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结直肠癌(CR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由通过促进正常粘膜向腺癌转变的结肠上皮细胞(CEC)突变的积累而发展。大约5%的CRC发生在具有遗传突变的个体中。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肠道内的两种细菌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病有关。
结肠直肠癌(CRC)主要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目前在全球拥有较高的发病率,其中约有5%的结肠癌是由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遗传综合征引起的,遗传突变引发了一系列随时间发展的遗传变化,并最终促使上皮细胞变成恶性肿瘤。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基梅尔研究所(Johns Hopkins Bloomberg Kimmel Institute)领导的一项研究发现,患有遗传性结肠癌的患者体内存在两种细菌物种,这两种菌群协作促进了结直肠癌的发展,同时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也发现了相同的肠道菌群。
而在同一研究人员同时发表的第二项小鼠研究中向我们展示了这些肠道菌群是如何刺激特定的免疫反应,促进恶性肿瘤的形成。
目前这两项研究分别发表在了2月1日在Cell Host&Microbe(“Bacteroides fragilis Toxin Coordinates a Pro-carcinogenic Inflammatory Cascade via Targeting of Colonic Epithelial Cells”)和2月2日的Science上(“Patients with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harbor colonic biofilms containing tumorigenic bacteria”)。
早在之前的报道中研究人员就指出特定的肠道菌群可以侵入患有结肠癌但没有遗传性疾病倾向的患者至少一半的结肠粘液中。与大多数不能通过结肠保护性粘液层的细菌不同,侵入粘液的这些菌群能够形成粘性生物膜,紧邻在结肠上的结肠上皮细胞旁,结肠癌通常起源于结肠。
而为了进一步调查这些菌群是否会导致上皮细胞发生癌变,研究人员用泛细菌16S核糖体RNA(rRNA)荧光原位杂交(FISH)探针标记息肉和肉眼可见的正常组织,结果显示约70%的患者在手术切除的结直肠标本中发现了斑片状的生物膜分布。
大肠杆菌和脆弱拟杆菌的致癌潜力
经过对生物膜的鉴定,研究人员发现了两种菌群:一是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二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
脆弱拟杆菌是一种能产生毒素的亚型菌种,称为ETBF,其在结肠上皮细胞中触发某些致癌或促癌途径并导致结肠炎症。而大肠杆菌则产生一种称为colibactin的物质(由称为PKS岛的细菌基因组中的一组基因合成),引起DNA突变。当这两种菌群联合作用时,就会促进结肠癌的发展。
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两种肠道菌群主要在幼儿体内进行繁殖生长,而这可能是导致年轻人结肠癌的发病率上升的原因之一。
ETBF可增强pks +大肠杆菌定居和结肠上皮细胞DNA损伤
Bloomberg Kimmel研究所的这两项新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预防甚至对抗结肠癌的新思路。例如,可以通过保持结肠免受这两种菌群的侵袭,或者通过设计靶向毒素的药物或疫苗来预防这种疾病。
Drew Pardoll博士建议说:“我们应该考虑比目前每10年一次更频繁的结肠癌筛查。在未来,我们或许可以通过药物或疫苗,来防止结肠中细菌的繁殖,甚至可能用益生菌从结肠中追踪细菌,以此来阻断癌症生长的促进过程。总之,这些发现可能会导致更有效地筛选和最终预防结肠癌的新方法。”
转自:生物谷
小编提醒
对大肠癌与肠道细菌的关系,医学家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现在可以肯定大肠癌的发病和细胞有关。因为肠道细菌分泌的许多酶如β葡萄糖醛酸镁、硝基还原酶、偶氮还原酶、7-α羟基酶、胆固醇脱氢酶地那个,都与肠癌的发生有关。研究表明,这些酶类本身并不致癌,我们的绝大多数食物也并不致癌,但是两者在一起就会变成致癌物。比如在南太平洋关岛的一个岛上,当地人大肠癌的发病率非常高,科研人员对其进行研究后,发现当地人吃一种有果实的蕨类,含有致癌物苏铁苷,使当地人都患大肠癌。但是科研人员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将苏铁苷喂给普通大鼠时就发生大肠癌,喂给无菌大鼠时则不服输,并且如果是不经口给药也不发生。后来进一步的研究才发现 ,是肠道腐败菌分泌的酶,使苏铁苷水解成具有诱变活性的甲基偶氮甲醇,从而致癌。
——摘自《走进微生态制剂》P80
微生态制剂具有抑癌防癌作用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至少60%女性和50%男性癌症患者的发生与饮食和营养有关。食用富含高动物性蛋白和脂肪可能是诱发癌变的原因,特别是胃癌、大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与肠道菌群失调而致癌有密切关系。 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非但不致癌反而能抑癌。双歧杆菌能使亚硝胺降解, 起到抑制癌发生的作用。目前实验证实丁酸梭菌对小鼠肝癌移植瘤和小鼠大肠癌移植瘤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青春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对癌细胞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摘自《微生态药物研究与应用》P13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内容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不妥,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