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基益生菌,改善食物不耐受,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症状,效果好,三甲医院专家推荐。 关注微信公众号:”攀基生物“

过敏原标准化

购买攀基益生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攀基生物

过敏菌 >
过敏相关知识 > 过敏原标准化

自从1911Noon第一次开始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llergen specific immunotherapy, AIT),就面临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过敏原才能保证每次治疗的一致性?这就要求过敏原标准化(standardization),但时至今日,过敏原标准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尽管从一开始人们就想知道过敏原提取物(extract)的组成及主要组分,但当时的技术尚无能为力,产品通常采用萃取的参数,也就每毫升溶液含多少毫克过敏原原料(即mg/ml)。Noon本人就将用蒸馏水提取过敏原,经过滤、煮沸10分钟,将1µg/ml的稀释液定义为一个Noon单位(Noon unit),这大概就是第一个标准化的过敏原产品。


发现过敏原是蛋白质后,Noon的萃取方法也被做了相应的改良,将蒸馏水换成了生理盐水,并加入苯酚用来防腐。既然知道过敏原是蛋白质,新的“标准”随之出现了,那就是氮含量,即蛋白质氮单位(protein nitrogen unit, PUN),1 PNU=10 ng蛋白质氮。对过敏原这种复杂的生化混合物,用PUN表示显然还是远远不够的,尽管如此,当时的研究者还是试图比较PUN单位和Noon单位之间的比例关系。


1922年,Coca提出用缓冲溶液(buffering solution)萃取过敏原,以其名字命名的Coca’s缓冲溶液在过敏原提取中被广泛使用。此后,研究者开始用硫酸铵沉淀萃取液分离过敏原,并认识到温度、蛋白质降解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甚至也注意到来此不同草花粉的过敏原有交叉反应(cross-reactivity)。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过敏原提取和标准化没有更多的进展。


1952Augstin第一次提出过敏原都是分子量大于10,000 Da的蛋白质,但Frankland分别用全提取物(full extract)和经超滤后蛋白质分子大于10,000Da的提取物分别用于临床试验,结果并没有显著差异。在1960年代许多化学家开始从过敏原粗提取物中分离纯化活性过敏原分子,他们从所有已知的过敏原提取物中都能找到一种或多种过敏原分子,这些分子在皮肤试验中具有过敏原活性,而且更重要的是过敏原分子的确认使得研究开始走向定量quantitative)。


1966年,IshizakasJohanssonBennich发现了IgE抗体(immunoglobulin E),之后放射免疫吸附法(radioallergosorbent, RAST)的出现,使体外检测过敏原特异性IgE成为可能,更为重要的是RAST抑制试验被用来检测过敏原活性(potency),并被作为过敏原标准化的重要指标。RAST抑制试验出现之前,研究者只能采用皮肤试验来研究过敏原的活性。


同一时期,体外免疫电泳(in vitro immuneelectrophoresis)开始被用于过敏原的研究,1972Lowenstein提出新的方法交叉放射免疫电泳(crossed radio immunoelectrophoresis, CRIE),可以用来判断单个患者血清IgE和提取物中哪种过敏原反应,CRIE不仅揭示了提取物中过敏原的组成,也可以判断哪些是主要过敏原(major allergen)。


随着新的技术手段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单一过敏原分子被纯化出来,并给出了五花八门的名字,为了统一命名,WHO/IUIS过敏原命名委员会规定用过敏原拉丁文中的属名前三个字母,种名的第一个字母来命名过敏原,比如屋尘螨(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过敏原可以命名为Der p,并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过敏原被发现的先后顺序,如Der p 1。今天已经有1000多种的过敏原被命名(www.allergen.org)。


1970-1980期间,过敏原标准化成为热门话题,许多过敏学会开始研究过敏原标准化,其中北欧国家采用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 SPT)和RAST抑制试验来测定过敏原提取物的活性,用定量免疫电泳来检测主要过敏原的浓度,用CRIE等定性检测过敏原的组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标准化体系。


1980IUIS/WHO过敏原标准委员会同意采用包括过敏原活性、组成、及主要过敏原含量的标准化体系,该委员会开始着手生产过敏原国际标准品(international standards, IS),经过6年的努力,共生产出8种不同过敏原的标准品。不同国家、不同企业的过敏原提取物均可以和IS比较,并给出国际单位(international units, IU)。不幸的是因为美国不接受WHO的标准,该IS标准品从来没真正意义上被使用过,美国坚持用皮肤试验作为标准化的首要(primary)方法。


随着技术的进步,1985年以后不管是生产纯化的过敏原还是重组的(rencombinant)过敏原都越来越容易,特别是X光衍射照相技术(X-ray crystallography)和核磁共振技术(NMR technology)的出现,使研究蛋白质三维立体结构成为可能。人们开始注意到以前的过敏原标准化基于皮肤反应而不是临床疗效。之后,一系列的临床研究开始用主要过敏原含量作为标准,这些结果促使1998WHO意见书(position paper)指出有效的AIT主要过敏原每年的维持剂量必须达到50-200微克。欧洲1999年开始了新的过敏原标准项目(CREATE Project),该项目试图建立基于主要过敏原含量的标准品和标准方法,使不同企业采用相同的过敏原单位。


时至今天,不同过敏原生产企业仍采用不同的单位,这些单位之间也无法换算,除了主要过敏原含量,我们也没法直接对比不同的产品。


有关过敏原标准化的更多信息可见本公众号201832日推文

 

Reference

Bergmann K-C, Ring J (eds): History of Allergy. Chem ImmunolAllergy. Basel, Karger 2014. Vol 100, pp323-332.

Kaliner MA, Lockey RF (eds): Allergens and AllergenImmunotherapy. New York, Informa Healthcare, 2008, p47-58

Allergy 1998; 53(suppl 4):1-42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过敏菌商城 » 过敏原标准化

我们是攀基生物,我们提供攀基益生菌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