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一个20个月大的女孩,最近他经常大喊大叫乱发脾气,而且是一发起脾气无论是安慰还是呵斥都不管用,这时候我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跟你爸可真像又倔又犟的,而且我在心里也认为这孩子遗传了他爸的脾气和性格,将来管教是个难题。
无意间我在豆瓣上看到一本书,《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仔细的翻看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我之前的想法是错误的、是不负责任的。
这本书主要讲解了孩子情绪和性格的成因并非是遗传决定的,而是后天的养育方式以及成长环境决定的,父母的言传、身教以及身份认同这三种行为模式是塑造孩子性格的重要因素,本书还介绍了精神疾病的成因以及如何养育一个有成就同时又精神健康的孩子,作者通过多个例子向我们阐述了这些观点,让我很容易理解其中的缘由。
本书的作者奥利弗詹姆斯,毕业于英国顶级学府,剑桥大学,是一名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作家、记者等,他被誉为英国的国民心理专家。墨尔本大学临床心理教授约翰里德说,这本书不仅解开了大量的基因谜题,还让我们重新开始关注全人类的未来这一项关键问题。
《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这本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孩子受到父母言传、身教、身份认同,这三种行为模式的影响逐渐形成其性格和情绪的特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与父母越来越像,就是因为我们在多年的潜移默化中受父母的言传、身教、身份认同这三种行为模式的影响。
第2部分是精神疾病的成因并非基因,而是幼年时期的极端生活环境和遭受的虐待造成的,因为这些经历使孩子的压力过度,使他们对威胁特别敏感,儿童的大脑会为了适应这种环境而作出反应,使得他们非常焦虑,一有刺激便做出过激行为,然而成功人士患精神疾病的概率是普通人的4倍,是因为成功人士练习的时长是普通人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在练习的过程中他们要承受更大的更长时间的压力,而且有很多并非在他们愿意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成功人士患精神疾病的概率更高。
第3部分是讲想要养育出一个有成就并且精神健康的孩子,父母要积极去发现孩子的核心需求,并且引导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努力,因为能力与大量正确的练习有关,不是任何练习都能帮助练就能力,要不断寻求改善方法,这才是关键。
书中每一个部分都有很多个案例让我能更直接的领略到作者要讲述的核心内容,也很容易引起我的反思,比如我之前认为女儿大喊大叫乱发脾气而且不接受我的安慰也不害怕我的呵斥,是因为遗传了他爸的又倔又犟的性格,但是看完这本书我知道了,她乱发脾气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是因为我对他的诉求视而不见并且不回应她,一而再再而三他就会很生气并且乱发脾气,而在他发脾气后才去安慰她,那已经晚了,他不接受了。
这本书对我启发最大的两个部分,一是孩子性格的成因,二是如何养育一个有成就并且精神健康的孩子。
一、孩子性格的成因
比起其他物种,人类依靠父母生存的时间最长,子女幼年时期受到父母的完全掌控,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竭尽所能迎合父母的喜好的做法,是完全合乎情理的,对孩子来说,想要做到这一点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复制父母的所作所为,比如父母会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告诉子女什么是正确的言行方式,随着孩子不断长大,父母会对孩子的某些行为大加鼓励,对某些行为大加抵制,为了获得父母的赞许,孩子会对一些品质十分重视,这就是言传。
孩子从很小就开始模仿父母的行为,包括一些重要的行为模式,比如守时、好斗、消极情绪等,父母在很多情况下会做出不同的示范,然后孩子们会以如何能够吸引父母的注意和关爱为标准,对这些不同的示范进行筛选,并作出最终的选择,有时孩子们甚至完全复制父母的某些行为。人们通常认为这是基因造成的,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而是身教在起作用。
作者在这一部分引用了一个案例2000年英国电视节目主持人葆拉在家中死亡,死因是吸食了过量的海洛因,尸体被发现时只有他三岁的女儿莉莉守在尸体旁,14年后葆拉的二女儿皮驰斯在家中死亡。死因也是吸食过量海洛因,同时尸体被发现时,皮驰斯11个月大的孩子单独在家中无人照看。
葆拉和皮驰斯都死于过量吸食海洛因,而在此之前两人都有过吸毒的经历,两个人都是有智慧有影响力的女性,同时也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事情发生时两人都是独自在家照顾孩子,然后感受到不得不吸毒的欲望,这些事实说明了他们强烈的焦虑感和混乱的状态。
皮驰斯在死前不久说过母亲仍活在自己的身体内,因为我们实在太相似之类的话,除了骇人听闻的死因,他们在很多方面极其相似,因此一定有某些生理或心理机制可以解释这种现象,那就是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是孩子通过代入父母的角色来体验他们的某些方面,将父母的言行带入自身,并将其当做自己本身的一部分,产生身份认同的原因是爱或者是为了逃避来自父母的伤害。
二、如何养育一个有成就并且精神健康的孩子
多项研究已经证实能力与大量正确练习有关,对于那些完成1万小时训练并获得成功的人来说,是什么造成了这些人精神痛苦,而另一些却精神健康呢?
