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家长问我这个问题:“小七老师,都说3岁看大,7岁看老,这话靠谱吗?”
从孩子大脑发育的角度来看,“3岁定终身”是有一定道理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本杰明·布鲁姆认为,孩子出生后头三年接受的早期教育,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学习能力。
布鲁姆教授曾对1500余名0-3岁的婴幼儿进行了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在0-3岁接受早期教育的儿童比未接受早期教育的儿童智商平均高出17%左右!
还记得上世纪著名的“狼孩”事件吗?
印度女孩卡玛拉在半岁时被狼叼走抚育,7岁时才被救回。
由于错过了早期的人化教育,她已经完全丧失了同龄孩子的语言能力和心理特征,虽经专业人员精心护理、教育训练多年,但智商终生只停留在4岁孩子水平,再也无法融入人类社会。
为什么0-3岁的经历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这与我们大脑的生长发育规律息息相关。
0-3岁正是孩子大脑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从脑重量来看,宝宝刚出生时,大脑的重量只有成人的25%,1岁时脑重长至成人的50%,3岁时脑重就接近成人了。
同时,链接大脑神经元、决定智力和记忆力的大脑【突触】在孩子出生后头一年,数量会增加20倍,密度在3岁前达到峰值。3岁后没有被刺激、利用到的突触会慢慢消失,不再生长。
换句话讲,3岁时大脑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就基本定形了。
想让孩子更聪慧,最好的时机是在0-3岁帮助宝宝开发大脑潜能,打好一生的基础。一旦错过脑发育的黄金期,以后耗费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很难追赶弥补了。
怎么样才能帮孩子促进大脑发育、开发潜能呢?
小七老师建议家长们一定要找对方法做对事,千万不要帮倒忙。错误的做法不仅无益于大脑发育,还会挫伤宝宝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哦。
刺激孩子大脑发育的误区
一、只注重智力培养,忽略了能力的全面发展在0-3岁,孩子需要开发的大脑潜能包含七个方面,分别是识别发育、社交发育、人格发育、语言发育、音乐发育、感官发育和体能发育。
很多家长养育孩子,容易犯“重智力发育、轻心理健康”,“重语言发育、轻体能锻炼”的错误,为孩子以后的成长埋下隐患。
有“神童”之称的的魏永康17岁考入中科院,后因严重缺乏自理能力、不懂人际交往惨遭退学。
魏永康的父母在他1岁三个月时就教他认字写字,在学习方面给了他最好的启蒙;在生活上却表现“偏激”,从小为他包揽所有家务。正是能力培养的失衡,导致魏永康早早中断了成才之路。
对孩子开展早期教育时,家长千万不能“偏科”,各项能力全面发展的孩子,长大后才更容易产出成就、收获幸福。
二、只注重结果呈现,忽视了兴趣的培养逢年过节,经常听到家长们这样夸自己的孩子:
“我们家宝宝特别聪明,1岁多就能背唐诗了!”
“你家孩子教育得好啊,才2岁就会唱英文儿歌啦!”
夸完后少不得还让孩子们现场表演一下。
每次看到一些孩子们满脸茫然或不情愿的表情,我都忍不住问一句,“孩子懂什么意思吗?孩子喜欢这些吗?”
家长们念唐诗、说英语给孩子磨耳朵,本来是一件挺好的事,但很多父母只盯着结果,让启蒙教育变成了表演工具,不仅没激发孩子的认知和学习兴趣,反而让孩子在压力之下产生了抗拒、畏惧情绪,这就得不偿失了。
我周围这种类型的家长有很多。他们花了上万块报班后,还跑来问我:“报早教班用处有多大啊?报了班后,我们做父母的是不是就能轻松点了?”
我给他们的回答是:“早教班当然有用啊,可以好好约束下你们这些家长!”
