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自觉,就是因为父母没能活成他们的榜样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文/儿童哲学启蒙头条号

自觉,

强者的本能。

强者,

征服自己。

弱者,

期望征服世界。

然而,

假设孩子也是一个世界,

孩子若不自觉,

你又当作何打算?

在一些互联网购物平台,有一些专门售卖“监督服务”的网店,催促、监督你执行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各种因为缺失“自觉性”而无法坚持下去的计划。据说,他们的生意还不错。

看来,“自觉性”对不少人来说是一种稀缺资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听到有家长指责和批评孩子——

“你怎么这么不自觉呢!?”

为的是希望孩子能自觉按时起床睡觉、自觉看书学习、自觉做家务劳动、……,总之就是自觉地管理和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然而,当我们这样要求孩子时,我们是否想过我们又为何会自觉或不自觉?我们的自觉性又是从哪里来的?

举个司空见惯的例子,大多数人每天都会去工作,有的人是发自内心地想去干这份工作,有的人则是迫于现实压力不得不去混些收入而已。

前者,他们自己认为这份工作给他们带来了自我价值和自我利益的满足;

后者,他们自己认为这份工作只是为了养家糊口,满足当下自我利益而已,只是因为缺失了自我价值归属,所以“工作”并不能给他们带来梦寐以求的精神愉悦。

决定这种差异的,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发自内心真实选择的力量使然。

事实上,想想我们过往的经历,便能深切地体味到什么是“自觉”以及“自觉的力量”。

比如,当你爱上一个人时,你所为之付出的一切均源于心甘情愿的“自觉”。

而且,爱得越深,你“自觉”的程度就越高。

一个人的自觉性,正是发端于心,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自觉自愿、心甘情愿选择和行动的程度。

换个角度来讲,自觉就是最高级的自律。

孩子自觉与否正是他们内在心理能量的体现,是他们发自内心真实选择的力量使然

决定这一力量的,绝非催促、逼迫、严加管教甚至暴力解决就能实现,而是每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与“利己责任”——

自觉性=自我效能感×利己责任。

简单来说,“自我效能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做什么以及所产生的预期结果所抱有的信念。

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是在与环境、与自我的互动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心理能量,是一个人信心的源头。

比如,在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没能把事情做好而被父母唠叨、指责,甚至打骂,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就会降低;反之,无论孩子是否完成好了每一件事情,得到的都是肯定、鼓励和支持,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就会不断攀升。

继而,他们对自我的信念之根就会在自己的精神家园越扎越深。

“利己责任”是包括孩子在内的每一个人结合自我需要、习惯、兴趣、荣誉、环境关系等等因素,趋利避害追求自身利益的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利己”并非是有些人所理解的“自私自利”或是“利己主义”,而是与个人“责权”相挂钩的“利己”形式,“责权”是前提。

但是,因为孩子的思维认知局限,一般情况下孩子并不会清楚地认识到“责权利”之间的关系,所以有时他们往往会简单地从自身利益出发做出选择,这需要协助孩子制定、体验和感受规则和责任,来认识“利己”绝非“自私自利”。

在这一前提下,当孩子认为做一件事情会使自己或精神或物质上的利益获得满足时,他们就热衷于这种选择和行为,表现出全情投入和心满意足的状态。

“利己责任”与“自我效能感”一样并非一成不变,它们都是随着认知水平不断提高,而不断走向更高级的形式,都是一定发展过程和阶段的结果。

从上面这个“自觉性公式”可以看出,“自觉”是果,“自我效能感”和“利己责任”是因,有“因”才有“果”,缺失了这一过程,“自觉性”就是空中楼阁。

若想促成孩子自觉,就得循序渐进从培养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和引导孩子认识、感受到“利己责任”的价值入手,促成他们心甘情愿的行为。

以写作业为例,当我们发现孩子缺失“自觉”时,我们首先需要调整的就是我们的教养方式,将破坏和打击孩子“自我效能感”的催促、逼迫、严加管教甚至暴力解决的教养方式,变为发现、肯定、鼓励、相信和支持孩子的正向引导行为,并坚持下去,静待花开。

因为,阳光雨露就是对孩子精神家园最好的滋养。

其次,坚定地把属于孩子的事情和责任交给孩子自己,让他们体会属于自己的责任,提前讲明商定,绝不代劳,让他们自己承担后果。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时间观念,建立学习计划和找到学习技巧,鼓励孩子按计划执行完成,给予肯定和奖励,并坚持做下去。

第三,观察和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行为需要、气质习性和喜好兴趣等等,找寻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好奇点,坚定地引导、支持和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探索和总结,与他们一起探讨有所收获和进步的过程,帮助他们反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以上三点在孩子面前也仅仅属于雕虫小技,并非立竿见影,并非坚不可摧,而且它同样需要一个过程。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

父母必须活成孩子的榜样。

正如有一句话所说——你想让孩子活成什么样,你就先活成那个样,给孩子看看。

这句话并非就结果而论,而是说父母应该让孩子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自己如何努力的过程。

这种能量才是孩子最稀缺的资源,是他们耳濡目染之后最终吸收内化的精神养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父母为了孩子“自觉”,想尽用尽一切办法之后却没有结果的根源。

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讲——

孩子是父母能否做到最高级自律的最佳审判员。

讲到这里,我们又回到了一切教育的起点,即一切教育就是教育者自觉的过程。

这就是一切教育的真谛,当我们真正发现了这一规律,你还会为孩子是否自觉而发愁吗?

凯迪克金奖《灯船》:让责任照亮孩子内心,3至12岁通读 ¥40 购买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