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璐:对儿子我永远都不会说一个不字;普通人做不到也不用勉强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1
"01

前些天,秦海璐在一次访谈里分享了她的育儿理念。

她说,她对自己的儿子,永远没有说一个“不”字。

然后又解释道,比如孩子要去摸电源开关,她会告诉孩子:

“那个有电,如果你碰到他,手伸到里面会有一个大火球,然后你可能就会被电死,妈妈就再也见不到你了,那你还要不要去摸?”

主持人表示对秦海璐的育儿理念很佩服,然后接着问,是因为小时候父母对你说了太多的不,你才会有了现在的想法吗?

秦海璐回答说:“不是,是因为我自己现在非常清楚,能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身边从来没有人跟我说不可以。”

言下之意,正是因为没有人在身旁否定自己,所以今天自己才能飞得这么高。

是不是听起来就让人身不由己地想鼓掌?

这一段访谈,不知道又要引起多少对孩子说过“不”的宝妈开始焦虑。

其实,如果你达不到这个标准也不用焦虑。从逻辑上看,秦海璐前后两段话的论证是有问题的。

不许孩子摸电门和不许孩子去追梦,虽说语句中都带有“不”字,但那完全是两码事。

一个是生活中的常识,很容易判断对错;另一个涉及到对孩子潜能的判断,这时家长确实不能轻易否定孩子的价值。

也就是说,你对孩子说“不可以摸电门”这肯定是对的;但如果你对孩子说“不可以去拍电影,你不是那块料”那就不合适了。

像秦海璐一样完全做到不说“不”,可能在更大概率上避免影响孩子的自信,但我们普通人即便说过“不”,也不用太焦虑。

02

在育儿理念中,另一种不支持家长对孩子说“不”的原因出自“白熊效应”。

白熊效应又称反弹效应,源自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的一个实验。实验中魏格纳要求,参试者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人们的头脑中反而会很快出现一只白熊的形象。

白熊效应的一个常见影响是人们越想忘记,就越忘不掉。

其背后的原理是,当我们刻意想要转移注意力时,大脑会开始“刻意”地去监视你到底有没有把这个注意力转移,因此会监视你是否还在想不该想的事情。

由此形成了一个悖论,造成我们没法从根本上放弃对事情的关注。

正是因为这个特点,有些人认为,越是不让孩子做什么,反而会导致孩子去做什么。

我觉得这其中也有一定的问题。白熊效应只是让人无法忘记,但却不会为做那件事情提供更多的心理动机。

还拿摸电门举例,孩子想要摸电门是出于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如果对孩子说“不许摸电门”,按照白熊效应,他确实可能不会忘记电闸这件事,但却看不出哪里会增加他对电门的好奇。

而且,从实际生活中看,如果从源头上把好奇降低,你告诉孩子不要摸,他就真的不会摸。

比如现在正是秋高气爽,由于衣服的摩擦,当两个人接触时经常会被静电打到,当孩子体会到被电击的感觉时,他就会对电这一抽象的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不再对电闸好奇。即使他忘不掉电闸这个物品,也不会再想去做这件事。

所以,如果你越禁止什么,孩子越要去做什么,往往应该更加关注他是否因为逆反、好奇、争取独立意识、证明自己的能力等等这些背后真正的动力因素。

白熊效应肯定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正如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强调避免说不,不如撤掉背后的动力机制。

而且从本质上说,白熊效应讲的是大脑没法控制自己不去想,可没说大脑没法控制自己不去做。所以,这种效应更多的只是能够影响到比较小的孩子,会随着孩子自制力的发展而降低。

03

“不”这个字不可能完全在教育中消失。美国儿科学会会员威廉·西尔斯在《西尔斯橙色亲子课》中提出,“一种伪正面的教育方式偷偷混进了畅销书和杂志中,他们建议父母为了让孩子保持积极,不要用否定的词汇。”

这是不切实际的,因为真实的世界到处充满了“行”和“不行”,当碰到重大的事情,所有孩子都需要学会接受“不行”。

正面管教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所有问题都采用正面教育就有些矫枉过正。

如果面对一个咬人的小男孩,把简单的“不要咬”换成听上去更加正面的“牙齿是用来吃饭的”这既勉强又别扭,而且显得很不严肃。

另外,我觉得长此以往,孩子也必然会感受到这种懦弱的正面教育很虚伪。

比如:

孩子问你:“我可以去朋友家玩吗?”

你不回答他:“不行,你不能去。”

而是说:“晚上你还有英语补习课。”

不知道大家对这两种回答是什么感觉。换做是我,我肯定更愿意被直接告知,而不是家长看起来也很为难,其实心里就是不想让我去。

04

当然,可以说不,不等于什么事情都要一味地说不。频繁粗暴地说不,容易让孩子产生被权力压迫的感觉,而不再思考事情本身是否合理。

因此,在你想要对孩子说不时,也要做到下面这2件事情:

一是倾听孩子的观点。

只有赢得孩子的尊重,孩子才会采纳你的意见。只有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发泄出自己的情绪,他们才有可能听取你的意见。

因此,对孩子说不之前,必须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对于孩子来说,获得你的理解,比同意或者是不同意他们的要求更加重要。

比如,你在要求孩子不许摸电门之前,仔细听听他们对电的想法,然后告诉他们你对电的理解以及后果,这会让说“不”效果更好。

二是给出积极的替代方案。

对于小孩子来说,说完“不”之后,最好在孩子抗议之前,给出一个可以接受的替代方案。

比如不可以摸电门,我们可以来玩一个静电的游戏;不可以玩锋利的刀,可以体会一下那些铲子的感觉。

说不的原则是根据孩子的年龄来保护他们的安全,不能因此而伤害了他们的好奇心。

在生活中完全做到不说“不”,恐怕我们普通人都做不到。

在涉及安全和社会规则方面,明确告诉孩子哪些行为不可以,更直接有效。

而涉及到发展孩子能力的领域,审慎地说“不”才有必要。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