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CC说话多了个毛病——结巴,“我我我我我要吃西瓜”,“我我我我我我不穿衣服。”
听得我直想笑,一直以自家孙女语言发展为傲的CC奶奶却笑不出来了,“怎么突然结巴上来了,这可怎么是好?一群老头儿老太太刚说好要来取经呢,隔壁老李的礼我都收了。”哈哈......
从宝宝咿呀学语开始,宝宝之间的竞赛就开始了,谁家的会叫妈妈了,谁家的已经会背唐诗了,谁家的又会唱儿歌了,领先的洋洋得意,落后的着急上火。
还不同于其他大运动的发展,语言发育确实跟养育者的引导有很大关系,所以麻麻们操着的操不着的心就都出来了。
生怕因为自己哪里做得不到位,耽误了宝宝语言发展的黄金期。
卖力是对的,但是卖错了方向,可就南辕北辙了。
快来看看学话期,哪些是你不需要管的闲事。
说话晚,词汇量小
拿自家宝宝的语言能力跟同龄孩子相比是人之常情,但是语言发育的差异极大,这比其他发育方面的差异更加突出。
有的孩子语言能力稳步发育,但也有的宝宝词汇量积累很不均衡。有的宝宝天生比其他孩子更健谈,但并不意味着爱说话的孩子比安静的孩子更聪明或发育更快,甚至不代表他们的词汇量更丰富。
事实上,安静的孩子可能知道的词汇量并不少,只是开口时惜字如金罢了。(这句话要是让隔壁老李头看见,CC奶奶收的礼,势必是要被收回去了,吼吼~)
一般男孩比女孩开始说话的时间晚,但这种差异以及大部分其他差异都会在孩子达到学龄前消失。
理论如此,但是,确实有研究表明,早说话的孩子更自信,为啥呢?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出在自家父母身上。
道理讲得再明白,妈妈们还是免不了羡慕别人家的宝宝,为自己不开口的孩子着急。殊不知,这是你这种焦虑的心理,传染给了孩子,宝宝总是接收到来自妈妈和外界的质疑,也会忍不住自我怀疑,变得不如早说话的孩子那么有自信。
所以,最正确的做法就是,把上述理论内化到你的内心,在宝宝开口这件事上,不要着急。
时刻提醒自己,“爱说话的孩子并不比安静的孩子更聪明或发育更快,甚至不代表他们的词汇量更丰富。”这样一想是不是就心理平衡了许多。看孩子的眼光是不是也就正常了许多?
叠词不是洪水猛兽
终于盼来了开口说话,宝宝总说叠词,纠正不过来怎么办?
不知道何时开始,叠词成了洪水猛兽,有的专家义愤填膺的说,不要说叠词,叠词不利于孩子语言的发展。要教她们正常的词语,比方说杯子不要说杯杯等等。
很多妈妈们也不管前因后果,对叠词一刀切,从此叠词被打入了冷宫、变成了一种陋习,成为了不好的现象。
每当孩子说出叠词,都有家长忙不迭的跟在屁股后天纠正,不要说杯杯,这是杯子,来,在跟妈妈说一遍,杯子。
语言学的理论百家争鸣,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妨看看相对辩证的观点。
先说宝宝学话的过程,所有地“说”都是在“听”之后。
家长跟孩子说话形成刺激,引起宝宝的注意,宝宝模仿大人的话进行反应,最后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但是由于宝宝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过于成人、复杂的话语,可能会被宝宝直接忽略,或是即便被注意,但是因为宝宝的局限,他也不能理解,更别谈学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成人在与儿童说话时会采取一种特殊的语言———儿向语言。
特点是句子简短、词汇简单、语调夸张,这种语言足以吸引宝宝的注意,并且也与儿童的认知水平相一致。
同时由于宝宝在语言发展的早期受其发音器官的制约,叠词简化语音的策略能满足儿童的发音需要,所以叠词就成了成人向儿童输入的主要语言形式之一。
好吧,如果这一段让你想起了不堪回首的应试考试时期,可以自动忽略。
翻译人话就是:学话初期的宝宝们不喜欢成人高大上的语言,只能被萌萌哒的语言所吸引,因为吸引而愿意模仿,从而习得语言。加上萌萌哒的语言适合他们的发音器官的发展状态,所以叠词的出现,本身就符合宝宝语言发展的规律。
而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叠词的使用能够减轻语言的压力,这对于刚刚习得语言的小孩来说是很有帮助的。比如,说尿尿,父母就知道他想去洗手间了,说糖糖,父母就知道可能他是想吃糖果了。
宝宝不需要运用其他复杂的词句,便能让大人们明白他们的想法,这会增加他们学话过程中的自信心。
所以,叠词就完全敞开了用么?
