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小欢喜》中的教育误区:别再把这些无稽之谈当教育圣经了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近期《小欢喜》热播,里面三个备战高考的家庭有着不同的背景,却都在为孩子的成绩焦虑,无论是从父母的角度还是从孩子的角度,很多看剧的人都从找到了自己,甚至有人直呼:”这就是我妈啊!“

单亲家庭中,妈妈宋倩把所有的期望都压在女儿身上,为了让女儿一心学习扼杀她的兴趣爱好,还美其名曰”为了你的前途着想“。

中产家庭中,儿子方一凡成绩差到上不了大学,偏偏身边还有个年段前十的表弟来对比,恨铁不成钢的妈妈童文洁暴脾气一上来总得爸爸方圆来圆场。

官员家庭中,父母季胜利、刘静长年没有陪在儿子季杨杨身边,为了高考特意回来管教叛逆的儿子,“空降”必然引发亲子矛盾。

在管教孩子这件事上,父母很喜欢参考成功人士的言论,比如一位培养出三名哈佛孩子的母亲出了书,恐怕很快就会被望子成龙的家长抢购一空。

如果这位成功母亲在书中写:“我从来不让孩子看电视,所以成绩一直很好。”或者“我只允许孩子与成绩好的朋友交往,所以孩子成绩一直在进步。”之类的话,父母多半会奉为圣旨,严格在自己孩子身上执行。

事实上,我父母就是这么干的,上学的时候他们为了不让我看电视,把家里天线都拔了,有几年只能看中央台;带回家的朋友,他们都要旁敲侧击问问成绩和家庭,如果他们感觉这个人有问题,就会要求我少与其来往。

但是我认识天天看电视还次次考第一的学霸,也认识每天跟在学霸旁边问问题,成绩却从不见长进的同学,所以我内心很怀疑这些做法的正确性。

如果到了我自己要开始教育小孩的时刻,还依然盲目地按照成功人士的经验,能让我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长吗?

前两天我分析“姐弟恋是不是会注定失败”时,用到了《原因与结果的经济学》中的极简因果推理法。回顾可戳:姐弟恋注定会失败吗?我用经济学的权威推理法算出了答案……

正好这本《原因与结果的经济学》的作者之一中室牧子,是位日本教育经济学家,所以她在水中列举的因果推理实验,大部分都与社会上比较流行的教育论点相关,其中正好包括《小欢喜》中引起家长焦虑的这些疑问:

“你不好好学习,以后只能去捡破烂”是正确的教育方法吗?看电视玩电脑,一定会导致成绩下降吗?跟学霸做朋友,孩子的成绩就会更好吗?大学上的越好,将来的收入就一定越高吗?

你可能会说,科学家太无聊了才会拿这些问题来做实验吧?我不让孩子看电视总没有坏处啊。

这话可不能说的太早,我们采取任何行动都得花费精力和时间,偏信看似有理的“无稽之谈”而盲目地强制孩子,不但会把自己搞的精疲力尽,还会导致孩子的怨恨,如果这样做了以后还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岂不是得不偿失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经济学家验证某个结论正不正确使用的方法:

《原因与结果的经济学》中提出,假如要证明事件A必然导致事件B,除了排除其他变量的影响以外,必须要有跟“反事实”的对比才能成立。

拿看电视会导致成绩变差这件事来说,必须用时光机回到看电视之前,得到完全不让孩子看电视以后成绩提高的“反事实”,才能证明看电视必然会导致成绩变差。

但是现实中并没有时光机,所以科学家们想出了很多方法,总体方式都是拿尽量条件相同的对照组来代替“反事实”。

比如说找两个所有条件都差不多(尤其是成绩)的孩子,在同样的时间内,让一个孩子看电视,另一个孩子不许看电视,观察最后的成绩变化,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是可信的。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书中运用科学论证的结果是否与社会经验的结论一致吧。

(放心,所有例子里都没有令人费解的公式或者理论,不用担心看不下去。)

1、 “你不好好学习,以后只能去捡破烂”是正确的教育方法吗?

《小欢喜》中,童文洁总是为方一凡的考试成绩焦虑,总是对他说,必须考上大学,不然未来就完蛋了。两人也多次为考试成绩吵架。

这是很多家长都很喜欢用的一种教育方式,在美国被称为”恐吓从善“(scared straight),常见到有父母指着路边捡破烂的乞丐对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以后只能去捡破烂“之类的话,也是这种教育方式。

”恐吓从善“之所以在美国变成一种常用的教育方式,源于电视曾经报道过一个青年团伙接受这种教育以后不再犯罪的事例,从此就在家长心中形成了认知:恐吓教育可以让年轻人听话。

但是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却令人震惊。他们把一些相似的年轻人随机分成了两组,对一组进行“恐吓教育”,而另外一组则完全避免“恐吓教育”,结果在他们成年后调查发现:接受“恐吓教育”的那组在后来的人生中涉足犯罪的概率更高。

我表弟小时候特别调皮,为了让他能听话,每次家人都会威胁他说:”你再不听话,就会被警察捉走关起来!“久而久之,表弟一看到警察就很害怕,甚至有次跟我们走丢了也不敢去找警察求救,觉得警察叔叔会把他抓去牢里。

这样的教育方式,反而会让孩子处于更危险的境地。

2、看电视玩电脑,一定会导致成绩下降吗?

