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完美童年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不幸福?心理学告诉你为什么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随着原生家庭影响论的兴起,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能科学育儿,让孩子拥有完美的幸福童年,未来成为一个充满幸福感的成年人。

但斯沃斯莫尔学院社会学教授巴里·施瓦兹却说:“幸福作为生活的副产品,是很棒的一个东西。但把幸福作为目标来追求,只会导致灾难。”

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时候,过于保护他们,避免让他们不幸福,就会剥夺了他们成年后的幸福感。

很多父母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孩子体验到哪怕一丁点的不适、焦虑或者失望。

但这样就会导致,在孩子长大以后,面对正常的挫折,就以为事情严重出错了。

比方说,当孩子学走路时,不小心摔倒。刚刚倒地,还没来得及哭呢,父母就会飞扑过来,抱起孩子,开始安慰。这其实是不正确的。

因为如果你不让孩子体验那刹那间的困惑,给他一点时间,让他明白发生了什么,让他先把握跌倒的挫折感,并且试图自己爬起来,他就不会知道难受是什么感觉,以后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而当这些,被过度保护的孩子上大学时,会因为最小的麻烦发短信给父母求救,而不会自己找办法解决问题。

假如,当孩子被石头绊倒,父母允许他自己恢复一秒钟,再去安抚他的话,孩子就学习到:“刚才有一秒钟挺吓人的,但我现在没事儿了。如果有不快的事情发生,我能自己摆平。”

实际上,多数情况下,孩子会自己应付得很好,但很多父母永远弄不懂这一点,因为他们忙于在孩子不需要保护时,过早伸出援手。

哈佛大学讲师、儿童心理学家丹·肯德隆表示,如果孩子不曾体验痛苦的感觉,就无法发展“心理上的免疫力”。

就像身体免疫系统发育的过程,你得让孩子接触病原体,不然身体不知如何应对进攻。孩子也需要接触挫折、失败和挣扎。

如今这个年代,生养孩子的成本高了,孩子生得少了。

每个孩子都成了家长的心肝宝贝,也成了社会的稀缺资源。于是乎,过度保护,就成了一种常态。

远房表妹,是个独生女,她爸妈四十来岁才生的她,出生时脐带缠着脖子,差点就夭折了,医院花了好大的力气,才把她救回来。

她爸妈觉得孩子能活下来,简直谢天谢地,生怕哪天又遇到什么危险,所以对她管得特别严。

从小就不准她参加剧烈的户外体育活动,也不准一个人或者和同学出去瞎逛,只准她在屋里练练画画、看看书。

不放心她一个人上学,哪怕去学校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在上高中前,都一直是父母轮班亲自接送;家里大小活也不准她做,连西瓜刀也不准她碰,怕她伤到自己。

同学商量要外出春游,父母害怕她在野外遇到危险,担忧她坠崖、摔倒、被蛇咬中毒身亡、甚至突发泥石流把她冲走,死活不准她去。

朋友打电话到家里找她,他父母很紧张,怕她谈恋爱,遇到渣男,受伤想不开,或者更糟糕,早孕然后瞒着家里堕胎之类,非要刨根问底:“是谁打电话?男的女的?叫什么名字?”

要是不讲清楚,恐怕更会疑心。

上了高中之后,虽然允许她外出了,但要随时能向家里汇报,家里打电话过来她得立即接听;

最夸张的是,有一次她和朋友去KTV唱歌,父母打电话没听到,也就没接,她妈干脆就风风火火跑到KTV来,把她痛骂了一顿,然后闹得不欢而散……

朋友表妹的例子,当然算比较极端,可放眼整个社会,对孩子的过度保护的现象可真不少:

大学里下了暴雨积水了,环卫工人出动背着学生趟水;

害怕学生摔倒出现安全问题,学校干脆取消春游、甚至让孩子少运动;

害怕孩子切菜切到手,干脆就不让孩子学做饭、做家务……

所有的过度保护,都是以爱的名义施与的。

但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爱是一个极度危险的东西,常常导致伤害,并且越爱越容易导致伤害。” 过度保护,就是这样一种危险的爱。

把孩子放在玻璃罩中,构建一个童话般完美的世界,还希望他永远幸福。但当罩子碎了,随便一点风雨,都能将他们打落泥潭。

我认识这样的父母:

一旦孩子没有入选班干部或者在全校演出里获得角色,他们就给学校打电话抱怨。

还有一个孩子,说他不喜欢和他一起坐校车的另外一个孩子,父母没有让孩子学会如何容忍他人,却干脆亲自开车送孩子上学。

这些孩子直到青春期都没有体验过任何困苦。

所谓成长,其实就是学会如何与生活中遇到的不完美情况和谐共处。

但父母常常在孩子遇到不快时即刻出手,为孩子铺平道路。

父母是出于好意,在整个童年期替孩子消化掉了所有的忧虑。结果孩子长大后,反而不知该如何面对挫折。

很多家长,因为自身的心理问题,在孩子的感受上投入过多关注。

父母的焦虑之下潜藏着一种信仰,那就是:如果我们做对了,孩子不仅会成长为快乐的大人,而且会成为让我们快乐的成年人。

这是一种误会,养育虽然重要,却不能胜过天性,而且不同的养育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孩子。

我们可以让孩子接触艺术,但不能教给他们创意;我们可以保护他们免受下流同窗、糟糕成绩等各种因素的伤害,但在人生中他们总会遇到不快。

事实上,在不遗余力为他们提供完美童年的时候,我们让孩子的成长变得更加艰难。

孩子不是我们的作品。

作为父母,尽心尽力即可,不必太过苛求自己要做到完美。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