了孩子我不想要离婚;为了孩子我辞职在家照顾衣食起居;为了孩子我不打扮。当自顾自的感动时,孩子就没有和父母感同身受的感觉,自然不愿意听从,因为父母没有了解孩子的内心。

之前和一个小朋友聊天,她说出了这些话,值得每一位父母来思考。她表示:“周末本来是我最渴望的假期,这时候爸爸妈妈会带我出去玩。可是我现在一点也不喜欢,自从上了初中之后,爸爸妈妈总会说“学习是最重要的,一天要好好学习,不然到时候出来只能像他们一样,。只有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才叫出人头地,找到好工作。”这些话是对的,但是听多了就烦躁,我希望爸爸妈妈可以了解我的想法。”

我相信每一位家长都对孩子说过这些花,可是这真的是孩子比较需要的吗?想要和孩子没代沟,像朋友一样相处,或许“同理共情”最重要。

聪明的家长,在一开始都会这样考虑:第1点、尽力的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陈爸爸吐槽自己的孩子:我女儿小的时候可粘我了,走哪都要跟着。不知道为啥上了初中之后,就再也不愿意和我亲近了。有些时候去谈一谈心,孩子就会以“我要睡觉了”“我要学习了!”搪塞自己。

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猜出来这是为什么。一些孩子是渴望和爸爸妈妈的相处,但是他们喜欢讨论的不是学习。当父母想要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却是只考虑孩子学习成绩。

问来问去都是学习,好像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自然而然孩子也不愿意听这些。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给予他温暖,而不是一直说教。

第2点、真情实意和孩子进行探讨

如果你想和一个人交流,最重要的是去谈他比较感兴趣的事情。我们也会发现,孩子谈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多说很多话,这就是感兴趣的表现。

可是有一部分的父母总是说:“我工作都这么忙了,哪有时间去询问他一天做了什么?”“我真的好累啊,回来之后也是不想多说几句话。”

如果你是这种想法,完全只是一种对于孩子情况的了解,而不是走进他心里面和他交流。长期如此,孩子也不愿意和爸爸妈妈交流,亲子矛盾由此产生。

第3点、鼓励式的教育更为关键

孩子慢慢长大,家长觉得孩子应该培养自己独立、自强的品格。甚至之前一直帮孩子做的事情,也要一下子全部让孩子承担。同时看到孩子越来越懒散,也会进行说教。

比如“你去打扫房间去,那么乱!你眼睛看不见吗?”“书都快要落灰了,也不知道你买来什么用?”

看似简单的话语,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打击。他们或许有自己的想法,不想叠被子因为想先下去吃饭,不想写作业因为自己有计划。只是他们将自己当下应该做的事情进行了延迟。

要是这时候父母愿意给予他们一定鼓励,我们相信孩子也会愿意改正。“要是早上起来叠一下被子,家里面也比较干净整洁。”“作业写完再玩,内心也就不急躁了!”

第4点、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期望

“反正我妈妈那么忙,她也不管我,我做啥都可以”“我爸爸也没时间陪我,也不问我学习,学那么好干什么?”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在孩子早期的意识当中,总是以为自己做事情都是给爸爸妈妈看的,甚至认为“书是给爸爸妈妈读的”。

一旦父母减少关注,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可以偷懒。长此以往,父母会觉得孩子不用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说教会让孩子痛苦,孩子行为会让父母寒心。所以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期望很重要,这样他们才会知道父母的期望,不断前进。

人与人之间相处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矛盾,特别是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这种矛盾更加容易出现。只是长期的冷漠相处确实会加剧矛盾,作为父母也应该找到好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只有懂得“同理共情”,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获取孩子的信任,成为“朋友式”的关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