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得我来开,乱了要重做”,尊重秩序敏感期,孩子自律更专注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2
"

傍晚回家时,孩子把手伸着跟我要门禁卡,想要自己刷卡开单元楼的铁门,因为天热,我手里又提着东西,就没有回应孩子这个需求,径直抱着孩子到了5楼家门口,这时候孩子的情绪开始大爆发,哭闹着要下楼重新开一次铁门。

看着孩子倔强又凝重的表情,我决定平复下自己的情绪状态,陪他重新到一楼,把门禁卡交到他手里,抱着他由他刷卡重新开了一遍门。在第二次他自己伸手刷完门禁卡,听到门“啪嗒”一声时,他满脸洋溢着满足感和幸福感。那个瞬间让我意识到,尊重孩子的秩序敏感期,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一、 什么是秩序敏感期?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 “秩序敏感期是孩子在1岁多到4岁左右,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

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动作发生的顺序和环境都有着严苛的要求,喜欢把物品放在适当的位置,遵守规则,理解事物的时空联系,对生活的各种物件进行分类并找出内在联系等。

对孩子而言,他的程序和秩序是什么呢,是他对自己能做的小事的争取,是他生活习惯顺序的稳定,还有他对自己物品的掌控。这些都是孩子这个阶段的敏感神经,他们会难以变通的捍卫自己所理解的秩序,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开始固执的说“不”,不能错、不能乱、不能缺,重来,自己做。

这段时间我家孩子就有很多类似的事情经常上演:

不论是开门还是开灯,他都会要求自己来,有次下车前我帮他解开安全带,他也要把安全带插回扣里,自己摸索着按开才下车;

吃小零食时,如果是我打开的包装,他就会跺着脚、摇着头、嘴里重复着“不要不要”,把小零食拿过去,把包装重新包起来,自己再重新一点点撕开;

他跌倒了,如果是别人扶他起来的,他会重新跌倒趴会原位,指定让我扶才愿意起来;

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瞬间,有时候无厘头倔的可爱,有时候也犟的也会让人头痛,如果我没能满足他的需求,他就会开始焦躁哭闹,直到答应他的要求重来时,就会瞬间由阴转晴。

追求完美、完整和绝对正确的“直线性思维”, 会让很多家长朋友在面对孩子无法理解的执拗时,会有种担心或者自嘲式的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强迫症?

秩序敏感期和强迫症有很大不同。

强迫症,是自己不想做还非要那么做不可,是由家长或外在环境施加的影响造成的,最明显的表现是强迫和反强迫交替出现。简单说,强迫症式的追求完美的具体行为,会让他自己觉得痛苦。

秩序敏感期是由孩子自我意识萌芽推动的、是自发的内在需要,孩子的执拗的本质是追求分离与独立,会要求一切重新来,但是只要秩序得到恢复,就可以很快恢复平静。在完成探索秩序、恢复秩序的具体行为时,孩子是愉悦的。

二、 秩序敏感期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蒙台梭利提出:“在幼儿的九大敏感期当中,秩序感是人的第一需要,它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习惯和品行。

内部的秩序感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和它们的相对位置;外部的秩序感则指向幼儿对外部世界存在的规律和关系的感知与理解。”

孩子从秩序敏感期开始认识自己、理解外部世界。

当孩子开门、开灯、电梯都要抢着按,在没能让他做或是替他做了时,孩子开始哭闹、焦虑,要求重来一次时,这是孩子想独立却又没有能力彻底与妈妈分离,通过一次次执拗的说不,来探索自己的能力边界,也可以促进孩子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育。

孩子的心理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规律,找寻认知逻辑,如果这种内在秩序感是和谐的,孩子其他人的关系也会是有界限、有承诺、友善的。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在《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一书中,指出:

秩序是文明的基础,孩子在秩序的环境中长大,有程序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契约意识。

秩序敏感期被破坏的孩子,在混乱的社会里,无规则和秩序,容易造就孩子卑微、讨好、投机、钻营、权利欲、暴力。

当孩子开始乐此不疲的把小汽车摆成一排,把小恐龙摆成一圈,把积木垒一竖摞,或者把蜡笔一个一个从盒子里拿出来,再一个个摆回去…… 在进行这些游戏时,是孩子将外在环境也遵守他内在的秩序,如果家长没有粗暴的打断干扰,孩子的专注力和规则感可以在这个时期很好的形成,良好的秩序感,还会直接影响孩子成年后的安全感、归属感、时空感、格局感、规则意识。

有的家长会觉得这样的孩子是“任性”、“胡闹”,觉得不耐烦,甚至恼羞成怒的批评指责,这会破坏孩子极力维持的独立意识。秩序感被严重破坏的孩子,会怎么样呢?

