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s:这个阶段我国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饮食上比较清贫,多以粗粮蔬菜为主,平日的粮食也在50年代后以发的粮票来换取。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朴素简单。如当时一首民谣所说:“四个兜的中山装,小米高粱吃得香,几户人家一个庄,走亲访友靠步量。
1960s-1970s:此时国家生产力已经得到提升,人们慢慢的由“吃不饱提升到吃不好”。肉食类依然是属于比较精贵的事物,一碗猪油饭成为那个年代大部分人心头萦绕不绝的美味。
1980s:50年代吃不饱60年代吃不好80年代吃得好,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后,解放了生产力,国家的生产力已经提升到可以跟的上人们的日常饮食需求了。也可以看到桌子上出现了鸡鸭鱼肉这些“硬菜”了。
1990s:90年代随着下岗潮带来的创业风,各个产业开始丰富成长,曾经少见的“万元户”也慢慢的躲起来,粗粮慢慢淡出桌面,鱼肉开始成为日常饮食中的主要饮食食材。
2000s:千禧年后电子设备的普及,更是我国生活水平提升的一个标志性的物件。与电子设备的一样具有代表性则是食材上的提升。从水里的鸡鸭鱼更提升并包含到牛羊虾类。三高类型饮食结构已经逐渐成型,再加上酒带来的刺激更是进一步促进不健康饮食结构。
2010s:21世纪10年代后,肉食类成为主要饮食,所有素食类以点缀为主,人们口味也逐渐形成肉食类为主(肠道菌群中以肉食为营养来源的有害菌已经占多数)。三高型饮食彻底定型。
从1960s-2010s来看人们的饮食结构已经逐渐形成三高类型饮食结构。肉食类为主的三高饮食结构已经逐渐形成,肠道菌群长期无法得到足量膳食纤维的补充,膳食纤维的动态平衡早已经被破坏。由这份我国的饮食结构变化可以得知大部分人的肠道菌群早已经需要进行调节。这也是近几年来我国肠源性疾病患病比例一直处于增长趋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