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两个磨蹭的小孩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孩子磨蹭,对我来说是天天都有的事情。我从一开始的火冒三丈到现在的坦然面对,中间经历了多次的战斗,每次,我都成功的败下阵来,结果大多都是:孩子依旧磨磨蹭蹭,外加两张怒气冲冲的脸。现在,我放弃催促教训她了,我决定还是跟随她的脚步,再适当的调整下我的心理和做法,然后,我却有了一些收获。

下面通过四件事情来讲讲。

第一件:

女儿四岁的时候参加了她们舞蹈学校《睡美人》芭蕾舞剧的演出,在其中的一支舞蹈里面和小朋友一起跳舞。后来学校老师发来了这个节目的整个视频,从此,她每天都要看一遍这个长达一小时的视频。前三个月,每天晚上都要看,直至熟悉并记住了很多台词后,隔一两天还会看。

在这段时间里,她早上起床后吃饭就显得非常的古怪。要么手里拿着早餐,胳膊在优美的舞来舞去;要么就吃一会,再发会呆,然后突然问我:“妈妈,为什么女巫要让小公主死去?她为什么欺负小公主?”

好吧,整个早餐,面包加牛奶,她吃了整整半个小时。时间很紧张,我还得等着送她去学校呢,我急切的催促她快点。

我们好不容易出了门,她下楼梯又开始走一字脚,慢慢悠悠,五层楼梯下了有将近五分钟。

我郁闷的对她说:你能不能专心点,我们要迟到了?

她虎着脸不说话。

我停顿了一会问她,你能告诉妈妈,吃饭的时候你大脑里在想什么吗?

她抬起头看看我,然后说:我的脑子里全都是小公主,她在跳舞,还有紫丁花仙女她们(全都是《睡美人》里面的角色)。

好吧,我觉得我有些屈服了。或许,这是另一种专注吧。

内心世界特别丰富的孩子,有时候会沉浸在她看到或者经历过的世界里,她专注的陶醉着、思考着,不放过任时间和地点,她时时刻刻在消化、吸收、创造。家长此时说话,她可能根本就听不见。

调整:

如果我不能控制她吃饭的时间,那我就早早做准备吧。我开始尽量保证她早点睡觉,早上把起床时间提前,这样早上时间充裕了一些,我再也不火急火燎的催她了。持续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没有了我的啰嗦,她似乎少了一些对抗情绪,反而有时候能稍快一点。

另外一个我们正在配合使用的办法是:及时鼓励。如果我们某天再稍微快点,就可以走的比前一天早些,我就会提醒她:宝贝,如果你提高效率,我们今天到学校就比昨天早一些。当到学校早一些的时候,我就会和她一边击掌一边说:哈哈,我们赢了!

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能在8.10开开心心的准时出门。

第二件:

女儿早上去幼儿园第一件事情是洗手。但是每次她洗手能洗5分钟左右,眼看着别的比她来的晚的小孩早都洗完了手去教室了,我心里暗自有点抱怨:怎么这么慢?

有一天,我们去的晚了,她洗手又十分慢,我实在忍不住就问她:为什么你洗手这么慢呢?

女儿说:因为洗手要按照老师教的动作洗啊,我要边想边洗才能完成。她边说边有条不紊的慢慢给我演示了一遍。

嗯,我耐心的看完了。

然后,我说:老师教的真好,这样洗的很干净,你演示的也非常有条理,以后你洗手,妈妈尽量不催你了。

调整:

她在用心思努力做到老师教给她的东西,她想做的正确、完美。或许,我应该尽可能给她时间。后来,再遇到她按照自己的顺序慢慢做事情时,我尽量做到不催促她,只是提醒她一次,我感觉到她也会尽量快一点。

第三件:

晚上,到洗漱时间了,女儿有时候就利利索索的去洗漱了,有时候会磨磨蹭蹭的。后来,我试着找了下规律,发现:睡觉前她一定要完成看电视,玩游戏,吃水果,喝牛奶,看书之后,才会去洗漱。有时候完成的内容会有变化,我在晚上吃饭前一般会和她确认好,接下来要做哪些事情,如果太多,我会要求她自己调整删减下。自此,形成了规律,她晚上磨蹭的情况大大改变了。

调整:

协助孩子制定属于她的时间安排,然后尽量遵守她的时间安排,养成习惯,能省去不少麻烦。

第四件:

一天,我抱20个月的儿子去接姐姐,出了门,要下楼梯时,他非要从我的怀里往下溜。

我对他说,乖乖别动,我们快点去接姐姐。

儿子开始哭闹,我把他放了下来。

他开始自己下楼梯,手扶护栏,两只小脚交替下楼。

我心里着急,喊着,快点快点,别走了,妈妈抱。

儿子哼哼两声,朝我挥挥手,依然继续下楼梯。他顺利的走到了4楼、3楼。

这时,我忽然意识到了什么,于是,我放弃了催促他。

然后他下到了2楼、1楼。然后,他脸上笑开了花,小手开始给自己啪啪啪的鼓掌。

那一刻,我被他感染了。

调整:

一岁多的小人,他还不能快速的下楼梯,但是他抓紧一切时间,争取一切机会在练习。练习,当然快不了,需要慢慢来,慢慢来。看着孩子满满的成就感,那一刻,我觉得我应该给他这个时间。后来,我再带他去接姐姐,尽量会早五分钟出门。

事情讲完了,相信大家读完,心中一定会有自己孩子磨蹭的画面,可能还会试着去找找原因。有时候,找到了原因,也就找到了答案。

最后,想和大家说的是:如果哪天孩子很磨蹭,碰巧你那天心情不错,又有时间,那么请你尝试下放慢脚步,跟随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一看,想一想,问一问。或许,你会有不同的收获。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