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生的孩子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他们都看见了什么?他们的内心都在想什么?很多心理学家都很好奇,但是想了解新生儿的所思所想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9世纪末哲学家兼心理学家威廉·詹姆认为,新生儿的心理世界是“一大团闹哄哄的混沌”。这个描述曾被广泛引用,尽管它的前提是强调婴儿的无能,认为只有成熟和经验才能给思想带来秩序,把早期的心理生活描绘成了一幅混乱和无序的画面。
1、婴儿视觉研究方法略谈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人们终于可以使用实证数据来代替猜想了。关于新生儿眼里的世界,主要有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第一种,偏好技术。罗伯特·范兹首先指出,婴儿可能在行动能力和语言能力上不够成熟,但是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周围的事情告诉人们他们的心理状态。通过在一定条件下观察记录婴儿的视觉注意力,我们不但可以知道婴儿在看什么,还能确认他喜欢看什么。
通过仪器证实,在生命最早期开始的婴儿真的有明确的视觉偏好:喜欢有图案的胜过平淡的表面;喜欢立体的胜过二维的物体;喜欢运动的胜过静止的事情;喜欢反差大的胜过反差小的轮廓;喜欢弧线的胜过方形的图案;喜欢对称的胜过非对称的视觉刺激物。
这一点确实如此,很多教育类书籍中都明确建议给新生儿看一些黑白图片之类卡片能够刺激孩子的神经。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家孩子,你也会发现他真的符合这些视觉偏好呢!
第二种,习惯化技术。当一个婴儿反复地看到某个特定的视觉刺激物后,他就会对这个刺激物的注意力越来越少,他会产生习惯化。试验表明,通过对婴儿给予在某些方面与上述刺激物不同的视觉刺激并观察他的注意力变化情况,就能确认这两种刺激物是否被婴儿感知为不同。
也就是说,如果婴儿在面对新的刺激物给予的注意力更长,那么就可以表明孩子对原来的刺激物很熟悉了,产生了习惯,自然不那么关注。这个其实也比较好理解,不管是婴儿还是成人,面对自己熟悉的物体,自然关注较少。
第三种,非进食性吮吸技术。只要是婴儿,似乎就天生具有吮吸的能力,他们总是能很快就学会。而且只要他们吮吸一个装有压力传感器的假乳头,他们总能制造出某些有趣的表情或声音。他们吮吸的力度或坚持的时间也可以表明他们区分和偏好刺激物的能力或程度。
第四种,心率和呼吸测量。因为婴儿对环境中特定事情的兴趣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变化来探索婴儿的感知能力。
通过上面的方法,我们已经可以证明新生儿不是缺少视觉识别能力, 相反,他们又相当能力的视觉系统,虽然生命最初几个月婴儿的视觉系统的视敏度、颜色知觉和双眼协调能力远远低于成年人。
2、刚出生,人类就具备视觉辨别能力研究发现,在生命的最初几周,婴儿只能看清楚大约20厘米远的物体,太近或者太远对他们来说都是模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婴儿的世界就是残缺的,因为就算只有20厘米,也不妨碍婴儿的发育或者他们解决当前的问题。
据某些儿童专家认为,20厘米正好是婴儿在吃奶的时候,和母亲互动时脸部之间的距离,这样能方便他们认识母亲,以便和其他人区别开来。
可以说,婴儿的视力不如成人,但对于他们的成长来说,这已经足够了。对于生命最初几周的婴儿来说,他们的视力系统只需要这一点作用就能满足他们作为婴儿这个角色的需求。
相反,如果婴儿一出生就带着健全的视力,很可能对他们的成长并不有利,因为他们的脑容量不足以支持他们去分析所见到的物体。
北京师范大学曾在北京友谊医院做过一个实验:他们选取出生在8分钟到13天的176名健康的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这些孩子都是正常的,健康的,且处于觉醒状态。实验材料为8张图片,分别是:灰圆、红圆、黑色环形图、正常人脸、怪脸及3张黑白相间的栅条图形。这些图形被随机配对,组成10队,以作对比。
3、婴儿对人面部的刺激反应多于其他刺激物实验结果表明:从出生起,新生儿就能对不同图案的图形进行视觉辨别;新生儿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起颜色分辨的能力;两个图形,只在一个维度上相异时,较容易被新生儿辨别,新生儿的视觉分辨能力与其性别无显著相关。
关于婴儿视觉偏好的研究表明,婴儿对人面部形状的刺激的反应多于对任何其他刺激物的反应。为什么呢?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谢弗认为,这是因为人脸具备视觉刺激物具有几乎是所有婴儿天生感到值得注意的特征:复杂、有图案、对称、立体三维、可动等特征,而且经常出现在适合聚焦的位置。这就仿佛早已经让婴儿做好了关注那些对他们的生存和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人)的准备。
