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三岁前父母这样做比上天价早教班更有效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我的一个朋友,她生的是一对双胞胎儿子,大儿子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在乡下,二儿子是自己一手带大的。直到上幼儿园,她才把大儿子接到身边,两个孩子一起上学。这时候她发现两个孩子存在着很多差异,比如大儿子不开心的时候总是选择沉默,小儿子则是选择表达自己;一起玩游戏,大儿子通常没有什么主意,小儿子鬼主意特别多;同样读一本绘本,大儿子听完没啥反应,小儿子能够讲出大致内容……总之,小儿子比大儿子反应更快,更聪明,也更善于沟通交流。

对于两个孩子之间的差别,她觉得是因为小儿子一直是自己带的,感情基础更深,大儿子从小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跟她有距离感,不太敢任性。

这是原因之一,其实最重要的是三岁前“父母的语言”对孩子大脑发育的影响。

《父母的语言》的作者达娜·萨斯金德博士和她的团队发现,在孩子三岁前,父母对他们说的话直接影响其大脑发育。换句话说:父母的语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脑。

经过大量且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和数据收集后,萨斯金德医生发现了早期语言环境对孩子的决定性影响。也就是说,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能影响孩子学业的好坏,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为什么“输在起跑线”上。调查显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三岁前听到的单词数量远远少于高学历家庭的孩子。

调查数据显示:

靠救济金生活的家庭,孩子每小时听到的单词数是616个

工薪阶层家庭,孩子每小时听到的单词数是1251个

高收入的家庭,孩子每小时听到的单词是2153个

低收入家庭的小孩不仅听到的单词数量少,而且会接收到很多消极的单词和粗鄙的俚语。在出生的头几年,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听到的包含积极、正面意义的单词数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多56万个。

“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并不是他们家境富有,或者上了多少早教班、报了多少课外班,而是他们一出生,就能够在语言丰富、积极正面的环境中熏陶。

美国很多研究儿童发展的心理学家已经指出,社会所谓的学前教育期,在时间上实际已经晚了。真正的教育,从孩子刚出生的第一天就开始了,学校并不是教育的起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父母对孩子早期教育的一种检验。

研究还发现,孩子的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道德感、同理心都和孩子早期听到的词汇有关系。

所以,当孩子正式进入学校以后,他们的学习能力便会体现出显著差异。有些孩子并非不努力,但是他们成绩就是不好,理解知识就是比别的孩子慢,等等。

以前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三岁之前什么都不懂,只要吃好穿好不生病。所以有些在城里工作的年轻父母选择孩子小的时候放在老家给爷爷奶奶养,等到满三岁,到上幼儿园了再接到自己的身边带。而大多数爷爷奶奶是经历过贫穷、物质极度匮乏的生活,他们养育孩子的侧重点往往是要孩子吃多点,穿暖点,很少关注孩子的感受,很少跟孩子互动交流。

孩子一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健康状况都建立在与父母积极的、相互回应的、礼尚往来的基础之上。从本质上来说,大脑发育的核心在于宝宝与一位有爱心,能做出积极回应的成年人之间的互动。

幸运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关注孩子的成长发育。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大脑发育,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呢?

《父母的语言》作者达娜·萨斯金德和她的团队给出了一套科学可操作的亲子沟通方式:

3T原则,即共情关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和轮流谈话(Take turns)。

1. 第一个T:共情关注

父母想要利用语言开发孩子智力的第一步就是要关注孩子。

3岁前孩子不像大人能够听懂指令做事情,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去探索世界。这时就需要父母关注孩子,第一时间领会他的意思,并能帮助他表达出来。

比如一岁左右的孩子想出去玩,可能会指着门口“嗯!嗯!”

这时你说“宝宝想要出去玩是不是啊?”

“等妈妈拿起钥匙和手机再出门啊!”

当他看到一只狗,很兴奋地跟过去。这时跟他说“哇,好可爱的一只小狗啊!宝宝很喜欢小狗是不是啊?”

“嗯!嗯!”

当孩子做他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你说的话他能够记住,但是当孩子被强迫做他不喜欢的事情时,他就很难从中学到新词汇。

大量的研究报告表明,如果新生儿被晾在一边,任其哭闹的话,他的大脑就将遭受负面的影响,导致学习能力变弱、情绪管理能力和自控力变差,无法信任他人。严重的还能引发成长过程中其他的健康隐患。

2. 第二个T:充分交流

多跟孩子交流。

交流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使用词汇,当孩子的词汇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他的语言水平也会提高到一定水平。父母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提高孩子的词汇输入量:

(1)日常生活的描述

即一边干活,一边向孩子描述,这样孩子可以通过看到情景模式体会到词汇的含义。

比如我带一岁多的女儿洗手,一边洗一边说“我们现在洗手手,先洗一只手,再洗另一只,把两只手都洗干净!”

(2)不用代词

跟孩子说话,尽量不用你我他,这个那个来描述,这些比较抽象的词语既不利于孩子理解语句含义,又不利于词汇积累。孩子接触到的语料越丰富,他听懂词汇、理解词义的能力就越强,使用时也更加得心应手。

(3)训练“脱离语境的语言”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讨论的都是当下发生的事情,当孩子大一点可以扩展到非语境对话。比如讨论一个孩子喜欢的绘本故事,或者回忆过去发生的一件事情,以及即将要去的地方,都是非现实的交流。

这是孩子智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它要求说话人具有高级的思维、信息处理能力和回应能力。这种高阶能力的养成,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4)“扩句”

扩句是增加语言词汇,它是“充分交流”的衍生物。想让孩子表达流畅、逻辑清晰,你就要先向他输入这样的语句。

比如孩子伸着双手说“抱抱~”

你回答“宝宝累了,想要妈妈抱抱!”然后把他抱在怀里。

孩子指着水杯说“水~”

你回答“宝宝渴了,想要喝水”然后拿水杯给他。

3. 第三个T:轮流谈话

轮流谈话是3T原则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指亲子平等对话,对儿童的大脑开发起关键作用。

在亲子互动交流中,父母需要耐心等待孩子的思考和表达,给孩子发言的机会。尤其是两岁左右刚会说话的孩子,常常由于他们自创的一些词,或者发音不清楚,父母听不明白他们的意思。这时父母需要耐心倾听,根据情景猜测孩子想要表达的意思,然后重复。比如孩子说“qi nai”,一般妈妈都能够猜到他是表达“饿了,想要吃奶”。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利用启发式提问可以很好的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比如问“为什么”或者“怎么办”而不是问“是否……”

父母与孩子互动交流,相信孩子,并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习惯,是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关键。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