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没换隔汗巾,奶奶当着孩子抱怨,家长“受害人心理”要不得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1
"

马上开学季就要来了,每年送孩子上幼儿园小班的家长无疑是最焦虑的,因为这是孩子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身边、踏入社会,难免会更加担忧。

很多家长会问,孩子刚上幼儿园要做好哪些准备?分离焦虑会多久结束?

孩子入园要做好的准备,按照开学报到老师的要求做即可;分离焦虑实际上是一个适应过程,待孩子适应了也就好了。

但是,家长在给孩子做好万全准备的时候,自己也要格外警惕一种心理,这种心理的影响会比入园的分离焦虑深远得多,那就是“受害人心理”。

受害人心理就是总是站在自己孩子切身利益的角度,只要发现孩子受到一丁点伤害,就认为是别的小朋友、老师或是其他人错误、照顾不周,甚至怀疑别人是故意针对的心理。

家长“受害人心理”的三种表现

家长受害人心理除了会发生在幼儿园里,在平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可能出现。只不过孩子刚刚上幼儿园,第一次一个人呆在集体环境,家长无法全天候观测,猜想之下更容易滋生这种心理。

在幼儿园里,一般有三种具体的表现。

01 认为孩子在幼儿园是“受苦”

刚入园的时候,大多数孩子都会有“分离焦虑”。有时候大人的焦虑症状可要比孩子更严重,心理更加不舍。

别的孩子分离焦虑快的只有一周,慢的也只要一个月就好了。可桃桃一上幼儿园就哭闹不止的分离焦虑症整整持续了一个学期。

原来,桃桃奶奶总是抱着孩子上幼儿园“受苦”了的心态,觉得孩子在幼儿园吃也没吃好,休息也休息不好,心里还老想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那不是吃苦受累了是啥?于是一到孩子回家就特别“殷勤”。

其实孩子能够感受到家长的这种焦虑和紧张心态,度过了适应期孩子自然就会好起来。可是家长这种担心孩子受苦的“受害人心理”却加重了孩子的分离焦虑。家里有那么多大人轮流照顾陪伴,当然要比在幼儿园舒坦多了,导致桃桃久久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尽早度过适应期。

02 认为别的小朋友欺负自家孩子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也会发生争执的情况,可能因为无意碰撞,可以是因为抢玩具。

有时候孩子回来跟家长反映,家长第一时间就赶紧问“这里受伤了,是谁打了你?”“他抢了你玩具了吗?”

孩子由于年龄很小,还不能很好地整理发生了什么,也没法说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很容易被家长“受害人”角度的提问给带了进去。明明没人打他,他可能懵懵懂懂地点头被打了。

家长一听孩子都说是了,气不打一处来:这么小孩子怎么可能说谎?一定是哪个不讲道理的熊孩子故意欺负人,这种情况必须要去理论一番。

03 认为老师故意针对

童童小班爱流汗,平常在家奶奶照顾得特别周到,奶奶怕孩子不舒服,给童童换隔汗巾、换衣服特别勤快。但自从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

有一天奶奶清孩子书包,看着一堆干干净净的衣物,当着童童面发恼骚:这老师是不是故意针对童童?每次放书包里的衣物,就没换过一次。

童童妈妈急忙拦着奶奶:老师要照顾三十个孩子,总有疏忽的时候。

奶奶依然板着脸说:我看可不是,每次我都早一点去学校门口等着接孩子,就想看看他们户外活动的情况。上次我看到那个老师发球,到童童跟前她竟然不发了。这是什么意思?觉得我孩子哪里不好直接跟我说啊,整我们家童童干什么?

童童妈妈一听更着急了,奶奶当着童童面越说越激动,拦都拦不住。

“受害人心理”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这种心理十分常见,但是又往往容易被当事人忽视,觉得不是什么大事:我这不是关心孩子吗?关心孩子有错吗?

