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到了除夕之夜和正月初一,各种年货早已准备就绪,只等爆竹一声辞旧岁,合家团坐吃年饭了。
北方年饭的主角首推饺子。除夕子夜时,全家围坐桌前,齐吃辞旧迎新的饺子,取“饺子更岁”,即子时更新之意。
苏杭一带,年饭又有所不同。首先蛋饺是不可少的,它象征“金银元宝”。还要炒上几个菜,有道菜是肉丝炒笋丝,叫作“丝丝齐齐”,蕴合事事遂意、样样齐备之意。此外,还要上一盘胖头鱼,但只吃中段留首尾部,这叫作“有头有尾”,寓意做事善始善终,一年到头家事兴旺。云南昆明地区的传统春节食品中,有一种用大米制成的饵块,有甜有咸,可以切开炒,可以切丝煮,也可以烤着吃,以此祈祝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逢新春佳节,各民族的食品都各有特色。
蒙古族
世代生活在塞北大草原上的蒙古族,称春节为“白节”,正月叫“白月”。除夕更岁时,家人围坐在蒙古包火炉边,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高山族
春节期间,台湾高山族同胞有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也叫作“芥菜”。是一种茎与叶子较长的稍有苦辣味的植物。吃这种菜是预示寿命长。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长生不老。
满族
满族的团年饭尤为讲究,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主食有糯米粉或面粉包制的饺子、豆包等;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氽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不可少。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广西壮族
广西壮族人习惯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以示来年丰收。这种饭叫“粽粑”,它长一尺,重五六斤。春节时还要欢歌赛舞,年轻小伙子们借此机会寻找自己所爱的姑娘。
云南拉祜族
云南拉祜族人家,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对做得特别大,据说象征太阳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果实累累。
侗族
侗族大年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餐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白族
聚居在云南大理地区的白族青年男女,除夕守夜一过子时,就成群结队去挑水,然后用清水沏泡米花糖水,大家争相饮用,以期新的一年里生活如糖如蜜。春节期间,景颇族群众互相拜访,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有的村寨还组织“木脑纵歌”,纵情欢乐,通宵达旦。
达斡尔族
生活在黑龙江和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除夕年饭是黄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们一进门就抢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年年提高。
佤族人
祖国西南边陲的佤族人,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还赠以糯米粑团、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幸福、甘甜、美好。
土家族
土家族过年十分热闹,除要准备各种各样的节日食品,还要给孩子做新衣、购置鞭炮、灯笼等等。全家的团圆饭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健康小贴士
节庆饮食应适度
新春佳节,合家团圆,举杯相聚,其乐融融。但是,若不加节制地暴饮暴食,则会导致“节日病”。
人们平时一日三餐定时定量,肠胃功能已经形成一定的规律。如果节日期间突然改变饮食习惯,吃过多油腻的食物或过量饮酒,尤其是烈性酒,则极易引起消化系统功能失调,造成消化不良,引发急性肠炎,胃出血等病。
据一位内科病房医生描述,有一年年三十晚上一夜来了四位急症患者。一位是患上消化道出血,一位患急性胰腺炎,另两位患胃肠炎,又吐又拉,上腹部疼痛,都是因进食过量,饮酒过度而造成的,这种事每年过年都会遇到。
春节期间,合家团聚,亲朋往来,亲情、友情交织在一起,愉悦情怀,吃喝玩乐,样样都比平时多了。但是,怎样吃得科学?玩得艺术?乐得有趣?其中大有学问。
-
吃喝不可暴饮暴食:
逢年过节吃得丰盛些无可匪议,但进食不可过量,吸收不了反而有害,常会引起胃肠炎,甚至引起急性胃扩张,胆囊炎和急性胰腺炎。
-
亲朋相聚莫贪杯: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春节家宴适量饮酒,不仅可以助兴,而且对身体有裨益。但是不可劝酒和赌酒。有肝病、心脏病、肾病和糖尿病的更应慎饮或不饮,以防不利。
-
有陈疾莫停药:
春节服药,有些人认为不吉利,而擅自停药,结果引起疾病复发和加重。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患者,需要定期服药,尤其是一些急性病,更应遵医嘱不能随便停药。
-
车辆拥挤防意外:
过年人们多走亲访友,外出行人多,车辆拥挤,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外出应注意安全,老人要注意跌倒引起不幸,老人外出要有人陪护。
文/周明星 韦继兰 叶则尧 李泰峰
吕怀书 龚永启 吴先和
图/源自网络
编辑/管仲瑶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点击下方图标,您的赞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