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每天都会给我们带来惊喜:会翻身了,会坐起来了,会爬了,会自己吃饭。
每一次孩子展示出新的能力,都让我们高兴不已,忍不住夸赞孩子:
宝宝,你真棒!
宝宝,你真的太聪明了!
你会发现,每一次的夸赞,孩子的眼睛都会绽放出光彩。
没错,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是需要鼓励的。被父母肯定和鼓励的孩子,比起从来得不到父母肯定和鼓励的孩子,更加自信,也容易取得成功。
但是,表扬孩子,是一项艺术活儿。
没有技巧的夸赞和表扬,容易让孩子找不到北,也经不起挫折。
不同的表扬方法,不同的结果曾经在一个邻居家见到这样的一个情况。幼儿园放学后,邻居的女儿乐乐在练字,每次写完一个字,都会跑过来问:“妈妈,我的字写得好看吗?”
邻居看了一眼说:“哇,乐乐你真棒!”,即使乐乐的字写得歪歪扭扭写出方格了,但是邻居没有指出来。
乐乐小女孩写的字也一直没有进步。
最后邻居忍不住说:“你的字怎么写的这么难看?一直都写出格,歪歪扭扭的!”
乐乐困惑地看了看妈妈:自己一直就是这么写,刚开始妈妈说我很棒,为什么现在又说我写的不好呢?
同样的一幕在另一个邻居家上演。
燕燕放学后练字,跑过去问邻居,邻居很开心的说:“哇,燕燕居然会写这个字啦!很棒哦。不过,如果能把字写进方格里面就更好了。”燕燕很开心地按照妈妈的要求,字写得越来越工整了。
所以,父母在夸赞孩子的时候,最好能够像燕燕的妈妈一样,夸赞具体的内容,而不是简单地夸:“你真棒。”“你真聪明。”
具体而真诚的夸赞,对孩子未来的自我评价意义重大我们表扬孩子的目的,是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让孩子对自我有个清晰的认识,恰当地进行自我评价。我们对孩子的评价,往往会影响到孩子未来对自己的评价。
孩子参加数学比赛,结果得了第二名。他可能会有各种理由:我的数学一直不错,所以我可以进入了比赛。在参加比赛之前,我一直很努力地做了很多准备,可是有两道题太难了,我运气不好,刚好就拿到那套题。不过,能拿到第二名也不错了。孩子对这次的比赛进行了归因:能力、努力、运气。
心理学上对“归因”进行了这样的解释:每个人完成一件事,都会找到完成这件事的理由,这个就叫做归因。
心理学家德韦克对儿童的成绩归因很感兴趣。她发现,有的孩子把成绩好归功于能力。认为能力可以通过学习或者大量的练习获得提高。所以,即使当他们失败了,也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自己继续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这是一个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
而有的孩子把成绩好归功于运气,不认为是自己通过努力就能获得的。所以,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孩子说:“这次我考得好,是因为运气好。”,下次考的不理想时,会说自己笨,认为这是自己不能改变的,也不愿意尝试。时间长了,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所以,父母应该长期地引导孩子关注事情的过程,而非结果。
表扬孩子应该这样做
1、夸赞具体的行为过程,激发内部动机
比如,孩子画画,可以夸:“宝宝画的花很逼真呢!你看,你画了花瓣,还画了叶子和根茎。你画的时候是不是回想到我们家种的月季呀?观察得很仔细。”第二天,妈妈说让孩子继续画一条小狗,孩子十有八九会愿意画。
我们要去称赞孩子做事情的过程,而不是只看到结果。如果孩子某一件事做的不够好,也能从中发现闪光点,鼓励孩子不气馁,让孩子看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不足的地方继续弥补,这样孩子才能获得不断的进步。
2、夸赞努力的,而不是聪明的
比如,孩子期末考试得了满分,我们可以表扬他:“你这次考得很不错。因为你之前做了很多复习,考试的时候也细心,一些平常你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这回都认真做正确了。”
帮助孩子把好的结果归因于孩子自己的努力、细心,充分的准备,知道这些因素是可控的。长期引导,让孩子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这对孩子以后很有帮助。如果孩子某一次考的不好,他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不够仔细,而不是归因于自己不聪明,运气不好等这类不可控的因素。
写在最后
父母表扬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认知,知道哪些因素可控,自己努力认真即可达到目的,从内心生长出力量。而不是一直需要依靠外界的夸奖,才能取得好成绩。通过引导孩子具备成长型思维,正视成长过程中的失败和进步,能够让孩子更好地面对今后的人生。
称赞有方,给孩子更多的爱与真诚,让孩子明白成败只是结果,在过程中的付出和得到的体会,才是更重要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