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君: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8岁孩子的妈妈,从事育儿、教育领域写作4年,愿意与你分享各种前沿育儿理论、实用心理学理论。
正文|3809字
又到新生入园的时节,爸爸妈妈们又要为了上幼儿园跟宝宝斗智斗勇了。去年这时候小外甥入园。头几天表现很好,跟妈妈“拜拜”后就头也不回地进教室了。让我们都松了一口气。
可是这口气明显松得太早,隔了一个双休日,无论怎么劝,他就一句话,“我不去”。再要硬拉他就不干了,躺在地上嚎啕大哭,一边哭一边喊,“就不去,就不去”。
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孩子可能在入园的头几天并不排斥新鲜的校园生活,但是几天之后,他们突然觉得去幼儿园像洪水猛兽那样可怕。这是为什么呢?
我曾在幼儿园门口亲耳听到一个奶奶对孩子说:“这个地方叫幼儿园,可好玩了,里面有跷跷板,滑滑梯,去了就能随便玩”。可想而知,她的孙子进了幼儿园以后就会发现自己受骗了,根本就不能随意地玩。
这种看上去是鼓励孩子接受幼儿园的话,给孩子带来的效果却是负面的。更糟的是,对于一个刚刚入园的孩子来说,他的负面情绪不是一次性爆发,而是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
心理学上把这种累积的负面情绪称为情绪累积效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所体会。
举例来说,一个妈妈大清早出门买早点,忘记拿手机,走到小区门口再回去拿,累积了2点负面情绪;走到一半脚崴了一下,又积累2点负面情绪;卖完早点,一不小心塑料袋破了,掉了一根油条,积累5点负面情绪;回家一看快到点了,老公和孩子都还没起床,连忙叫起,又累积5点负面情绪;这时候孩子哭闹说早点不喜欢吃,不吃了,妈妈可能一下子就爆发了,桌子一拍,恶狠狠地凶道:“不爱吃就别吃了,饿肚子活该!”
这个时候老公和孩子肯定很莫名,不就是不爱吃早点吗?至于发那么大的火吗?如果前面没有累积那么多负面情绪,那么不至于。但是如果我们能看到这个妈妈之前经历的,就能理解她为何会发这么大的脾气。
每个人对负面情绪的容忍度阈值不同,有的人能忍耐更多的负面情绪而不爆发,但无论是谁,负面情绪到一定程度都一定会爆发的,否则就会陷入抑郁。小孩子的负面情绪阈值更低。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小孩子为一点小事哭闹,很可能他并不是为了当下的这件事,而是因为累积起来的负面情绪哭闹。
回到孩子入园这件事上,小孩一开始进幼儿园的时候,情绪如果是100,那么他在幼儿园的一整天一定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比方说到了陌生地方面对陌生的老师同学的拘谨感,想见妈妈却不能见的沮丧感,想玩却被要求遵守纪律的约束感,不能随心所欲地喊叫、奔跑带来的挫败感,甚至还有屎尿拉在裤子上的羞耻感,等等。
这么一罗列,你就会发现孩子在幼儿园的一天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他隔几天爆发出来,坚决表示不去幼儿园也就不足为奇。如果不理解这一点,父母就会觉得孩子不可理喻。
童书妈妈小莉曾经分享过,大女儿小拍小的时候,曾经上过很多早教班,所以她觉得女儿上幼儿园应该完全没问题,结果没想到小拍却哭闹着不肯去。小莉当时没有帮孩子做情绪疏导,而是蹲下来对她说:“小拍,幼儿园每天都要上,不能说不去就不去了。”
此时小拍的情绪一下子被引爆了,直接躺在地上耍赖。小莉自己回想起来也承认,以自己对女儿的投入(报过很多早教班)来要求女儿,不允许她情绪失控是不对的。
要想避免孩子不想去幼儿园,家长需要采用的最佳方案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避雷针效应。
避雷针我们都知道,就是在建筑物顶端安装一根金属棒,使之与埋在底下的金属板相连接,利用金属棒尖端放电,使云层所带的电和地上的电逐渐中和,从而保护建筑物免遭雷击。
避雷针效应就是指在积累负面情绪的过程中,不断疏导,使情绪得到释放,而不至于不断累积到爆发的程度。“避雷针效应”的八字真言就是“善疏则通,能导必安。”
做父母的,从幼儿园把孩子接回来,要先做排雷工作,帮孩子把负面情绪排解掉,才能让他第二天还有兴趣去幼儿园。问题是刚刚三岁的小朋友,语言能力还不足以让他事无巨细地把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告诉爸妈。更有甚者,他自己都不记得为什么郁闷,可事情是忘记了,负面情绪还在那。面对这种困难的情况,父母又不能在宝宝身上装微型摄像头,详细了解小宝的一天的幼儿园生活,那么可以尝试采取以下几种办法帮孩子排解负面情绪。
1、直接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感受对于一些语言能力发展较好的孩子,家长可以直接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感受。在和孩子沟通过程中,有两个禁忌,家长一定注意不要犯。
其一是孩子说讨厌幼儿园或者不喜欢幼儿园时,立马否定孩子的感受。学黄晓明那样来一句“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我觉得幼儿园好极了,你最爱去幼儿园了。”那这不叫“避雷针”,而叫“导火线”,直接把孩子的负面情绪引爆点燃了。这是绝对错误的操作。
其二是用负面性的语言进行诱导式提问,比如“老师有没有凶你?同学有没有欺负你?幼儿园的饭是不是很难吃”这种答案除了“是”就是“否”的封闭式问题,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混淆,而且孩子比较小,他很可能不理解什么是“欺负”,可能同学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也觉得是在欺负他。那这种问法也不叫“避雷”,而叫“添油加醋”。