别急,接着看。
从语言科学研究来看,0-3岁的言语发展会分为三个时期,言语发展的准备时期(0-1岁)、单词句时期(1岁-1岁6个月)和多词句时期(1岁6个月-3岁)。
在单词句时期由于受到其认知能力的限制,叠词使用较多(大多是名词的叠词),宝宝用一个词表达多种意思:“杯杯”的意思也许是我要用杯子喝水。
当儿童在进入多词句时期的时候,词汇量就会增多,结构也开始复杂,宝宝的语言能力会迅速发展,这个时期叠词如果使用过多,会阻碍宝宝语言发展的进程。
再次翻译成人话就是:叠词的运用要顺应宝宝的发育情况。
学话初期,为了引起宝宝的兴趣、帮助他说话可以用,但是一岁半之后(时间不是唯一标准,通常是宝宝可以发双音词,也就是说“词语”之后)是冲破叠词进入双语词的关键,此时如果叠词运用过多会阻碍宝宝的语言发展。
所以,如果宝宝还小就别多管闲事纠正人家萌萌哒叠词啦。
无所适从的沉默期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1~1岁半是理解语言迅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能懂的话大量增加,但说出的语词还很少,甚至出现一个短暂的“相对沉默期”。
沉默期的时候,宝宝拒绝开口说话,反而要用手势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意愿,甚至把原来一个人的时候发出来的自言自语也停止了。
不少妈妈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怀疑和自我怀疑,这又是咋儿的了?
这个时候,不要急,不妨等一等。
一般到1岁半左右,大部门沉默期的宝宝又会突然开口,而且说话的积极性很高,语词大量增加,对句子的掌握能力也迅速提高。
这个时期你应该做什么?
1.丰富生活内容。单调的环境对孩子的语言发展不利,要让孩子多接触生活,多接触社会。
2.不要急于满足孩子的需求,鼓励他尽量开口表达并及时给予奖励,只有这样才会使孩子开口说话。
口口口口吃
口吃是宝宝在发展过程中常见的一种行为,2岁半至4岁最多。
具体表现是,原来说话一直很流利,也很清楚,但是到了两岁多学说话的高峰期之后,有时会出现语音的重复和句子的中断,说话开始把第一个字重复很多遍。比如吃东西,会说成“吃吃吃吃吃吃东西”。
这是孩子语言发育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现象,一般称为“成长性口吃”。
两岁之后的孩子,认识的事物已经很多,但掌握的词汇却很少、且不牢固。
他们思维迅速发展,说的技能赶不上思维的速度。当她想用语言表达一种思想,但找不到合适的词藻,或是在想回答一个问题时突然想到更好的表达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口吃。
随着语言能力的进步,和宝宝的成长发育,大部分宝宝的口吃现象会减少,终致消失,不必担心。
这个时候千万别大惊小怪,狗拿耗子:
1. 最重要的就是以平常心对待。不要训斥或禁止,如果你紧张了,说话的语气、语调也会流露出来,孩子受到暗示,也会紧张,口吃可能会加重。可以在一旁边轻轻地提醒他:宝贝,别着急,想好再说!多给孩子一份鼓励。
2.不要取笑宝宝,或是模仿他的口吃,家庭成全不要当场或是跟外人议论他,宝宝也是有自尊心的。
3.鼓励孩子想好再说、放慢语速,当他拖长音或是重复时,耐心听他讲完,过一会再让他说一遍,有了每一次的经验,第二次再讲同一句话,就会好得多。
比如CC又着急又兴奋的指着大树跟我说:妈妈,我我我我我我看到一个、一个小燕子。我也会非常兴奋的回应她:“哇,是在这颗大树上么?快告诉妈妈CC在大树上看到了什么?”她就会流利的重复“我看到一个小燕子。”
4.切记不要打断或帮他表达,这样会影响孩子独立思维能力。
C妈说
本文洋洋洒洒几千字,总结成三个字就是“平常心”。(好想吐血,所以说,我辛辛苦苦的到底是在干啥?)
用你的“平常心”看待孩子发育过程中的“不正常”,孩子终不会辜负你的信任。相反,总是带着一颗焦虑的心,正常的孩子也许都会被影响到不正常。
只要是体格健全的孩子,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成长,都能学会语言,妈妈们静待花开吧。
PS:这是昨天的推送,今早一看才知道没推送成功,赶紧起床补发,过了半小时一看又没成功,接着试,这次好像真的成功了吧。
本文参考文献:
方富熹,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
吴鸿业、朱雯青《2-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调查研究——儿童各种词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吴天敏、许政援《出生到3岁儿童语言发展记录的初步分析》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242843/answer/39680458
http://www.docin.com/p-305048015.html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编辑,新时代、新父母、新理念,公益普及婴幼儿养育、疾病、心理知识。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快手辅食,移步微信公众号:CC爸妈(cc-bama)
觉得文章还不错,分享给需要的朋友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