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久没有和孩子好好说话?孩子也有自尊心,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说到沟通,我曾经有一个深深的误解,认为沟通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双方的观点达到一致。曾经也看过很多关于和孩子有效沟通的书籍,书籍中讲到的一些道理我都懂。但尤其是在家庭中发生分歧的时候,或者是孩子不听话时,情绪一下子就控制不住。尤其是面对三四岁的孩子,他们任性但又有主见,这种沟通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当然孩子们也在复制着大人的一些行为模式,在幼儿园很难和小朋友相处。

沟通最终的目的并不是"求同"

这种关于沟通的概念大多数存在很多的误区,比如在雨天的时候,自己的孩子坚持要穿凉鞋出门,但是家长会用各种套路说服孩子们穿雨鞋。虽然孩子们同意了这个决定,但是在每次下雨天出门的时候,他们仍然会要求穿自己喜欢的凉鞋。这种说服的方式和次数多了之后,也逐渐意识到其中的一个问题所在,这并非是一种真正的沟通,而是要让孩子必须服从自己的意见才算是完整。

大家要知道的是,沟通与管教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果孩子犯了较为明显的错误就需要进行及时的纠正,但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中,作为家长,仅仅只是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至于孩子是否能够愿意去接受,那是另外的一种选择。

所以在后来下雨天,我不再要求孩子穿雨鞋,当他真正的选择自己喜爱的凉鞋出门时,当感觉脚丫因为湿漉漉而变得极其不舒服时,自然会要求自己换鞋子。所以说一个真正的沟通是很难达成一致的,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在向中间不断的靠拢。所以在沟通之前一定要先教会孩子学会独立,让他们坚持属于自己应有的观念,并且要为这样的坚持负责相应的责任。

不试图占有控制的意愿

前几天和孩子一起去图书馆,里面有一个两岁的小男孩,说什么也不愿意坐下来安静的听故事,他的妈妈开始把他抱进教室,结果他又飞快的跑了出去。在这整个过程中,孩子的妈妈一直都在劝说他不要哭泣,过了一会儿又用各种转移的教育方式,并且手指着窗外告诉他:"你看窗外有一个飞机",趁着孩子注意力分散的时候,又快速的把他进了图书馆。

小男孩最终的情绪开始爆发了,一边在地上撒泼,一边手指着教室门外的推车。原来孩子只是想要就是外面的那个推车玩具。如果说当时作为孩子的母亲能够静下心来,去问问孩子为什么哭,整个问题也就会很快的解决了,也就不会有像后来孩子崩溃的情绪。

虽然作为家长的我们,每天都会和孩子进行语言上的沟通,但我们真正做到了认真的倾听吗?大多数时候孩子的哭泣只是一种表达,大人往往会用属于自己的关切方式来盖过了属于孩子的声音。只是为了让孩子不哭泣,就通过各种方法堵住他们想要表达的情绪。这并不能够称得上是沟通,实质上是想要用沟通的方式来控制他们,只有让孩子们觉得父母是在认真的倾听,这样的沟通才会显得有价值。

尽量多讲一些事实,而不是自己的观念

在西方国家,很多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事实和观点的区别所在,不仅仅是为了要让孩子们有一个较清晰的逻辑,也是为了一个有效的沟通做基础。一个低效率的沟通往往是两个人在不停的强调自己的观点,但是最终导致谁也说服不了对方。

所以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从事实出发,多描述一些客观的事实,少做一些批判,更不要去攻击孩子本身。他们会从大人这些事实的陈述中找到一定的道理,然后学会让自己心平气和。

在暑假和孩子去参加辅导班,他和另外一个孩子把班级里的玩具箱掀翻在地上,对于他,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玩的游戏。但是我却并不这样认为,想着要在第一时间去制止他。但是旁边的老师,上前对我眨了眨眼睛,上前一步对孩子说:"你看,把箱子里的玩具弄得到处都是,其他的小朋友走路是很容易被绊倒的,我们现在一次只拿一个玩具,其他的玩具收拾起来放好,好吗。"仅仅只是简单的一句话,通过事实的陈述,不给孩子随意的贴标签,两个孩子自然会很乖的收拾散落一地的玩具。

其实现在在我们家庭的教育中,最大的矛盾就是权力。比如最常见的婆媳之间以及父子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分歧,常常会因为谁说了算,这个问题上而争论不休。而这样的一个观点,也让我们在和孩子相处时,不自觉的表现出一种高高在上的架子。总是会以我们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孩子。

所以有些事情看着是在和孩子们进行沟通,实则上在通过自己的威严告诉孩子,"这件事情你必须得听我的"。其实在生活中,想要更好的去爱护孩子,就应该先从好好说话做起,孩子们现在本来就很弱小,当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在与家长和长辈之间的互动中,始终处于一个弱势的状态,会不自觉的想要保护自己,从而关闭和父母们交流的大门。

沟通既是一种能力的表现,它可以通过父母和家人之间的言传身教以及相互理解和包容这样的一个家庭氛围,来让孩子们感觉到这种爱的传递。所以在家中无论是大人之间的沟通或者是与孩子之间的交流,都始终应该要把爱放在第一位沟通的目的,最主要的是来交换彼此之间的观点,而非一定要争个输赢。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