Johnson和Morton通过实验表明,如果给刚刚出生的婴儿呈现下图的刺激,然后测试婴儿视觉跟踪,可以发现某种引导婴儿视觉注意力的“脸部探测器”的存在。
面孔知觉实验中所使用的刺激
不过,婴儿在头几周只会注意视觉刺激物的外援,而忽视内部。也正因为这样,婴儿吸收的信息有限,不过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成熟,他们会慢慢关注越来越多的面部特征。这意味着婴儿在刚开始的时候还不能区分人,也就是任何人在他们眼里都是一样的。
4、婴儿面部识别能力的发展阶段Johnson和Morton认为,婴儿的面部识别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一种与生俱来的应激反应似的较强的关注面部图案(胜过任何其他视觉刺激物)的倾向。尽管尚缺乏辨别能力,上述倾向保证婴儿最大限度地看到人脸,并因此拥有进一步学习和辨别的机会。
第二个阶段:从看到人脸开始的几周后,婴儿发展出主要通过观察脸部内在特征识别人脸的能力。从而,在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感知偏好的基础上,并在反复经历不同人脸后逐步建立其视觉形象。第一阶段可能是建立在脑中较低级、原始的部分,而第二阶段则要求脑皮层的较高功能,而脑皮曾是在第二或第三个月开始工作,然后逐渐控制婴儿的视觉导向。
1个月和2个月婴儿对人面部的视线扫描记录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来自英国大脑和认知力发展研究中心以及伦敦大学的学者们组成的研究小组对一些4个月大的婴儿进行测试。研究结果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会报:生物科学》上。
研究小组或者让成人注视婴儿,或者转移注视婴儿的目光,在注视过程中都抬高眉毛微笑。同时,研究人员检测婴儿们的大脑血氧水平,并使用近红外线扫描婴儿的脑部并拍照,以及观察他们的脑电波。
结果显示,婴儿们能意识到别人的注视,当他们看到自己被人注视时,大脑皮层会受到刺激,而他们所使用的大脑区域和成人被注视时一样。
可见,当婴儿成长到4个月左右,他们就能识别人们的面部表情,他们在会说话之前就已经开始懂得他人的非语言交际信号,比如微笑、愤怒等。
5、婴儿看的能力随着看的行为而增强随着婴儿月龄的增加,视觉经验的丰富,他们的视觉系统也越来越健全。可见,对于婴儿来说,任何视觉系统的不足都能随着视觉经验的丰富而得到弥补,也就是婴儿看的能力随着看的行为而增强。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家长能够给与孩子更多的刺激,如给他们玩具、对他们做鬼脸等等,都能够帮助他们增强看的能力。不过如果我们认为他们只是被动接受刺激那就打错特错啦,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就算刚出生,他们已经是在积极地用眼睛探索周围的环境,寻找自己感兴趣、愿意关注的失去了。
可见,婴儿视觉系统的增强,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外在的刺激,一个是内在的刺激。婴儿从刚生下来就已经做好了探索视觉世界的准备。其实,早在子宫的时候,婴儿的眼睛就已经开始运动了;即使在黑暗中,他们的眼睛也会运动。这种探索自然不是偶然的,这是人类遗传的结果。
据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婴儿对视觉世界的探索,具备以下四个“规律”:
(1)如果婴儿醒着并且警觉,而且环境亮度不是太高,他们就会睁眼;
(2)如果在黑暗中,他们会有节奏的细致所搜,寻找目标;
(3)如果在明亮的环境中,他们没有找到任何形状的东西,他们会迅速扫视,寻找物体的边界;
(4)一旦婴儿找到了一个边界,他们就会停止扫视并停留在这个边界的附近。
所以说,婴儿是真的带着专门用于认识世界的策略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的注意力有偏好,并不是漫无目的的瞎看,相反,他们会主动去寻找对他们重要的特征。
6、外在刺激帮助婴儿增强看的能力作为家长,适当给婴儿视觉刺激,能够帮助他们提高看的能力。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观察注视时间是测验宝宝智力的第一个方法。婴儿用注视图像的时间的长短,来区分新图还是旧图,这表明婴儿具备一定的分辨能力和记忆能力。
对于小婴儿来说,高对比度的黑白图形最有刺激性。家长可以在婴儿床栏的右侧挂上父母自画的黑白脸形,大小与人脸相仿。可以先挂妈妈的,让婴儿醒着的时候看,父母在一旁记录他集中观看的时间。
一般,新的图像能引起婴儿注视7~13秒。当宝宝的注视时间缩短到3~4秒,就意味着他看熟了,这个时候就应该换另一幅图。当婴儿视力集中后,家长还可以把图(或物)距离变远;还可以缓慢移动,让婴儿追着看。
正所谓“耳聪目明”,一个视力好的孩子,自然观察力强。作为家长,我们在了解宝贝视力情况下,努力帮助孩子提高视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