关心孩子当然没错,但是“受害人心理”确实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01 情绪会传染,孩子也会陷入焦虑

当家长在孩子面前抱怨,或者展现出紧张焦虑的一面,孩子也是能够感受得到的。

也许孩子一时半会还听不懂,但是他们却懂得“察言观色”,知道这个时候家长的情绪不好,一定是发生了不好的事情。这种焦虑心态就会传染给孩子。

如果孩子正值刚入园分离焦虑时期,则会加重分离焦虑的状态。长期在家长的影响下,甚至有可能让孩子也养成易焦虑的性格。

02 习得性社交障碍

孩子若是受了家长影响,养成易焦虑、胆小害羞的性格,会在行为上也有所体现。

雯雯的妈妈总是抱怨雯雯胆小,要她跟熟人打招呼都胆怯得要命。但实际上雯雯妈妈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在乎别人反应的人。
一次妈妈带着雯雯到医院排队,爸爸鼓励雯雯跟护士说:阿姨请轻一点。但是护士阿姨由于太忙了,并没有来得及理会雯雯。事后妈妈抱怨:这个护士明明听见孩子说轻一点,“嗯”都不“嗯”一下,板着个脸态度太差了。

其实社交环境里,热情的冷漠的反馈都会时长发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妈妈因为“受害人心理”作祟,强调了雯雯受冷遇的状态,反而让雯雯觉得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好?阿姨不理我是因为不喜欢我?

过度在意别人对社交的反馈,让雯雯也受到了极为深的影响,于是在每一次社交之前,都会做很长时间的心理争斗,深怕自己的交流又遭遇“冷漠”。

03 孩子易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受害人心理”通常会把自己受到的伤害归结于别人有意的、故意的造成的。

就比如上面所说的童童奶奶,在看待老师照顾孩子这件事上,把老师预设到“故意针对”的位置上,那么无论老师做什么,童童奶奶都会觉得一肚子怨气。

其实老师真的是针对童童吗?不可否认是有极端事件出现的可能,但是不至于每个老师每次照顾不周都是有意为之。

另外童童奶奶当着孩子面抱怨的行为,也会在孩子心中植入一个不好的思维方式:总是以自己的角度去思考。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7岁的孩子的确会经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阶段,把周围发生的事情所有的原因都归结在自己身上,这是孩子认知发育的一个过程。但是随着年龄增长,6-12岁就会慢慢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

倘若家长常常用“受害人心理”去看待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无疑会阻碍孩子脱离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发展。

家长请克制“受害人心理”

那么家长要如何不让受害人心理影响孩子呢?

首先,不先入为主

家长要克制受害人心理,客观的看待事情,而不是马上认为都是别人刻意为之,故意针对。先入为主的心态会影响我们理智地思考,有时候会漏掉很多关键因素,也会造成误会,让别人心存芥蒂。

其次,询问要有技巧

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家长每办法时时刻刻都观测到,只能通过孩子的描述和老师的反馈得到。

我们在问询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能做有指向性的提问。如果家长提问“是不是被人欺负了?”,看着家长一脸的慌乱,孩子十有八九都会说“是的”。

家长可以这么问孩子:今天发生了什么?玩游戏的过程是怎样的?一步一步引导孩子说出真情发生的情况。

向老师咨询情况的时候,同样不能用“兴师问罪”的方式,要理解老师照顾孩子的难处,同时也客观反映孩子自身的情况,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追究责任”,而是希望孩子在幼儿园能健康快乐。

最后,不当孩子面抱怨

我们可以在孩子面前做出正确解决问题的示范,但是不能轻易在他们面前展示负面情绪。

例如,孩子如果在幼儿园有受伤情况,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去找老师了解情况和沟通,让孩子感受到遇到问题,家长会出面保护自己。

但是,我们不应该在孩子面前抱怨不公平,也不能怒气冲冲质问伤害人的小朋友或者老师,这样的做法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孩子第一次踏入社会,家长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如何应对这个世界发生的问题,将会是孩子模仿的样本。所以,尽管爱子心切,也请家长克制“受害人心理”,用更加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引导孩子走向更幸福的人生。

HI,我是西卡弟弟,专注优质内容,助力快乐童年。如果您喜欢请点击关注,评论、转发、收藏、点赞~与我一起说说育儿感悟。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