因为只有陪孩子上早教课的时候,家长们才会放下手机,给孩子45分钟的高质量陪伴。
不要幻想上几节早教课,就能让孩子产生立竿见影的变化。对孩子来说,亲子之间的互动与陪伴才是促进大脑发育的重要因素,在教育这件事上,功夫从来都是下在平时的。
日常生活中做好4件事,让宝宝大脑更快更好发育
一、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与爱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缺乏安全感的宝宝,大脑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不断寻找安全感上,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发展。只有被爱包围,孩子的大脑才有空间和余力去感受探索世界、发育智力。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跟宝宝这样相处,帮宝宝建立牢固的安全感。
给宝宝喂奶时,温柔地抚摸他,让宝宝看到妈妈充满爱意的眼神
在宝宝洗澡后,用精油、婴儿霜给宝宝按摩、做抚触操
宝宝醒着的时候,主动跟他说说话、逗逗他,让宝宝随时能看到爸爸妈妈的笑脸
在宝宝哭闹时及时回应,拥抱他、拍拍他、安慰他“爸爸在”。
在婴儿期得到了足够回应和拥抱的孩子,才能够保持探索外界的勇气和好奇心。
二、给孩子丰富的多感官体验研究表明,3岁以前,给孩子创造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感官体验越丰富,孩子大脑内突触就建立地越多、越牢固,意味着大脑的发育水平越好。
怎么样做好多感官体验呢?
就拿教孩子识物这件事来说,很多家长会买挂图和卡片教宝宝看图识物。小七老师觉得这种教法效果并不理想,挂图只能调动视觉这一种感官体验,并不能充分刺激宝宝大脑发育。
我女儿小时候,我是这么教她认水果的。
我把1个橙子、1个西瓜放在女儿面前,先让她看一看、摸一摸,告诉她“西瓜是绿色的、很大,宝宝两只手都抱不住哦,橙子比西瓜小,摸上去还有很多小坑。”
再让她上手捏一捏、闻一闻,“橙子软、香香的,西瓜硬、敲起来咚咚响。”
最后把水果切开,鼓励女儿尝一尝,这回女儿自己说出了感受:“我喜欢吃西瓜,不喜欢橙子!”
“爸爸也喜欢吃西瓜,因为西瓜甜。这个橙子是酸的,我也不喜欢。”
经过这番体验,女儿对橙子和西瓜有了立体而深刻的印象,几天后我再说起西瓜时,女儿会告诉我“西瓜甜!”
除了这种实物刺激的“多感官教学”外,小七老师还推荐家长们多多带孩子去户外探索和旅行。温暖的阳光、带着花香的微风、层层卷起的海浪都能有效调动宝宝的五感去吸收、去体验,在孩子的脑中留下不一样的新鲜感受。
美国艺术家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定期参与艺术活动、诗歌比赛的孩子,获得优异学业成绩的比例,是不参与活动孩子的4倍。
从最简单的舞蹈、歌曲、绘画图形开始,尽早让孩子接受艺术刺激,对大脑发育是很有好处的。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家长都会忍不住指挥孩子。
“哎,太阳怎么能是绿色的呢?这画得不对!”
“你这真是乱弹琴,来,我先教你认谱子!”
3岁以前的孩子,在艺术体验中激发自我表现力、获得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家长们可千万别批评打击,更不能给孩子限定规则、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在这方面,妈妈孙俪的做法就很棒。
面对孩子的涂鸦,她和邓超认为“墙纸可以换,可是灵感被抹杀掉就没有了。”
给孩子充分的包容和自由发挥的空间,才能给他种下一颗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种子。
邻居果果妈有一个让我很佩服的育儿秘诀,就是“等一等”。
2岁多的果果在小区里玩的时候,看上了旁边小朋友的滑板车玩具,非常想玩。果果妈没有上去帮忙,而是在旁边等了一会儿。
果果一开始只害羞地在旁边看,后来慢慢鼓起勇气跟小朋友开口借玩具。被小朋友拒绝后,又拿自己的小汽车尝试跟小朋友换着玩,终于成功玩到了滑板车。
有一次果果问妈妈:“小兔子除了胡萝卜,还吃什么呀?”
妈妈没有直接给她答案,“妈妈也不知道,果果有没有好办法知道答案?”
果果想了想,说:“楼下乐乐养了一只兔子,我去问问她。”
最后,妈妈带果果去乐乐家实地考察了兔子的食谱,得出了答案。
孩子有问题时,如果家长总是第一时间帮忙解决,孩子就会习惯依赖父母的指示行动,没有自己的想法。
遇到事情等一等,给孩子留出思考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时间,才能让宝宝的小脑瓜转动起来,越用越聪明。
好啦,快用小七老师的方法试一下吧!
没关系,小七老师一直关注家长们的需求
我们将不断推出能解决大家育儿问题的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