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家长教育盲区:比碎片化阅读危害更大的是碎片化教育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2
"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卢梭

培养孩子兴趣,提高孩子审美情趣本是好事。但是许多家长却犯了一个耽误孩子终身的错误——碎片化教育。

开学季,也是各个培训班抢人的季节。带孩子去报名,回来的传单可以做一本本市教辅机构黄页。

相信没有几个孩子能躲得过各种兴趣班。书法、绘画、舞蹈、钢琴……不少家长觉得孩子实在学的太累了,那么就再报个足球、篮球、跆拳道来放松一下,顺便锻炼一下身体。

同事家孩子小乐,幼儿园小班开始学绘画,中班开始学舞蹈,大班开的学钢琴,今年上一年级了,小乐妈妈觉得英语很有必要学一下,于是参加了2个英语培训机构的试听课。试听回家后的最大感受居然是:太迟了,小乐居然是班里接触英语最大的孩子。

5-7岁,被称为孩子大脑发育的第二黄金期,也是孩子开始认知的关键时期。谁都不愿让自己的孩子落后,谁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完美的小孩。于是,上一代人没有完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了下一代人的硬性要求。

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兴趣班跳班情况非常普遍,能够在一个兴趣班坚持下来的孩子凤毛麟角。许多数孩子存在看着非常感兴趣,学着觉得没意思的现象,一年换两三个兴趣班成为了常态。

嘟嘟刚刚开始学习架子鼓的时候非常投入,每天回家都会跟着歌曲练习,在六一儿童节的活动上更是大放异彩。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嘟嘟度过了入门的福利期,进入了平台期。枯燥的节奏练习让嘟嘟对架子鼓由爱转恨,家长看到孩子已经能够进行简单儿歌的伴奏了,于是就让嘟嘟停止的架子鼓学习,转而去学画画。

王姐家的孩子马上要上小学了,于是她让孩子停止了绘画的学习,转而去学书法。在她认为,孩子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巧,上小学办个手抄报足够了。

作为年轻家长,小周对网络教育很感兴趣,手机上、pad上给孩子下满了各种教育软件。可是这一年多来,小周发现孩子并没有跟着软件的进度在走,只是在入门阶段来回徘徊。

到底什么是碎片化教育呢?


1.浅尝辄止

许多家长觉得无论学习什么都是一个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事情。可是,我们许多孩子甚至连这门课的门牌号都没有看清就被家长带到了下一扇门。要知道,无论学习什么,那扇门非但不是自动门,而且异常沉重。

推门而入不但需要孩子自身感兴趣,更需要时间和努力去将门一丝丝推开。

郭德纲讲过,人人都觉得说相声是最简单的事情,因为人人都长一张嘴。但是怎么讲能让人花钱听自己讲就是天底下最难的事情。这其中没有多少年的功夫是练不出来的。

2.重表现而不重基础

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孩子学习兴趣班,最重要的就是立竿见影的效果。能不能获奖,能不能上台表演是评判孩子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于是许多辅导班为了迎合家长的这种想法,不重视基础功的训练,一上来就编排节目,参加各种活动。一到暑假各种颁奖夏令营塞满了酒店,一到寒假,大大小小的春晚都不够孩子们用了。

碎片化教育的危害

碎片化阅读+条块化整理目前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成年人学习方法。但对于知识体系尚未成型的儿童来说,碎片化阅读对孩子的阅读习惯,理解能力并没有好处。

请一定要保护孩子整块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碎片化教育也是相同的道理,5-7岁的孩子,对世界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他们正是用自己全部神经元与这个世界相连接的黄金时期。

低年级的孩子们,主要处于认识世界认知社会的重要过程。孩子们的感知能力有限,自然目光就不能像大人这样长远,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们在读书时会对书中细枝末节非常感兴趣,而这部分内容其实并非主线内容,这正是孩子们在努力用自己的神经元与这个世界建立链接。

家长们频繁的更换孩子的兴趣班,就相当于刚刚拨通的电话,还没有说正式内容,就挂断电话一样。孩子们并没有真正获得有用的信息。

在孩子们看来,碎片化教育过程更像是盲人摸象,如果没有系统整体的学习,那么孩子们就不会将这门课的骨架立起来。

虽然学习内容不同,但是兴趣班的习惯一定会被被带到孩子学校学习上。缺少耐心、学习不深入,遇到瓶颈期知难而返。

怎样避免碎片化教育

作为家长,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与孩子多去看看他感兴趣的活动,然后与孩子一起规划学习目标。将每个阶段的小目标也要清晰地列出来,这样就避免了家长的急功近利,也避免了孩子在平台期的枯燥乏味。要让孩子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成为终身学习,终身受益的生活习惯。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