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雷区知多少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前段时间带着烧麦回老家住了一个多星期,虽然我写了一篇长长的文章来描述“岁月静好”,但殊不知,人多,尤其是老人多,关于带孩子,那是频频踩雷啊。

一,吃饭不喂怎么行?

烧麦不到一岁就自己吃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早已习以为常(尽管外婆偶尔会控制不住自己想要喂),但是我的外公外婆正好暂时住在我家,他们可觉得稀罕呐。

尤其是我的外婆,每顿饭必说的话就是:“不喂怎么行啊?她肯定吃不饱啊……你喂几口我喂几口,就能把她填饱了……”

如果烧麦恰好那顿饭胃口不好,外婆就更焦虑了,还会怪我不让她吃饭——“你看她瘦的,肯定是你不喂她弄的。”

好在大多数时候,烧麦都能大口大口吃饭。这个时候,外公外婆会一齐停下筷子,观看烧麦“表演”,并且十分夸张地说:“麦麦真棒!好孩子!”然后不忘叮嘱我“小孩吃饭,大人一定要哄。” 真让我哭笑不得。

其实,想想我小时候的经历,就不难理解他们现在的做法。小时候,几乎每年暑假我都要去外公外婆家。那时候我很挑食,又瘦又小,外婆便以把我吃胖了为目标,顿顿不重样。

外婆的邻居家有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小女孩,白白胖胖,整个比我大了一圈,就像画上的福娃,可招老人的喜欢。于是外婆总是把我们放在一起吃饭,白羊如我,哪能认输?于是,每顿饭都成了我和那个女孩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暑假,我确实胖了。外婆的目标达到了,爸妈接我回家的时候,她有着满满的成就感。

但是这样真的好吗?有了烧麦以后我认真地反思了一下。《黄帝内经》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在我和那个女孩battle的时候,我吃下去的食物其实超过了我的负荷,在狼吞虎咽中更不用提用餐礼仪。更重要的是,没能从根本上理解“好好吃饭”的我,一回到家失去了竞争就立刻打回原形了。

我没有批评外婆的意思,也很感激她对我的关心和照顾。但是,我宁愿通过言传身教,让烧麦做自己饭勺的主人。

二,来,给我们背首诗

亲戚朋友满座,除了尬聊吹捧、家长里短,一定不会错过的就是让孩子秀才艺。这种尴尬的场面相信大多数人都经历过。

烧麦还小,啥才艺也没有。但是大人们可不会放过她,问题一波接着一波——这是谁啊?那是谁啊?你叫什么名字?你鼻子在哪里?小狗怎么叫的……同样的问题短时间内要被问好几遍,也是够无聊了。

外公八十大寿那天,客厅里坐满了人。烧麦和小表哥正在看书,小表哥突然被要求背“三字经”,烧麦被要求说英文。两个小朋友从书中抬起头,一脸懵,满屋子大人乐呵呵地等着看表演。

这时候,屋子里响起了正义凛然的声音——“你们干什么呀?没看到孩子们正在看书吗?怎么能破坏他们的专注力?都让开让开!来,孩子们,我们一起看书吧。”

没错没错,这么有正义感的当然就是本人啦!为了孩子们,我可不怕得罪长辈。

三,再皮,我就揍你了!

住在附近的亲戚带着小孙子来找烧麦玩。

一进家,小孙子把鞋一踢,就开始在沙发上跳上跳下,甚至一脚踢飞了烧麦正在玩的俄罗斯套娃!他的爷爷奶奶坐在一旁,除了恶狠狠地吼着:“再皮,我就揍你了!”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小男孩想抓着烧麦一起跳,但是动作太大,烧麦差点摔倒,男孩的奶奶扬起手作势要打:“你怎么这么粗鲁,再这样,我就揍你了!”(知道男孩言谈举止为啥那么“粗鲁”了吧?)