书中举了两个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它的原因。第一个例子是三个国际象棋大师的故事,波尔加有三个女儿,在女儿很小的时候,父亲把象棋当作一种玩具给三个女儿玩耍,她们把下象棋当做一项有趣的事,而不是像完成作业那样去对待,她们只要有时间就下象棋来消遣,三个女儿在5岁前的练习时间已经超过几百小时了,最后的结果是1991年大女儿获得了国际象棋大师称号,并且是第1位获得此荣誉的女性,二女儿虽然没有达到这种水平,但他的战绩在国际象棋史上排进了前5名,三女儿在15岁时就成为了国际象棋大师,而且他还获得了最优秀女性象棋棋手的称号。
她们的父亲十分清楚,不强迫孩子,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结果就是积极的,她给了女儿充实又温馨的童年。因此,三个女儿都成长为心理健康的人,而不是为了成功不择手段的人。
第二个例子是高尔夫球天才泰格的故事,泰格的父亲用带有虐待成分的教育方式,教导泰格,泰格不得不接受残忍的训练方式,而且,父母对泰格的爱是有条件的,是建立在成功的基础之上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泰格完成了1万小时的训练,13岁的泰格赢得了青少年世界锦标赛冠军,在往后的20年间,泰格共获得了14项大赛的冠军,然而在他33岁父亲去世后,他就再也没能在大型比赛中获得过冠军。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并且开始堕落,最终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弗洛伊德曾说过,抑制自身真正欲望的代价就是欲望会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而且可能十分不理智,或让人费解。泰格就是在父母的高压下,常年抑制自己的欲望,逐渐变成了双重性格,一方面,他是高尔夫球的天才,另一方面他是一个滥情、不负责任的人,成功人士大多完成了1万小时的练习,然而这1万小时的练习,又有多少是在自愿而非强迫的情况下完成的呢?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成功人士患精神疾病的概率是普通人的三倍了,因为他们在童年时期受到的强迫也可以说是虐待,比常人多很多,所以他们比较容易患精神疾病。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作者给出了几条建议。
父母要区分孩子的好坏志向,而区分它的最佳办法就是问问自己这些志向是我们强加给孩子的还是孩子的自我决定,如果孩子感觉到做事是为了自己,并非为了取悦他人那么孩子就更可能在实现成功的同时,得到健康的情绪。
父母应尊重孩子的自主性。那么孩子就能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同时孩子需要父母采用仁慈慷慨的养育方式,而不是通过孩子来实现父母自己的梦想,这样就给了孩子同一性的基础。
最重要的一点是,只要父母能够树立情绪健康的榜样,孩子就能够效仿。
看完《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这本书我真的很感谢作者告诉了我这些道理,让我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少犯一些错误。在遇到育儿问题的时候,我不会在妄下结论,事情可能不像我们想的那样,要多想想自己是不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有些绊脚的石头可能是我们自己放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时不时去翻翻这本书,并在孩子长大了,能看书的时候把这本《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推荐给他,让他自己去领悟书中的道理,助力自己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希望在她以后也成为母亲时不要犯我曾经犯过的错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