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你是一个合格的“演员”吗?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一个婴儿从一出生就有了自己的第一个角色:孩子。

所以一个孩子怎样才能算是合格的、优秀的呢?貌似没有一个官方的系统的定义。但是很多父母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却是我们挥之不去的阴霾,几乎伴随我们一生,似乎“别人家的孩子”就是看似优秀的代表,至少在一部分的父母眼中是这样的。不过这一情况实际上是与我们中国自身含蓄内敛的文化背景有关的,中国人在表达爱的方式上往往更含蓄,很多时候是要借助其他形式来表达“比如别人家的孩子”,这句话的着力点可能在于,你要向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不要骄傲自满,学习他的优点,向他看齐。《论语》里不是有句话“见贤思齐焉”,意思就是看到别人的优点就向他学习看齐。如果你试着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别人家的孩子”或许就稍微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了。这就好比“火上浇油”,初心可能是好的,但是方式用错了,用了油。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父母是原件。有什么样的父母,孩子多半也就是什么样了。因此培养合格的孩子,要从当好合格父母开始。

高菲在《合格的父母》中提到合格的父母满足以下的特质:

父母经常陪孩子玩父母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能耐心地听孩子讲话,无论多忙父母不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父母和孩子讲道理,不打骂孩子父母不干涉孩子的独立父母让孩子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咱们做父母的倘若做到以上所述,就是妥妥的合格的父母。上梁正,下梁哪有歪的道理,孩子也就变得合格了。合格的孩子表现出来就是独立,人格健全,身心健康,长大之后也会成为一个对家庭和国家有责任感贡献的人。

正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所以在我们人生中第二个要扮演的角色就是“朋友”。作为一个朋友合格不合格,咱们姑且不论,先说何为“友”。什么样的关系才能叫“朋友”。朋友之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交情,有交情、交流、交集,那才起码够得着这个“友”字。

朋友,是我们人生中遇到最多的一类人。所以其中的成分也十分的复杂。不过我们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我们叫做“乡友”,就是和你出生在同一个地方,你们有着共同的地域烙印的朋友。第二类我们叫做“事友”,意思就是和你事业、工作有关的一些朋友。第三类叫做“圈友”,各种你加入的吃喝玩乐的圈子,所结交的朋友。这三类朋友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三者之间是可以互有交集的,打个比方A既可以是你的“乡友”也可以是你的“事友”“圈友”。

要扮演好“合格的朋友”这个角色。我们可以从这三类朋友入手。

第一类“乡友”。关于“乡友”之情,“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句话的概括最为贴切了。现在的人,见到自己的老乡,未必两眼泪汪汪(过去的也未必),但是由于同一个地域烙印所带来的那种熟悉,亲切的感觉是我们难以抑制的。一个合格的“乡友”形象,古人已经帮我们描绘好了,不得不赞叹古人智慧无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儿时背诵过的字句,现在理解来看感觉又不一样了。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一种行为吗?这句话中的“朋友”不同于“乡友”,诚然“乡友”的范围更大。但是其中蕴含的逻辑理论:有朋友来可能给我们带来不便,麻烦,但是我们应该表现得愉快,得体,即使别人不了解我们的困难,硬要麻烦我们,我们也不应该生气,做到君子的品行气节:人不知而不愠。这在我看来是合格的“乡友”的标准。

再来看看,一个合格的“事友”怎样的。都说官场如战场,在我看来职场也如战场。一个合格的“事友”应当是做到“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就是要做到心态平和,待人接物既不过分热情也不显得冷漠。“事友”相处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做到把握分寸。对于职场新人而言,要做到三到:眼到、耳到、心到。多观察他人的言行,少说话多聆听,把一些重要的工作事项记到心里。初入职场多问是好的,麻烦别人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但是重复的问一些问题就会令人厌烦。

“圈友” 在上述三类朋友中是最特殊的,相处起来也是问题比较少的,比较愉快的一类朋友。因为彼此之间少有涉及利益关切的事,多一些共同的兴趣。一个合格的“圈友”应该做到独立而不孤立,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特长,但不因此而沾沾自喜,孤芳自赏与他人格格不入。

在我们的角色扮演中还有一个特别的角色就是学生。对于这个角色官方有给我们明确的定义,详见一系列学生守则。所以在官方的定义下,顺利的升学毕业便可算作是合格的学生。

更多角色,欢迎补充!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