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最近一家三口闲聊时,不知为什么忽然想到在孩子成长的经历中,好像从来没有向我们说过“对不起”。
我连忙向孩子求证,得到的答复是——
“爸爸妈妈你从来没有要求过我认错和道歉。”
这个发现让哈夫内心里面一阵子窃喜与庆幸,因为我感觉到自己这个纯粹下意识的做法却在无意识当中保护住了孩子健康的自尊、自信与自我选择的能力。
每个人在他需要作决定时,一定是按照自己认为最合适、最有利和最可控的方向进行选择的,也就是说每一个行为后面一定有它正向的动机。
这个动机如果能够同时照顾周围人群的利益、符合法律道德标准、符合一般行为规范的话,那么在大家的眼中,就是“对”的——是“好事”。
而另一方面,如果这个动机仅仅只照顾了自己,却没有顾及甚至是伤害到其他人的话,这件事情就做“错”了。
出于自己的责任,家长和老师会想方设法从小处开始纠正——“小时偷针大来偷金”、“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等等话语不绝于耳。
一轮苦口婆心说教讲理之下,事情往往会以孩子自觉或不自觉的道歉与悔悟而告终。
(图片来源网络)
如果带着更多觉察来看,也许我们更能够看到孩子的行为之所以会引发父母老师的批评和制止,往往是由于孩子这些“所作所为”跟我们内心的标准或者说价值观是不一致的。
也就是说我们一直强调的是自己认为的对和错,而且习惯性告诉孩子他错了,但却无法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告诉他为什么这是错的。
因为很有可能我们自己其实也不知道这样做为什么是错的。
一旦孩子跟我们理论,我们也只能大声地跟孩子说:“做错了还辩驳”......
直到孩子道歉了,才能让我们内心的冲突和矛盾有所缓解,父母、老师和孩子彼此都松了一口气,因为大家都找到了下楼的台阶。
这时候的“道歉”可以说是一个标志——代表了事件的告一段落。
如果深入地看,道歉更象是一面旗帜,其后面的潜台词就是——我赢了,而你输了。
在大部分时间里,道歉还成为了一个“工具”,父母用这个工具让孩子屈服,而孩子同样在运用这个工具,因为他们会发现一旦父母发飙,自己只需要说“对不起”就能逃过被惩罚的遭遇。
(图片来源网络)
孩子的“犯错”有其正向动机,父母与老师要求孩子道歉认错当然有其正向积极的一面,这里面包含的是对孩子深深的爱与责任!
只是父母的正向动机一直被强调着,但孩子的正向动机却往往会被我们忽略甚至否定。
如此下来年复一年,孩子健康的自尊体系自然不容易形成,显现出来的就是自信心与选择能力上的不足或过度。
没有歉意之下的“对不起”,只能说是流于形式和逃避责备。
这只能让孩子觉得只要“对不起”就能得到原谅从而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道歉因此成为了孩子的一面“免死金牌”。
正因如此,如何面对孩子“犯错”,完全可以成为每个家长必修的功课。
(图片来源网络)
记得我家孩子高二时,曾因在学校犯错而被年级通报批评。
哈夫当时完全没有跟他讲什么大道理分析什么原因,更没有责令改正,而是同理、同心,接纳、认同。
我坐下来弯下腰,认真地倾听处于严重挫败和愧疚之下孩子的心声,直到最后才问了孩子一句:
“从这件事情里,你学到了什么?”
孩子的回答让我吃惊。
他说他感到了自责与后悔,学会了自我管理、学会了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学会了感恩老师感恩同学、学会了将问题转化为成长的阶梯。
最后他还说,要向老师和同学们道歉......
(图片来源网络)
大河小溪走弯路是为了因势利导投奔大海,人走弯路的目的是为了翻越更高更险的山峰。
每一次的弯路可以说都是每个人宝贵的人生经历,人与其他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人更懂得将经历通过学习、思考与总结最后成为自己的经验。
正是无数的经历与经验的累积成就了当下的自己。
人不会因为犯错而道歉,只会因为认识到错了才说对不起。
孩子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事情,会比别人更加后悔、焦急和恐惧。
如果真的有歉意,他们自然会道歉,只是可能需要一点时间先处理好自己的心情。
如果父母没有能力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逼他道歉,只是在逼迫孩子学会心口不一,学会说谎骗人。
因此,我们与其要孩子马上认错和道歉,倒不如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如何才能协助孩子从事情中学会什么,改变什么!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分享——
请把犯错的权利还给孩子,同时请把道歉的过程赋予他们。
感恩,感谢!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均为原创,仅代表导师个人观点,请自行评估是否恰当与适合。传播及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与本公众号和导师无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