近日关于重庆一位保时捷女车主和另一位男司机在街头互扇耳光事件,持续发酵,这位女车主被扒出多次违反交规、在路上和别人起冲突。

更令人咋舌的是,她在冲突中叫嚣:“老子看到红灯从来都是闯,我一个电话就可以全改。”沉浸在自私自利的权利感中,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视为儿戏,是对自我的误解,也是对规则的漠视。

在不公平、无规则、混乱的社会里,人和人之间缺乏信任和安全感,这样的孩子会把精力浪费在与环境的对抗中。这样的成年人,内在秩序和外在秩序都是混乱的,虚张声势的嚣张跋扈背后,是智能的平庸、人格的卑微。

三、如何应对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1、 建立规则,共同遵守

规则是孩子得到均等发展机会的保证,

是孩子建构智能、独立平等以及文明品质的保证。

在秩序敏感期的第一阶段:

孩子会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

有人说,如果孩子想怎样就怎样,要重来就允许他重来,还不把孩子惯坏了?这里面就需要划一个底线:安全不伤己、不影响他人,在这个基础上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尝试。

建立规则,是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一个有秩序的外在环境。这是成人和孩子共同维护遵守的,我们作为家长要,减慢自己的速度,细心观察和倾听孩子特有的“仪式感”。

在孩子为了维护秩序执拗时,成人不是通过暴力、恐吓、威胁去达到让孩子妥协的目的,而是在表明自己立场的基础上,让孩子知道底线,并温和坚持。给孩子的玩具找到合适的收纳空间,告诉孩子他的玩具可以在哪里“安家”; 把暗含危险的行为,跟孩子比一个暂停的手势,告诉他,这是“红灯行为”,比如爬窗口,摸插电板,拿尖锐的物品跑动,在公众场合高声。坚持,是对孩子不当、不安全举动的不妥协;温和,是制止孩子时,态度上不带有评判、指责的情绪。

这个时候,是给孩子建立规则、锻炼孩子自理能力、给孩子“立规矩”的大好时机。

2、尊重理解,练习表达

林文采博士在《心理营养》一书中,指出:

“两岁多的孩子处于分离期,想独立,却没有能力彻底与妈妈分离,他需要妈妈随时看着他,保护他,并对他的行为有所反应,如果你真的去帮他,他又不同意,因为他那么渴望独立。”

在秩序敏感期的第二阶段:

孩子会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在这个阶段,他说“不”,是因为他在独立、和维护秩序的路上前行,而不是脾气古怪、不是故意惹我们生气,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尊重、保护、理解、协助孩子。

有很多孩子会哭着说“不”,但是又急又气却说不清楚他希望维持的秩序是怎样的,就比较难处理。所以要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多做一些方位和顺序的名词练习,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

有一次我给孩子冲奶粉时,他看见我倒凉开水,一个劲的说不要,我跟他确认:是不要喝奶吗?不是。是不要倒凉水吗?也不是。他哭了好久,我才弄明白,他是希望我先倒热水,再兑凉水。(我那一瞬间真的是觉得好气又好笑)

后来我就有意识的跟他玩 “前后左右”的小游戏。看绘本的时候,看到有一群小动物在排队结账,我会拿着绘本跟孩子描述:“小兔子排在最前面,小猪排在中间,小鸭子排在后面”,“小兔子在小猪之前结账付钱,小猪在小鸭子之前结账,小鸭子在小猪之后结账”。

这样练习了几次之后,我会把用留白的方式,来等孩子把空缺的顺序方位词填补性质的说出来,帮助他理解并表达 “之前”、“之后”。类似这种练习穿插在生活中,当他觉得有秩序混乱、情绪焦虑的时候,协助他不仅能够说“不要怎样”,还能够表达清楚“希望先怎样,后怎样”,这样就轻松了很多。

3、学会协商,懂得变通

激怒家长的不是孩子的行为,

而是家长对孩子行为的评价。

在秩序敏感期的第三阶段:

孩子会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

这个时候比较考验家长和孩子的协商、变通能力。我的经验就是,在这个阶段尽可能少的跟他讲道理,而是跟他表达清楚我的感受,再寻求协商,不可逆的事情,就陪着他把情绪宣泄,可以重来的,尽可能陪着他去体验。

回到开篇中的开门问题,当我把孩子抱到5楼,他却提出要回到1楼重新开楼道的铁门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好累。平复了情绪后,我跟孩子平静的说:“你想自己开门,是可以的。妈妈现在觉得很累,没有力气抱你了,如果你想到1楼,我可以牵着你的手下楼,回来也要你自己走,可以吗?”他懵懂的点了点头说:“可以”。事实上他也确实如协商的,来回都没有让我抱。之后回家开门前,我会给他选择,你希望自己开还是妈妈开呢?

后来我欣喜的发现,多给孩子一些机会去体验,当孩子有很强的自我价值认定后,孩子并不会因为满足而在此停留,反而是有了更多的精力和勇气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身为家长,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自律有成,对学习工作有专注力、诚信文明有规则感,这些宝贵的品质,都从秩序敏感期的“执拗”开始培养的。

当我们用更加客观、尊重的视角来应对时,孩子的执拗,也会可爱起来。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