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我和老公下班回到家中,DD都会无比的兴奋欢实。
经过了14个小时的分离,我们彼此都沉浸在“母慈子孝”“其乐融融”的景象当中。
但……往往都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就会有一些意外出现。
就像昨天,DD头开始还欢实的在沙发上蹦来蹦去,跳来跳去,一边蹦一边喊“妈妈,你看我跳的多高”
就在我想说“注意安全”,嘴张开了,声音还没发出的时候,DD一个没站稳,从沙发上咕噜了下去,“哇”一下的哭了,那真是泪如雨下,嚎啕大哭。
其实他摔下去的时候,我看见了,是胳膊靠在地上,头没碰在地上,沙发不高,应该也没碰坏,最多是吓了一跳。
我赶紧跑过去,把他从地上捞了起来,抱在怀里。
训斥 or 教育?老公也心疼孩子,就说“你看,我就知道……”他说到这,我立刻用眼光制止了他接下来的话,因为我知道他无非就是说“我早就知道你会摔下来,我不是跟你说过吗,在沙发上蹦很危险,你就是不听,看,摔下来了吧……”
哭也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与释放,要尊重孩子哭的权利。而且大家都有哭的经历,谁也不想哭的时候有一个人在自己身边碎碎念,那样只能让自己心情更不爽,心烦意乱,对纾解情绪毫无益处。
更何况,吼他几句,孩子就会不哭吗?当然不会,他会觉得他已经很伤心了,还被爸爸妈妈吼,可能会更伤心难过。
于是,在制止了老公的碎碎念后,我把DD搂在怀里,轻轻的抚摸他的后背,什么也没说。
(用身体动作及时回应,给孩子构建更多的安全感)
过了大概1分钟的时间,哭声小了,我一边替他擦眼泪,一边说“刚才怎么了,你为什么哭啊?”
DD抬起头,一边比划一边说“刚才我从沙发那摔下来了。”
(循序渐进,引导孩子叙述事实过程)
我问“摔下来,吓了一跳,所以才哭,是吗?”
DD点点头。
我问:“摔到哪儿了吗?疼不疼”
DD一边抹眼泪,一边摇头。
(帮孩子找到哭真正的原因:不是因为摔疼了,而是因为吓了一跳)
我接着说“没摔倒就好,妈妈很担心DD。 可是DD你知道,为什么你在沙发上就摔下来吗?”
DD想了一会,说“因为沙发高。”
(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会摔下来)
我说“高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原因是因为沙发垫很软,在上面蹦不容易站稳,所以就容易摔下来。”
DD说“嗯,是的,沙发很软”
我接着说“对的,大家在软的东西上就不容易站稳。你看,我们在地上站着、蹦跳就没事,是不是?这是因为地很硬,我们能站稳。”
DD说“妈妈,我以后不在沙发上蹦了,我在地上蹦。地上硬,不会摔下来!”
(解决问题:让孩子了解软硬的特点,让他知道以后该如何选择玩耍的地点)
老公在旁边目睹了整个过程,然后说“媳妇,我觉得你话也没少说,也是对着他碎碎念了半天,不过看起来儿子不反感!”
其实在他摔倒后,我完全可以吼他几句“跳什么跳,摔了吧。以后不许跳”。在他哭的时候也可以甩出几句“哭什么哭,就知道哭”。可是说话这样的话后,能起到什么效果么?孩子会听我的话吗,可能不会,他以后该跳的时候还是会在沙发跳,还是避免不了摔下来。
接纳孩子的小调皮,告诉孩子可能会出现的后果,认识到出现这后果背后的原因,这不也是一种锻炼他思考方式的机会吗?
结语:生活是育儿的活教材现在很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这种能力真的会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思考、判断、处理方式,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有很大好处。
观察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你会发现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基本都不差。
“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解决问题,认识到接下来如何做“,这个思考三步法也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
如何从小帮孩子训练这种思维能力呢?看书?刷题?做游戏?这些方式可以,但千万别忽视了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培养这种能力。
生活就是孩子的活教材,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不比上多少个课外班效果差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