正确的问法是“宝贝,今天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如果孩子能主动回忆起在幼儿园的经历,那么父母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帮他疏导幼儿园让他觉得不开心的地方,排解他的负面情绪。
2、向老师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虽然老师要照顾很多小朋友,不能一直盯着孩子,甚至有时老师本身就是孩子负面情绪的来源,但是老师始终是最了解孩子在幼儿园中情况的成年人。通过和老师沟通,父母可以知道孩子是否在幼儿园中无法融入集体生活,有没有尿裤子,是不是吃饭太慢需要老师喂。
了解到具体情况后就可以回家针对性地帮孩子说出在幼儿园的不愉快、不方便之处,再给予孩子安慰,慢慢抚平孩子的负面情绪,进而鼓励孩子,并以老师的口吻表扬孩子,提高孩子对幼儿园的接受度。
3、角色扮演新生入园的时候,通常也是老师最为繁忙的时候。如果一时无法和老师沟通,也不要着急,父母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感受。
所谓角色扮演是指和孩子以玩过家家的名义重演幼儿园的情景,爸爸妈妈可以扮演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可以用孩子的玩偶来扮演小朋友,由孩子来扮演幼儿园老师。
这种游戏的方式孩子大多比较喜欢。女儿小的时候,我也陪她玩过这种过家家游戏,她会大声责骂一个娃娃,说他吃饭太慢了。我就趁机问她,她吃饭慢不慢。女儿回答说不慢。我又问那是不是老师大声说别的小朋友吃饭太慢了。她点点头表示同意。我又问她,老师训斥别的小朋友的时候她是什么感受。女儿回答“害怕”。
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疏导孩子负面情绪的过程。很多时候负面情绪不需要一个解决方案,只需要被看到,只要诉说出来,就消解了一大半。以那位买早点的妈妈为例,当她回到家里,丈夫其实不用做什么,只需要提一句,你一大早就去买早饭真是辛苦了,相信她的负面情绪一下子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小朋友也是一样的。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仅仅是对情绪的肯定。例如,“一整天都见不到妈妈,你一定很想妈妈吧。”
4、给孩子读幼儿园主题的绘本除了以上这几种通过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帮助他化解负面情绪的方式外,读幼儿园主题的绘本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大部分孩子入园时所遇到的挫折都是差不多的,比如分离焦虑,比如和同伴相处等。在读故事的时候,孩子会发现他所遇到的别人也会遇到,这时他的负面情绪就会自然而然地减轻,有的孩子甚至能反过来设法安慰书中的人物,这实际上也是安慰他们自己。
父母在给孩子读绘本的时候,一定不要给书中的小主人公下负面评语。比如“他怎么会上幼儿园还要哭啊,胆子真小,宝宝上幼儿园都不哭了,对不对?”这样的话不但没有鼓励到孩子,反而造成了孩子情绪的阻滞,使他无法将负面情绪很好地表达出来。
正确的做法是像安慰自己的孩子一样表达对书中主人公负面情绪的理解。这样孩子也会从绘本中得到安慰。
5、高质量的亲子陪伴以及让孩子携带慰藉物孩子在幼儿园受到挫折后,父母给予高质量的陪伴也是化解孩子负面情绪的方法之一。孩子在放松下来玩耍的时候,更能回想起在幼儿园时的情景,可能会突然冒出一句今天在幼儿园如何如何。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不要急于追问孩子,也不要表现地过于紧张。这样有可能吓到孩子,反而让他忘了要说什么。
父母可以轻描淡写地接一句“是吗?”鼓励孩子继续往下说。如果孩子说得颠三倒四,毫无逻辑也不要紧,只需要偶尔重复一下他的话就行了。还是那句话,说出来就已经化解了大半负面情绪了。
父母还可以给分离焦虑比较严重的孩子带一个慰籍物。可以是一条小手帕,一个布娃娃。提醒孩子当他想妈妈的时候,这个东西就会像妈妈一样陪着他。拿着它,妈妈就会知道宝宝在想妈妈了。这也是一种帮助孩子及时排遣不良情绪的办法。
最后,也许家长把以上几种方法都尝试过,孩子还是闹着不愿意去幼儿园。那么第一、可能父母或许还是没有了解到孩子负面情绪的真正来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特点是表达能力弱,但想象力丰富。
女儿小的时候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一到晚上就哭,我一直不知道原因,后来有一天她告诉我,树的影子映到窗子上,她一看到就害怕。我安慰了她几句那是树的影子,并不吓人,后来她晚上就再也没哭过。
第二、可能有的孩子就是分离焦虑比较严重。单单离开妈妈这件事就已经是无法化解的负面情绪了。那么此时父母也只能接纳。一遍又一遍地耐心给孩子解释,白天去了幼儿园晚上就能见到妈妈了。一般这种情况一周到1个月都会有所缓解。
“避雷针”效应是非常有效的育儿法宝,不仅仅在新生入园阶段有效,在整个幼儿时期,乃至儿童时期,都是非常有效的。不要让孩子的情绪爆炸,再去处理他的行为问题。记住“善疏则通,能导必安。”
我是亦君,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用,欢迎关注我,我将持续分享前沿育儿理念和心理学知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