《小欢喜》中,宋倩发现乔英子旷课在爸爸家玩乐高后大发雷霆,还阻止过乔英子去天文馆演讲,认为这些爱好会影响她的学习成绩。

到底是“因为看电视,所以成绩下降”还是只是“学习能力低下的孩子看电视时间更长”呢?

1948年至1952年美国对新电视台的执照许可实行了长达4年的冻结令,这正好导致了同一时期本来就有电视台的地区有节目可看,而其他地区完全看不上电视,形成了天然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斯坦福大学的马修·根茨科等人分析了两个地区学生4年前和4年后的成绩差,发现有电视看的地区竟然总体学习成绩更好!

更深入的研究发现,看不看电视对于有钱参加其他活动的富裕家庭来说,没有对成绩产生影响,而贫穷家庭中,有电视看的孩子比没电视看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

所以电视在一定程度上反而能帮助孩子提高见识,从而对成绩有所帮助。

家长们也不要视各种娱乐项目如蛇蝎了,我们在工作的时候都知道劳逸结合才能得到更高的效率,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不更应该如此吗?

3、跟学霸做朋友,孩子的成绩就会更好吗?

《小欢喜》中,方一凡与学霸表弟磊儿同住,妈妈童文洁也常表示希望磊儿带带方一凡。

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们也都认定跟学习好的孩子一起玩就会有好的影响。

但是究竟是“因为和学霸做朋友,所以学习能力会提高”还是只是“学习能力强的孩子更愿意与学霸做朋友”呢?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选择了美国三所需要考试才能入学的精英高中,将正好通过合格线考入的学生划为实验组,将考了这些学校但是仅差一两分没过线从而去了普通高中的学生划为对照组,对他们高中三年后的成绩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实验组中的人成绩并没有比对照组的成绩更好。

按照家长的逻辑,实验组中的学生身边全部都是比他们成绩好的人,相当于跟学霸做朋友了,可是成绩却并没有比去了普通高中的人更好,这说明就算有学霸同窗,并不是孩子进步的必然条件。

所以说,家长们不要过分期待朋友对孩子的影响,自然也不用担心交成绩差的朋友就一定会影响到孩子。成绩好不好,主要还是得靠孩子自己的实力。

再说了,做朋友本来就是基于共同的爱好才能实现,盲目地叫孩子去“交朋友”,这朋友就一定能交上吗?将心比心一下,对家长自己来说都有合得来和合不来的人呢。

4、大学上的越好,将来的收入就一定越高吗?

《小欢喜》中,宋倩非要在乔英子的愿望气球上写“考700分上清华北大”,拒绝英子有其他任何的选择。

高考固然很重要,但是分数就代表一切吗?

究竟是“因为去了分数高的大学,所以收入更高”还是只是“会有高收入的人选择了分数高的大学”呢?

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针对这一疑问进行了实验。

先说明一下,美国的大学不是只看高考成绩,而是会综合考虑高中成绩、教师推荐信等因素进行选拔。报考学校时可以选择多个,所以经常有同一个学生被好几所学校录取的情况。

他们采用每位考生“考上的大学和未考上的大学”进行了匹配。例如有两位考生都考上了A大学和B大学,但是没有考上C大学。因为他们的录取结果相同,可以判断他们的综合成绩是相近的,两人中一人选择上A大学,一人选择上B大学。但是A大学和B大学的排名远高于B大学。这样的两人就可以拿来做对照组。

研究人员收集了他们毕业后就业的工资情况,结果发现每组中两个人毕业几年的工资水平都没有太大差别。

这就说明了就读的学校分数高不高,对孩子未来的收入甚至前途没有直接影响。

孩子未来在社会上能不能吃得开,起主要原因的应该还是孩子的应变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等,光凭一张满分成绩单并不能让社会待见,想想你的上司们,难道都比你的学历高吗?

而且《小欢喜》中就有一个很好的反例,方圆父母担心方一凡考艺考没前途的时候,方圆就自嘲:“我是考上了政法大学,那现在还不是照样没工作吗?”

综上所述,在学习成绩的问题上,家长们还是不要盲目听信个人经验谈,而是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教育方式。

我相信单纯的考试成绩和未来过得好不好绝对没有必然联系,高考压力已经很大,就不要再给孩子施加其他无谓的压力了。

毕竟我身边就有家境相同,成绩不好却成了老板的同学和考上985研究生也还是在企业拿死工资的同学。

对于孩子的漫长一生来说,需要看考试成绩的时间其实只占人生的八分之一,但是至少有二分之一的人生要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如何让孩子在社会上具有竞争力绝对远比考试成绩高来得重要。

最后,我想用李萌老师在剧中讲的话来做结尾:

“只有帮助孩子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真正开启他们的精彩人生。”

作者介绍:南栀夫人,新媒体从业者,业余读书人,努力做到一知不半解。欢迎关注~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