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前,科学家就发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会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比如,你的午餐选择的是三明治还是BBQ,会影响到肠道内菌群的相对数量,这些细菌释放的物质、表达的基因以及吸收的营养物质均有所差异。因此,每个人的肠道菌群组成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所摄入的食物往往能够给肠道微生物喂食,并且直接影响其生存,如果在两天内改变饮食就会使得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发生改变;不同的肠道菌群依赖于不同的饮食来存活,比如,普氏菌属细菌往往会消耗碳水化合物,而拟杆菌则更喜欢脂肪,念珠菌则喜欢葡萄糖优于蛋白质,因此根据我们所摄入的食物,有些细菌往往会饿死,而有些细菌就会不断生长。
但是,你可能想不到的是,你选择食物的行为可能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外国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叫做“一个人吃的肉是另一个人的毒药”,而影响饮食习惯的,可不仅仅是大脑,还有肠道菌群。
每个人对食物中成分的转化和吸收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这大致是由于肠道微生物及相关酶的不同。
近期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表明,
比如说,一些人的肠道中存在产粪甾醇真细菌,那么恭喜你,是个怎么吃都不会胖的主。因为这种细菌能够将胆固醇分解为不能被吸收的粪甾醇,随着粪便排出体外。这样人吃下高胆固醇食物后吸收的部分比其他人要少。
另外,BBQ致癌也可以说是因“菌”而异,烧烤过程中出现的致癌物质——杂环胺,会诱导基因突变、DNA断裂或染色体畸变等。
而肠道中的大肠杆菌携带所携带的uidA基因可以编码β-葡萄糖醛酸糖苷酶,这个酶的存在会使杂环胺的毒性提高3倍,如果uidA发生突变后的大肠杆菌则无法产生这种酶,也就降低了杂环胺致癌的可能。
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在功能方面也非常重要,它们向大脑发送信号来调节饮食行为,其主要是通过迷走神经来传输。在大鼠中的实验证实了在阻断迷走神经的功能后,能够诱导肥胖个体体重下降,同时还能够刺激大鼠让其过度饮食。
文章转载自:《解螺旋·临床医生科研成长平台》