男孩终于大力抽走了烧麦正在骑着的“小马”,烧麦歪倒在榻榻米上。

“大闹天宫”在男孩奶奶的暴力中结束了,男孩哭叫着被爷爷奶奶提回了家。整个世界都清静了。

烧麦没有被揍过,她也不懂“再皮,我就揍你”是句威胁的话。在烧麦一周岁左右,有段时间皮得可怕,我偶尔也会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类似的话,但是烧麦毫无反应。我立刻就意识到这句话有多苍白无力。

作为大人,自己有没有以身作则?到别人家里做客,基本的礼仪有没有提前告知孩子?孩子若是“犯规”,口头上的威胁有用吗?

四,这是人家从上海带来的

我没有带烧麦的推车回去,于是,在老家的几天外婆就借用了亲戚家的推车。烧麦不明所以,以为那个推车是自己的。

几天后,车主——一个比烧麦小两个月的妹妹——来玩,同来的还有车主的妈妈以及上面那个故事的男孩和奶奶,男孩和车主是表兄妹的关系。

男孩一眼就认出了那是他表妹的车,于是,跑过去想要拿走。烧麦可着急了,跑过去说“NoNoNo,烧麦车!”车主也不甘示弱,冲了过去要抢。三个孩子三足鼎立,大有扭打在一起之势。

男孩比烧麦大一岁半,到底是有体力优势,烧麦几乎没有跟小朋友硬杠过,力气又小,气得大哭。男孩的奶奶打男孩的手,车主的妈妈拉开车主,两个人不停地说:“这不是我们的,我们的在家呢,这是人家从上海带来的!”

事情最后的解决还是依靠“暴力”,男孩和小妹妹大喊大叫着被拖回家了,烧麦坐在不属于自己的小车上,脸上还挂着眼泪。

等到烧麦情绪平复了,我告诉了烧麦真相,烧麦也接受了“只是借用,要跟人家说谢谢”的事实,我也真心对比窦娥还冤的男孩和小妹妹感到愧疚。

五,你胆子怎么这么小啊?

可能是天性如此,也可能是跟着我们东奔西跑习惯了,烧麦算是外向型的孩子。但是她也不是在哪对谁都热情。

在旅途中碰到的陌生人,她清楚跟这些人只是萍水相逢,所以一点儿也不怵,大大方方地打招呼。在上海,因为太过熟悉,她也如鱼得水。反倒是到了外公外婆家,变得拘束起来。

之前回去因为年龄小,她“无知者无畏”,现在大了,心思也多了起来。于是,“妈妈来”成了她的口头禅,直到二姨和瑶瑶也回去了才有所好转。

第一天带着烧麦去老太太家,外婆抱着她,还没到门口,她就说“怕”。见到老太太、小爷爷和姑姥姥,她虽然也打了招呼,但是声音轻轻的,更不愿让小爷爷抱。跟平时“过分热情”的那个小朋友判若两人。

我该怎么做呢?

从老太太家出来,我翻出相册,指着去年10月老太太带她看书的照片,告诉她“老太太是妈妈的奶奶,妈妈小时候……”烧麦听得很认真(我相信如果只是说“你小时候,谁谁谁还抱过你”这样的话在孩子听来只是泛泛之词,没有说服力)。

当天傍晚,我们散步去老太太家,从路边采了狗尾巴草,我问她:“我们把花送给老太太,好吗?”烧麦很干脆地回答“行”。到了老太太家,她把花递给老太太,又主动让我翻出那张照片,要再看一次。然后,她就要求脱掉鞋子在老太太的床上“蹦蹦跳跳”,这,算是“破冰”成功了吧。

后来,每次去老太太家都能得到一个酸奶,让她更是充满期待。姑姥姥会做有点辣的红烧鸡,大鸡腿可好吃了。至于小爷爷,能像小猪佩奇的爸爸那样放出水管的水……尽管烧麦还是有些拘束,但是她跟每个人都建立了情感联结,更重要的是,我一直寸步不离地陪着她,所以她始终有安全感。

我也不是自来熟的人,很能理解孩子们在陌生环境中面对陌生人时的手足无措,尤其是当一堆大人几里哇啦:“叫人啊,你怎么不叫人啊?胆子怎么这么小啊……”

孩子们当然要学会社交技能,比如要看着别人的眼睛说话、对人说“谢谢”……但是社交信心肯定不会从大人的说教和羞辱中建立。他们需要的是一些时间,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以及轻轻的一推。

【以上】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