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儿童的身心健康是值得重视的大问题。在儿童的常见疾病中,哮喘控制水平尤其不理想,不仅患病率持续上升[1],完全控制和部分控制率也均处于亚洲下游水平[2],哮喘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1]。
”
炎症不除,哮喘难消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1]。多种炎症细胞、结构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只有有效抑制哮喘患者的慢性气道炎症,才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达到并维持哮喘的临床控制[3]。
急性发作,抗炎要稳
哮喘急性发作时,如支气管阻塞症状未得到及时缓解,可迅速发展为呼吸衰竭,直接威胁生命[1]。因此,迅速缓解症状是应对哮喘急性发作的核心。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 (2016 年版)》中指出:
1
速效β2 受体激动剂(SABA,沙丁胺醇/特布他林)是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一线药物,具备条件时雾化吸入应为首选。数据表明,沙丁胺醇可在 5 分钟改善患者的支气管阻塞症状,FEV1 改善 44.6%[4],且在用药后 15、30、45、60 分钟的支气管扩张作用较特布他林显著更强[5]。
2
同时早期吸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ICS)有助于哮喘急性发作的控制[1]。
控制炎症,就是控制哮喘
ICS 是控制气道炎症最有效的药物,雾化吸入 ICS 可以有效减轻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控制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减少哮喘发作、降低哮喘死亡率。且吸入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气道黏膜,局部作用强,适用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同时,一般雾化吸入治疗的药量仅为全身用药量的几十分之一,由此可避免或减少可能产生的潜在不良反应[6]。
ICS 抗炎作用的基本机制是其作为一种脂溶性分子,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与细胞浆内的激素受体(浆受体)结合,影响参与炎症的一些基因转录,从而缓慢地发挥抗炎作用[6]。因此,ICS 的亲脂性越高,则其抗炎活性越强,作用也越持久。
丙酸氟替卡松是亲脂性最高的 ICS,其特有的 C-17β位上的羰基硫代酸酯结构增强了亲脂性,是布地奈德的 300 倍[7-9]。 研究表明,以 0.25 mg bid 雾化吸入丙酸氟替卡松与以 0.5 mg bid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可以达到相同的抗炎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10],是各大指南建议使用的 ICS 品种之一。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 (2016 年版)[J]. 中华儿科杂志, 2016, 54(3):167-181.
2. Wong G W, Kwon N, Hong J G, et al. Pediatric asthma control in Asia: phase 2 of the Asthma Insights and Reality in Asia-Pacific (AIRIAP 2) survey.[J]. Allergy, 2013, 68(4):524-530.
3. 殷凯生. 气道炎症评估是支气管哮喘控制评估的核心 [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5, 38(5):324-325.
4. Hetzel M R, Clark T J H. Comparison Of Intravenous And Aerosol Salbutamol[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1976, 2(6041):919-919.
5. Hartnett B J S, Marlin G E. Comparison of Terbutaline and Salbutamol Aerosols[J].Aust.N.Z.J. Med,1977,7(1):13-15.
6. 申昆玲, 邓力, 李云珠, 等. 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 (2018 年修订版)[J]. 临床儿科杂志, 2018(2):95-107.
7. Johnson M. Development of fluticasone propionate and comparison with other inhaled corticosteroids.[J]. Journal of Allergy & Clinical Immunology, 1998, 101(4):434-9.
8. Hübner M, Hochhaus G, Derendorf H. Comparative pharmacology, bioavailability,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inhaled glucocorticosteroids.[J]. Immunology & Allerg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05, 25(3):469-488.
9. Pedersen S. Comparing inhaled glucocorticosteroids.[J]. Allergy, 1999, 54 Suppl 49(s49):42.
10. Benedictis F M D, Giudice M M D, Vetrella M, et al. Nebulized Fluticasone Propionate vs.
Budesonide as Adjunctive Treatment in Children with Asthma Exacerbation[J]. Journal of Asthma Research, 2005, 42(5):331-336.
编辑 | 雷冰瑶
点击「阅读全文」,带你了解更多疾病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